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及国家政体变革做了总结,它废除世官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作为专制君主制进展初始形态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 这种政体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或者相国概括而言,以下几点值得留神: 1、在整个国家组织中,丞相的地位是特别突出的,它与三公中的太尉、御史大夫的关系都是不对等的尤其在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大臣出任,地位分外显赫 2、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更加在汉初,丞相的作用和权力都相当重要,丞相府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在确定意义上,丞相制度对君主起着确定的体制性的制约作用 丞相制度自西汉中期发生变化,尚书逐步取代丞相,成为国家政务中枢 丞相权重,必然与君权发生冲突汉武帝开头削减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一是一反汉初用诸侯、功臣为丞相的惯例,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做丞相,便于皇帝操纵二是吸纳有才学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尚书、给事中,出入宫禁,参议大事,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才能 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被削减 西汉后期,丞相的地位、权力持续削减从汉成帝到汉末,改革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被改为司徒、司马、司空,但是由丞相改置的司徒已经不再担负丞相的责任与行使丞相的职能 丞相虽不复存在,但是废除丞相的条件并不具备,在这种处境下,尚书的职权持续提升尚书原为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是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员汉武帝在削减丞相职权过程中,有意提高尚书的地位与权力,用其收纳奏章,出示诏令西汉后期,尚书署改称尚书台,分曹治事,向君主办公机构的性质转化,即向国家政务中枢转化,尚书还侵夺九卿的片面行政职权领尚书事”实际上行使着与汉初丞相相当的权力东汉时,尚书名义上仍为三公下属的少府的下属,实际上是君主办公机关、国家政务中枢,拥有出令权,“录尚书事”成为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凌驾于三公之上,东汉时人认为,“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由丞相制蜕变为尚书制,从本质上讲,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是皇帝用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取代原来的中枢机构而已,有时也强化了皇权,但是在皇帝之下,有一个执掌国家中枢的首脑机构的格局没有大的变更,丞相——尚书对君主起着确定的制约作用,尽管这种体制的制约是有限的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体又有变化大体上讲,尚书台(尚书省)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从少府中独立出来,但却由国家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即由中央决策机构变成中央最高行政执行机构,主管行政执行事务尚书诸曹取代九卿,直接处理概括行政事务中书省、门下省成为新的中枢决策机构这是三省制产生的时期,也是“群相制”产生时期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