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二单元练习(无答案).doc
7页第二单元练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步训练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自怨自艾( ) 火钵( ) 冰屑悉索( )团箕( ) 忸怩不安( ) 炖肉( ) 关云长( ) 碾了三番( ) 荆棘( )天伦之乐(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酱碗 抚摸 凋花 扭扣 B.棺材 叱骂 漂泊 咒语 C.菜蓝 辉煌 凌侮 凄苦 D.青苔 虱子 围裙 瓦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他,常________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在师傅和地主的________声里过着日子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________ A.悄悄 叱骂 凌侮 B.静静 叱骂 欺负 C.悄悄 责骂 凌侮 D.静静 责骂 欺负 4.填空 艾青是________年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抒情短诗和长诗________、________,情思浓郁 地表现祖国、民族、人民的苦难,愤怒诅咒现实的黑暗,________;艺术上,他注重诗歌 鲜明的形象性、________和语言的明快与含蓄的结合,他的诗歌具有沉郁、雄浑、朴素、 隽永的艺术风格。
阅读与品味 阅读下面两段诗节,完成 5~11 题 (一)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5.大堰河的“梦”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她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反复说“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九节中,写大堰河的家人对死的反应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8.这一诗段的叙事中心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的定语多用数量词,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课内阅读(一)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 ,思考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心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练习题: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隘口( )歌谣( )蹲踞( ) 山巅( )焚起( )敕勒川(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隘口: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蹲踞: 3.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焚: 4.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些微:三、读下列诗句:说一说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2.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四. 《长城谣》作者是 族女诗人,现居台湾她的第一本诗集是《 》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 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五.理解 1、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 ,该如何理解? 六、阅读《长城谣》全文(原文见第六题)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2.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3.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 、 “阴山” 、 “黄河”抒情?4.《长城谣》是一首 、 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 但诗中也有对 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 ,但诗中也有 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分析: 一.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二.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三.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 呢?四. (探究题)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五.请你写古人思乡的完整诗句,至少两句六、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 “ —— —— ” ;另一条是 线索, “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 、 七.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八.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九.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10.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11.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12.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3. “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14.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 字以内)15.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 字以内) 16.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17.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参考答案: 现代诗两首(1) 自主学习 一. ài yáo jù diān fén chì 二.尽 jǐn 尽管 jìn 尽头 夹 jiā 夹道 jiá 夹被 勒 lè 勒索 lēi 勒 紧 薄 bò 薄荷 bó 单薄 báo 薄片 三.1.狭窄的山口。
2.矗立,站立3.燃烧4.一点儿 四.1.“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 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日夜牵肠挂 肚,才会有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 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 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用词朴实中见真情2.这一节写诗 人梦回长城一个“应”字道出这一切的景都成了美景,这一切的情都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 “流进” “不眠的梦”具体形象地写出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祖国诗人希望有 梦,在梦里回到久违的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入眠寥寥 几个词语,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五.席慕容 蒙古 《七里香》 当堂反馈 六.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 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 “总” , “一……就……” , “唱” , “写” 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不眠” 4. 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知能训练 七.1.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 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3.“敕勒” 、 “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 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 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4.咏物抒怀、反观历史 长城 黄河 对故乡的思念 对历 史的观照和反思 拓展延伸 1.甲.A. 乙.D 2.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 时间 感情 母亲、妻子 渴望祖国统一练习 2 现代诗两首(2) 自主学习 一.yáo 歌谣 yáo 徭役 huái 槐树 kuì 惭愧 fén 焚烧 fàn 梵语 chì 敕勒川 shè 赦免二. C 三.1.A;2.B四.纪弦 现代 思乡 当堂反馈 五.1.现在 过去 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写一片“槐树叶” , “这 是一片槐树叶”3.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 “全世界”指范围, “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 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 感之情溢于言表 4.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5.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 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 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 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6.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知能训练 六.1.一片槐树叶 思乡盼归2.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 3.略 力求具体生动4.诗人初见槐花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 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5.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 的追求6.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拓展延伸 七.流言传播得次数多了,也会让人相信,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