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6月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17页北京市6月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东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12分)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1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 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 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祖国江山多姿多彩,引无数诗人为之挥毫在李白笔下,天姥山雄奇高峻,“_______,______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苏轼笔下,长江波澜壮阔,“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在毛泽东笔下,橘子洲头深秋绚丽,生机盎然,“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只会抱怨没条件读书;有人却选择随时随地用电子阅读器读书、用app“听书”,借助各种手段获得“阅读”的快乐这正所谓“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1.(3分)A 12.(3分)B 13.(6分) 参考答案: 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 【评分参考】景情关系2分,结合诗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 14.(8分)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②题所填写的古诗文句子,若不在规定的默写范围内,只要符合情境要求,且无错别字,亦可 西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途中见杏花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②帝乡:指长安 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
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6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上面唐诗中的“行人”指漂泊在外的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写到了“行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②杜牧多有伤时悯事之作,他在《泊秦淮》中写道:“,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陶渊明这样写田园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果想要引用两句古诗文勉励自己乐观去面对,这两句可以是:, 三、(20分) 12.(3分)B13.(3分)C 14.(6分)参考答案: 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 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5.(8分) 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其他符合情境的古诗文句子,亦可) 评分标准:每空1分。
每空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 海淀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史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4】,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ɡ):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①”;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②,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孤寂,写道④,⑤”(《琵琶行》)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⑥”,“人师”是“⑦”,王阳明当属后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要点: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7分)参考答案: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随风(“君”亦可)直到夜郎西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⑤绕船月明江水寒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⑦传其道解其惑者 【评分标准】7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朝阳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种菜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辙苏轼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