
学好生物,到底怎么“回归课本”?.pptx
18页生物学法指导生物学法指导 学好生物,到底怎么学好生物,到底怎么 ““回归课本回归课本””?? 一个骨灰级的生物学渣如何逆袭?! 一张生物卷,从43分到只需要用15分钟拿下78分到80分的高分(满分80分 ) 他逆袭的方式很简单,看书看不下去是吧?那就用最笨的办法,抄书!在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利用每天的时间,从必修一第一页的引言部分开 始,把生物三本必修课本给抄了一遍 这个方法或许极端,但至少证明一点: • 生物考试的所有知识点,都来自课本 • 提高生物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 高考生物怎么考? • 以全国卷为例,生物的试题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 细节考察题——对知识点的细节、易混淆点的考察 • ◆ 典型应用题——对涉及知识点的典型题型的考察,如光合、 呼吸作用的计算,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计算,神经—体液调节的 分析,教材实验等 • ◆ 材料分析题——引用课外文字材料,看似高深没见过,经过 分析后可用课本知识解决,或用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课本 中的思想方法解决考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 全国卷生物高考的题型和内容都比较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全国卷 的生物考题中出现了三种现象: • ◆ 选择题考察课本小字:例如15年全国Ⅱ卷第2题考察的端粒学说出自 课本小字,而非课本正文段落。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更细心的学生往往能 够注意到这个课本中不起眼的细节 • ◆ 教材原文挖空设题:例如15年全国I卷第31题的第2小题就出自课本原 文段落 • ◆ 分析完整生化过程:例如16年全国Ⅲ卷第30、31题由于高考的选拔 性质,其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要躲避常见题型和考法,这就是材料分析题 存在的意义,也是全国卷生物“不难,但怪”的特点的体现 • 总而言之,无论生物试题如何变化,计算内容少、知识点多的特 点决定了生物学科为了体现区分度、难度和灵活性,在基础概念 和概念辨析等细节方面就往往不容易拿分,这恰恰是很多擅长计 算和解题的理科生不擅长的地方 • 因此,考生必须对课本内容熟练掌握,才能以不变的备考策略应 付万变的考题 如何参透生物课本? • ◆ 重视概念 • 第一,对名词的定义尽量背诵 • 阅读课本时应当注意限定词,这会对理解一个名词及判断从属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 • 例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定义阐释了其来源、功能、化学本质 • 例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 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的定义阐释了其来源、运输途径、功能、含量、化学本质。
•第二,对过程的概念动态理解 • 课本中有许多动态过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描 述这些过程的概念并不需要背诵,而是需要在脑中有动态推演的过程 • 例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 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 程这个概念很长,实际上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有氧呼吸的每一个阶段发生什 么生化反应脑海中要有一张动态图,如下 • 例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也许是一些同学的痛点对于这样的动态过程, 在网上搜索或向老师索取flash或者教学视频,反复观看直到自己能在脑海 中建立这样的动态过程对于过程中的细胞板问题、同源染色体问题等,首 先要弄清问题主体名词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联系动态过程理解 •第三,规范术语的完全记忆 • 本质相同但表述相异的答案并非不正确,但在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按 照原文表述一定万无一失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原话表达,至少要做到 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 例1:本例体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答: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or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 制生物体的性状。
• 例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重视概念细节辨析 • 对付概念细节类题,需要做好概念之间的辨析以下是研读课本时注意辨 析的地方 • 第一,程度副词往往暗含考点 • 主要是“绝大多数”、“主要”、“一般地”等字眼,往往蕴含考点 • 比如说这句“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正确 的废话植物细胞含有叶绿素,这不是常识吗?为什么要说“主要”呢? 再比如说“大部分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这个“ 大部分”是什么意思呢? • 例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是生产者不等于绿色植物 思考: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是生产者 • 例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思考: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二,近义词和形近词需要分辨 • 例1: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 例2: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 • 例3:赤道板、细胞板 • 例4: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 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 选择题中一个比较狡猾的设错点是:一个概念表述本身是正确的,但它和前 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不正确 • 这样的设错方式在政治、历史等文科中较常见,但在生物中出现往往会让理 科生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个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它与别的概念 之间有什么关系 • 例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什么这样表述?不是因为它在细胞中含量多 ,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这样就建立了“主要的”与“ 绝大多数生物”的关系,断绝了“主要的”与“含量多”之间的关系 • 例2:单倍体是体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吗?是体细胞含奇数个染色 体组的个体吗?不是单倍体是指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 组数(本物种正常体细胞的一半)的个体这样就建立了“单”与“本物种 正常体细胞的一半”之间的关系,断绝了“单”与“一”或者“奇数”之间 的关系 •第四,重视细节 • 逐字逐句阅读,不应忽略各种小字部分、课后习题和图片给出的信息这些并非课本正文的 内容,往往也不作为主流考点,但是即便在题型和难度稳定的全国卷生物当中,也可能作为 选择题的细节考察 • 例如: • 细胞骨架的定义和功能 • 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 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 tRNA也有碱基互补配对(从示意图中看出) • 五碳糖图示的五边形不代表5个碳原子,而是4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 •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的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 间潜台词:植物体内的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动物体内的酶 或许你注意到了课本上的这些细节,又或许没有但今后你的阅读,需要更加仔细 第五,注意特例&无特例语句 • 顾名思义,特例的存在容易让考生考虑不周,而无特例语句的存 在容易让考生“考虑过当”以下是范例 • 特例: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不是绿色植物的特例?(与 辨析联系) • 无特例语句: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必修一P41) • ◆ 重视实验 • 第一,实验步骤 • 例:“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中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顺序 • 第二,实验细节 • 主要仔细阅读实验部分当中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细节 • 例1: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使用时现配必修一P27) • 例2: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作用 • 第三,实验原理 • 真正理解每一步是为什么,有什么用,会造成什么结果,观测指标是什么。
非选择题中的部 分实验题虽可能与课本实验大相径庭,但实验方法和思想是一致的 • 例1:在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为什么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能观测到什么?证明发生了 什么? • 例2: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离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物如何刷题? • ◆ 做题加强审题 • 总讲审题的重要性,不能泛泛而谈,要具体地做到以下几点 • 第一,逐字阅读,不能看错题不要觉得自己不可能看错,事实证明,即使在高考 有看错题的可能性比如要看清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是基因频率还是基因型频率 等 • 第二,理解题目条件,抓住入手点/突破口不被无关语句迷惑,关注题目需要我们 探讨的重点条件,不寻常的、匪夷所思的地方往往是切入点 • 第三,心态端正,不要轻视任何题目不管觉得题目多熟悉,都不要轻视题目否 则容易产生思维定势而导致错误 • ◆ 巧用笔记本整理易错点 • 错误不一定是错题,有可能是猛然之间发现的观念偏差 •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点琐碎,平日训练很容易发现知识点的模糊或 遗漏此时需要在回归课本后,用本子将对应的正确的知识点记 录下,必要时注明易错点和特例这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绝佳的 方法 •◆ 专业术语表达严谨准确 • 文字表达务必要严谨准确,对专业术语不能改动任何一个字。
•聪明人也要肯下笨功夫 •一切困难在勤奋面前都是纸老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