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3200字).doc
24页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3200字)福建省义务教育实施计划(试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1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23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4表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5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综合)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6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学校选择。
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3.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安排6—8%,地方与学校课程一般安排10—12%,可以整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分散安排、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科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7研究性学习按每周安排2课时,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学年各一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可在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绿色证书”课程课时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综合课程学校依据当地实际既可选择分科课程,也可选择综合课程,或部分选择综合课程;七至九年级学校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进入新课程的县(市、区)应有部分学校开设综合课程,并逐年有所扩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地根据我厅确定的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工作的目标和步骤,加快推进本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初中阶段的外语课程一般为英语鼓励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题教育的内容如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也可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或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 8性学习;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辨别;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要使学生历经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脱离生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重视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 9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要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10 第二篇: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 3500字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课程实施纲要(试行)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一、课程目标1.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2. 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二、课程结构4.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5. 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3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6. 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扩大到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等7. 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三、课程开发8. 根据课程结构的要求,符合课程开发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