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羊楼洞古镇及其生态性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23262862
  • 上传时间:2017-11-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4M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1羊楼洞古镇及其生态性研究调研报告前言在湖北省境内现存大量的源于传统建造体系的民间建筑,它们不仅反映了湖北省内各地域、各民族的社会历史、传承文化、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同时体现了先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环境、融于环境的生态建筑理念我们实地调研的羊楼洞古镇就是其中之一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 26 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 6 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 200 余家,人口近 4 万古镇有 5 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 4 米,长 2200 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 0.7 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 3 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1996 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0 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主体【关键词】 羊楼洞 历史文化 古镇布局 建筑单体 生态性(一)引言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游的华中平原,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其最典型的气候特征便是“冬冷夏热” ,夏冬季节漫长,春秋季节短暂冬季寒冷,平均气温在 2-4℃,且常伴有寒风;夏季酷热,平均气温 27-29℃,极端高气温可达 40℃以上在这样一个“冬怕冷,夏怕热”的特殊气候地区,新乡村住宅的建设却没有体现适应地域气候的生态舒适节能性,导致能源的利用率低,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2与低碳生态背道而驰主要缺点在以下一些方面:(1)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新的乡村住宅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建筑质量不高,保温隔热性能很差,夏冬季节建筑不能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2)建筑耗能严重同样,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导致住宅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能耗与污染都很严重建筑的保温性能差,大大增加了夏冬季节空调等高耗能电器的使用,不但增大了居民的经济负担,还加剧能源消耗。

      3)可再生自然资源缺乏有效利用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风能、光能充足,降水充沛,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缺少科学的指导,当地居民未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针对上述问题,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建筑生态节能技术亟待研发,以便提升建筑质量,高效利用能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实现生态环保的理念,减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伤害 “羊楼洞古镇生态性研究”便是在此背景下所做的实地考察研究项目,通过对当地传统地域村落和民居的生态性研究,寻求关于气候适应性的古老民间智慧,并以期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二)羊楼洞历史文化简介文化是建筑的魂,建筑的形成是文化的产物,建筑是文化的载体研究羊楼洞古镇必须对古镇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羊楼洞古镇的历史发展始终围绕着“茶叶”展开,作为古代中国种植茶叶、加工茶叶以及茶叶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羊楼洞的发展与茶叶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茶叶造就了羊楼洞的辉煌1、初始期羊楼洞古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 400 多年历史明代中叶当地就开始加工“帽盒茶”转运蒙古这个时期的茶叶贸易以当地商人经营为主的晋商的身份是一种包买商性质,往往预支一笔钱给茶农为其加工茶叶,同时支配或控制了茶户的加工活动及再生产过程。

      如此包买商经济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的产物,它是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逐渐转向生产领域的一个过渡时期 “初期”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大约经历了 150 年,这个时期古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3镇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发展相对缓慢2、发展期清代以后晋商指导当地农民种植茶叶,直接在当地开设茶叶作坊和商号进行茶叶贸易此时青砖茶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晋商大多还是以买包商的身份出现道光四年(1825),大批广东茶商前后涌入羊楼洞采制红茶到 1840 年,当地红茶号己达 50 多家,年总产达 500 万斤红茶的发展带动整个茶砖业的发展 发展期从乾隆年间外来资本首次进入羊楼洞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前后大约经历了 100 年左右这个阶段羊楼洞出现简单的手工业手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人员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向城镇集中,使得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成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中人口结构中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加在城市生活方面,由于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个时期的羊楼洞处在一个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3、鼎盛期1840 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1843 年五口通商后,充当洋行买办的粤商纷纷涌入羊楼洞收购红茶,促进了当地红茶生产光绪年间,羊楼洞各种茶场多达 200 家, 羊楼洞成了湖北砖茶的集中产地民国时期的羊楼洞制茶、销售依旧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鼎盛期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大约经历了一百年4、停滞期1937 年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受到战争影响,市场对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羊楼洞茶叶产量也随之锐减茶叶产区遭到严重的破坏,羊楼洞茶坊、茶庄相继倒闭,羊楼洞集镇也随之萧条停滞期从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到 1953 年,大约经历 15 年5、转型期解放以后,茶叶贸易逐渐恢复1953 年当地政府将羊楼洞茶庄整体搬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赵李桥镇,改制合并为“湖北省咸宁地区赵李桥茶厂"随着茶厂的整体搬迁,原有厂房被废弃或改做它用,古镇的贸易功能也随之消失在 1960 年代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古镇一批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和损毁1980年代以后,羊楼洞城镇建设发展加快,特别是镇东侧观音街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对外交通能力,但同时也改变了古镇的格局。

      观音街取代了老街在古镇的主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4体地位,成为城镇新的发展核心,新建建筑和公共设施多围绕新街分布转型期从 1953 年茶厂改制搬迁至今,大约经历 50 年如今的羊楼洞已经远远不如之前的辉煌,但是它留给我们的建筑财富却是不可估量的三)建筑风水学对羊楼洞整体布局的影响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建设城镇、村落、住宅等,寻找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和选址布局理论,其对民居的影响主营要反映在基地选选择、方位朝向、建筑体形、室内布置等方面建筑风水学并不是一种迷信,它的来源是有根据的,讲究的是建筑与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结合风水上讲究“负阴抱阳” ,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坐北朝南,一种是背山面水前者很传统,并且在皇家建筑中最能够体现,但是受限于地形,完全以坐北朝南理念来体现“负阴抱阳”不太现实,于是,就有可以适用的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作为体现“负阴抱阳”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形势派的风水理论1、背阴向阳的布局原则中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羊楼洞古镇北面南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和马鞍山。

      古镇几何重心更加靠近北山,受到北山阳面影响略大于其他两山阴面的影响,如此布局可保证了充足的阳光2、水的处理羊楼洞古镇的平面布局基本为线形,村落沿河而建清澈的河水穿行在村落之中,仍有村民沿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在河中洗衣服几乎每家每户的后院都是一片菜园,菜园紧邻小河这种“菜园、流水、人家”的居住模式在我国古代是很普遍的,这样居住的人们基本可以达到生活自给自足,而菜园和小河也能很好得调节民居周围的小环境,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得融入自然3、风的处理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北山为古镇挡住了冬季阴冷的风,规避了不利的影响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羊楼洞年平均降雨 1456mm,年日照 1758h,无霜期250 多天,年平均气温 16.6℃,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垂直高差显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小气候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5羊楼洞古镇的平面布局基本为线形,村落沿河而建清澈的河水穿行在村落之中,仍有村民沿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在河中洗衣服几乎每家每户的后院都是一片菜园,菜园紧邻小河这种“菜园、流水、人家”的居住模式在我国古代是很普遍的,这样居住的人们基本可以达到生活自给自足,而菜园和小河也能很好得调节民居周围的小环境,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得融入自然。

      四)羊楼洞古镇空间布局及其生态性研究羊楼洞古镇整个古镇呈线形布局这种线型式布局主要是因水而成古镇处于三山之间,东、西两侧为没有山体阻隔,有发展的空间,但是整个古镇并没有在东、西两个方向展开发展,而是顺应河流走向,在南北方向呈线形发展;为了顺应松峰港的南北走向,主街上建筑都东西向布置,这与中国传统中建筑注重自然采光,习惯南北向布置的特点有一定出入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羊楼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6洞古镇布局受河流影响较大松峰港是羊楼洞古镇形成发展的原始基准,它确定了整个古镇的空间走向街随河走,屋随街建,以街道为空间轴线构成河——建筑——街道——建筑的线形空间模式,整个古镇成带形发展两条主要街道庙场街和复兴街,由南至北首位相连,与松峰港平行,贯穿整个镇子连接主要街道的支巷,以及分散在古镇外围的支路共同构筑古镇的骨架建筑作为实体填充其中古镇是自发形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构筑结果,却十分符合中国人与自然相亲近的性格特点羊楼洞古镇的街道布局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日照以及常年的风向,使得建筑群体冬暖夏凉,体现出当地居民极高的建筑智慧除去水对建筑的生态影响以外,菜园对居民的生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羊楼洞古镇的街道布局中,菜园虽然不是组成街道的一部分,却对街道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这种房后的菜园相当于一个绿色隔离带,将小河的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7湿气和巷子里的横向风过滤掉很大一部分,这个绿色隔离带起到了很好的环境缓冲作用,与现代的绿色城市规划理论很好得契合在了一起。

      羊楼洞街景实图 1 羊楼洞街景实图 2(五)羊楼洞民居内部空间及其生态性研究赤壁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又位于长江中游丰水区,雨量充沛根据这一气候特征,羊楼洞民居主要从建筑空间布局、特殊建筑构件这两个方面对生态性进行回应1、建筑空间布局及其生态性由于羊楼洞是因茶而兴的古镇,茶叶贸易的兴盛造就了这个古镇,因街成市,所以建筑基本上是沿街而建的,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面向街边,建筑整体呈狭长条状垂直于街道纵向而从建筑的功能上看,沿街而建的有单纯的住宅,也有前店后宅式的住房以下从建筑整体布局样式和功能布局两个方面剖析其生态性1)整体布局羊楼洞建筑的基本原型为四合天井院,跟北京简单的四合院类似,只是它是围绕天井展开的,建筑布局以合院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筑的整体布局,可以分成天井式住宅和天斗式住宅建筑围绕天井或者天斗展开,天井和天斗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①天井式住宅天井式住宅(也称井厅式住宅)在中国南方民居中广泛存在其形制特征是:组成方形院落的各栋房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围合成中间的小院落。

      小院落其形如井而露天,故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密度比较高,每户占地也不大,所以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三界“创新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