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下漫笔课件1.ppt
16页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先生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时代背景,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请大家用8分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把握文章结构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与“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2、文章所写的日常小事发生在民国二三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写?,,,1、心理变化类似由钞票贬值以后的“降格以求”和“非常高兴”,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这恰好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思考从未停止这也正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有关黄巢的记载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1)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废墟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2)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摘自清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1)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2)(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
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3)(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1)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7段)(2)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 ,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3)“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 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找出表现这个时代百姓心理的句子,可见,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这么两个时代的循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是去复古呢,还是去避难?其实,复古也好,避难也好,都是想去做奴隶显然,鲁迅先生是反对我们去做奴隶的,他要求我们去创造“第三样时代”什么是“第三样时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不做奴隶的时代,不做牛马的时,将人当人看的时代,“人”的人格不会贬值的时代,人人平等的时代,真正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等等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请大家讨论灯下漫笔(鲁迅) 现实:钞票贬值 “人”的贬值(容易变奴隶)历史:社会历史本质:两个时代的循环(一治一乱)现实: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总 结,现实,现实,历史,(引子),(观点),(号召),事(兑钞),想(变奴隶),现象(治乱),本质,做不成奴隶,做稳了奴隶,,不满,创造(第三样时代),,,,,,,,,,,,,,,,,,,,,,,,,,原因,批专制,揭奴性,出路,,,,,,(由小及大),(情理交融),(画龙点睛),请大家思考本文的主题该怎样概括。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评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