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doc
6页从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 区位( location) 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场所区位选择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的主要议题,主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为何在某地发生的问题,力图确定各种经 济活动在特定 区位进行的原则目前,西方区位选择理论不仅在研究框架上从古典区位论发展到了新古典 区位论,还出现了新经济地理理论与网络区位理论; 在研究 对象上也进行了拓展,不仅研究私 人企业的理性区位选择问题,还进一步研究了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问题,使区位论的内 容更加丰富本文以核心文献为基 础,分析评价当代西方经济区位选择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古典区位选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 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 J.H.vonThunen,1826) 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 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 位论的研究基础20 世纪初,资 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劳恩哈特( Launhardt,1882) 和韦伯 (A.Weber,1909) 提出了工 业区位论,以制造业的指向和聚集为中心,构建了区位选择分 析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工业布局的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和总体指向规 律。
农业区 位论和工业区位论均以企业生产成本最低为确定企业最优区位的原则,因而又 被称为区位论中的成本学派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实现困难的增加,市场开拓成为企业生 存的关键,出现了主要分析企业区位选择中市场利润实现问题的市场学 派恩格兰德尔 (Englaender,1924) 和普瑞德赫尔( Predoghl,1925) 把区位选择作为价格 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加以研究而帕兰德 ( Palander,1935) 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空间 市场理论则把区位分析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 勒 (W.Christaller,1933) 根据聚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指出中心地 区位原则包括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管理原则等多个方面稍 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 勒什(A.Loesch,1940) 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 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 区位论勒什扩展了区位理论的研究范 围,将贸易流量和运输网络的“ 中心地区” 的服务区 位问题纳入区位论,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把市场利润作为市场主体区位选择的动力,从根本 上动摇了成本区位 论的思想。
古典区位论采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 究单个企业的最优区位决策,立足于单个企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论和工 业区位论着眼 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 和优化综合来看,古典区位论,一方面缺乏对单个企业 区位选择的动态过程和一般均衡的 研究,另一方面忽视了对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研究虽然如此,古典区位论仍然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在纯粹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主体区位选择的局部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为 后来的新古典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宏观区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早期理论准备 具体而言,古典区位论 一方面通过各种假设条件构造出比较简单而关键的理想环境,借以分 析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区位形成的条件和判断标准,从而构建起区位分析的局部均衡框架;另一 方 面则强调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运输成本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的重要影响, 从市场发展与资源配置优化角度构建区位分析的市场经济框架,进而为我们探 讨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区位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和工具 二、新古典区位选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 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新古典区位论逐渐形成。
古 典区位论对企 业生产和定价的地域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关注微观区位的局部均衡问题,忽视了宏 观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问题典型的微观区位选择局部均 衡模型把产出水平、最小化指标、 投入与产出的市场价格作为参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区位选择主要是在一条线、一个平面, 或在一个拓扑网络中选择适当区位 因此,在古典区位论研究的基础上,新古典区位论强调 网络区位的重要性,因为它最接近现实的企业区位选择情形新古典区位论的主要代表有凯 克尼和雅克· 弗朗 科伊斯·斯塞(MaureenKilkennyandJacqnes- FrancoisThisse,1999) 、拉伯( Labber)等学者 新古典区位论偏重网络中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他们把网络(network) 概念界定为 由有限个相互连接的具有一定长度的弧线所形成的整体,弧线只在端点处 相互贯穿,网络中 任意两个区位点之间的距离由网络中相互联接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给出,企业的原料投入与 产出运输在网络中的多个区位点进行,不同区位点的利 润随每个区位点相应的运输成本变 化而变化从研究方法和思路来看,以网络中的企业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新古典区位 理论仍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区位 论的框架下探讨企业区位选择问题,只是他们从多 个侧面放宽了古典区位论的假设条件,拓宽了研究视野,研究更综合、更系统且更具一般性。
新古典区位论对古典 区位论的拓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古典区位论放宽了所有区位都具有相同生产成本,技术进步、收入变动不依赖于区位 的假定,引入生产要 素随区位不同而产生变动的情况,由此引出异类成本概念,用更一般的方 法分析在生产要素具有替代性情况下的企业区位选择问题认为,当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不 变、综合性最优投入不受产出水平影响时,企业区位选择只受产业的运输费用影响 第二,新古典区位论还引入异类需求概念,认为消费者地域空间非均衡分布时,需求和市场 价格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会发生变化,总收入依赖于区位选择,由此放宽 了各地产出价格相 同的假设条件在新古典区位论者看来,针对投入价格的地域空间变化,可以通过来源地—— —目的地之间的协调关系区分产品,把它们视为在供 给方面具有完全替代性,当外生的产出 交货价减去到每一个市场的运输成本、外生生产要素价格和每一个投入区位的运输成本时, 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出区位便 是整个网络体系中的企业最优生产区位,从而把古典区 位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分析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进行了拓展 第三,新古典区位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地域空间分散性,企业开放式生产经济活 动的最优区位也是分散的,由此他们把市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的假设放宽,给出多生产区位问 题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把价格政策纳入到区位分析,大大拓宽了传统的古典区位论研究视野。
第四,新古典区位论认识到企业区位选择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以使用冯·纽曼——— 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描述企业进行风险选择时的偏好,根据决策者的风险厌 恶程度计算区位 选择决策的预期利润哈特和马蒂尼奇( HurterandMartinich,1989) 研 究了线性或网络地域空间中,由于投入产出价格变 动、技术进步和运费率变动所带来的企 业区位选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认为当生产技术具有同质性,区位和投入同时确定时,利润变动取决于独立于区位以外的 投入与产出价格的随机变动卢维克斯和斯塞 (LouveauxandThisse,1985) 发现,风险厌恶型企业具有通过选择中间区位 点在需求分散化的 地域空间中分散风险的天性凯克尼和斯塞 (M.KilkennyandThisseJ- F,1999)指出,收益独立于决策成本时,最优区 位不会随着需求 变化而变化收益的这种独立性涉及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完全竞争条 件下市场价格是外生的; 二是企业承担了所有的运输成本;三是生产过程具有规模报酬不变 的同质性 此外,艾萨尔德还对古典区位论向宏观方面进行了拓展艾萨尔德 (WalterIsard,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把研究重点由 部门的 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 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他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将单 个部门、单个企业最优规 模与最优布局加以扩大,形成企业性综合开发模型,涉及到生产、流通、运输、生态、政策等 多个方面的内容,他所创立的区域科学在某种 程度上也是对古典区位论微观局部均衡分析 的一种拓展 三、新古典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混合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同时对微观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古典区位论在一 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对区位选择的微观方面展开讨论,对政府行为特 别是政府通过 公共投资、制度规则供给对区位选择的动态性、长远性影响分析在各种假设条件下被巧妙 地回避了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日益 深入,行使公共权力的中央政府 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直接介入经济活动政府公共投资的区位选 择问题引起了新古典区位论的关注,对它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设施区位选择方面公共 设施区位( PFL)问题已成为一般区位理论、公共品与公共选择理论及相关应用经济学分 支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共设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公共设施服务具有公共性或准公共性,亦即对其 他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一定制度条件 下具有非排他 性和非竞争性; 二是公共设施具有联合消费的可能性; 三是政府及相关公共管理机构控制着 公共设施的服务目的、范围和方式;四是公共设施的投资和 区位选择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 或其他相关公共管理机构; 五是公共设施具有公共或准公共产权特征。
有的学者根据公共设 施的距离效应把公共设施划分为“出行公共 设施” 、 “保险服务公共设施”、 “传递设施” “ 出行 公共设施”指消费者为了获得服务需要移动的设施,“ 保险服务公共设施”指消费者由于纯设 施的存在而收 益的设施,“ 传递设施” 指消费者在其居住地接受到利益的设施公共设施具 有不可分性和边际成本递减特征,这使得政府成为公共设施的主要供给者与公共设施 区 位选择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学中的福利理论和公共品理论,二是 公共设施区位决策分析后者与成本收益分析紧密相关目前,讨论 两级、多级公共权力 机构下的公共设施区位决策问题、非合作均衡检验及标准公共设施区位建模问题的研究文 献已经出现 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美国经济 学家米歇尔· B·泰兹( MichaelB.Teitz,1996)在总结 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公 共设施区位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城市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与一般区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公共区位与私人区位,公共设施系统特征,公共设施 决策,公共设施系统区位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公共 设施区位选择问题,构建了一个局部与一般城市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但他只给 出了有关单一城市中单 一公共设施供给数量、规模的静态最优区位选择模型,对城市公共 设施体系区位选择的动态演变,只利用几何方法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分析。
他认为城市公共设 施区位 选择受城市公共投资决策者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公共设施投资决策往往 由政治程序来完成 里查德· L· 莫尔和约瀚· 西莫斯 (RichardL.MorrillandJohnSymons,1977) 则对公共设施区位 选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展开 了深入讨论,内容涉及到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模型和福利标 准,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医院、学校、公共健康中心、俱乐部和公共企业建设 过程中的区 位选择价值判断与公共选择标准,公共设施区位决策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公共设 施区位决策中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特许权、租金与公平问题 里查 德·L·莫尔和约瀚· 西莫斯引入系统公平和系统平均概念,认为可以用社会赋予的最低标准,到 达公共设施的可变性范围作为衡量社会公共设施区位选择公平 的标准,他们主要从公共设 施投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