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科价值与理论意义-读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29039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科价值与理论意义读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耿淑艳《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3月版)是曾大兴教授继《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修订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首次对中国历史上6 388位有影响的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做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描述,找出了他们的分布特点、成因和规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首次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做了准确的界定,同时对文学地理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富有原创性的探讨随着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会愈来愈深切地认识到它在理论上的开拓性,认识到它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基本任务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文学地理学的性质是什么?它的定位如何?可以说,长期以来都是模糊不清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综观学术界的有关论述,大约有如下四种意见:①把它视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例如人文地理学界的学者就普遍持有这一观点,文学界的陶礼天教授也持有这一观点。

      陶礼天 5)②把它视为一种批评方法,例如杨义教授、邹建军教授就持有这一观点杨义 1、55;邹建军、周亚芬)③把它视为对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补充,例如梅新林教授就持有这一观点梅新林 2)④把它视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分支学科曾大兴教授就是持这个观点他指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36—37)曾大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上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12)但是他又强调,文学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以文学为本位,后者以地理为本位他指出:“文学地理学研究虽然要借鉴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但是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文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学,不是地理文学地理学研究必须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作品为本位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40)文学地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早在《诗经》的时代就开始被使用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札对“十五国风”的评价,所使用的就是文学地理的批评方法,但是这种批评方法直到今天也没有达到成熟之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内涵、品质和规范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做支撑,也就是说,文学地理学学科还没有建成。

      学术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种学术研究方法的形成,有待于它所属的那个学科的建成例如我们今天研究文学,通常要使用文艺美学的方法、文艺心理学的方法,或者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等等,试问这些方法背后,哪一个没有一个已经建成的学科在做支撑呢”(曾大兴、李仲凡)?他也不否认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某种补充作用,但是他又强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文学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规律;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文学的横向特点与内部空间结构他指出:“文学地理学研究既不同于文学史研究,也不同于人文地理学研究,虽然它和二者的关系很密切,但是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学科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40)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为本位,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的二级学科他指出:一个学科能不能成立,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简要地讲,就是一句话: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二、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三、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对“文学要素”有一个专门的解释:“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创作主体、文学作品主体和文学接受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指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活动中心等;文学接受主体指读者和批评家;文学作品主体则指文学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有机整合——作品形态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12—13)由于文学要素包含了创作主体、作品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三个层面的各种要素,那么这些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就构成了它们以及它们的整体形态(包括创作主体、作品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由此看来,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是非常丰富、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它既包含了“空间的文学”(即处于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的文学),又包含了“文学的空间”(即文学所再现、所创造的特定的地理空间);既包含了文学的外部关系,又包含了文学的内部关系而“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句,则强调了“空间的文学”与“文学的空间”之间的双向联系,强调了地理环境与文学之间的双向联系,避免了把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单一化和绝对化他进一步指出:“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基本任务。

      文学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等构成的影响;还要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必须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予以合理的解释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27)文学地理学的任务是双向的:①考察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②考察文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以文学家为中介,文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以读者为中介文学家与读者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无论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还是文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时,万万不可简单化、类型化和模式化。

      曾大兴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基本任务的表述是准确的、简明的,也是相当周密和严谨的有学者指出,这个表述,“实际上就是一份非常简明的文学地理学原理说明” (李仲凡,《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既体现了他卓越的理论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二、文学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则相对薄弱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使得实证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答《文学地理学研究》这本书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首次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做了准确的界定,还包括对文学地理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做了富有原创性的探讨,例如: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构原则,文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学的地域性,国家统一背景下的文学的地域性,中国文学的南北之别与东西之别,文学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文学士族与文学庶族之关系,文学与气候之关系,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与价值,中国南北民歌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歌谣理论的价值重估,中国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瓜藤结构”,岭南文学的先天性缺陷,广东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版图中的地位等等,可以说是新意扑面,令人不忍释卷。

      一)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是曾大兴提出的一对概念他指出:“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静态分布’,一种是‘动态分布’文学家的本籍(出生成长之地)分布,属于‘静态分布’,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之地的分布,则属于‘动态分布’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17)就中国历史上的多数文学家来讲,迁徙、流动往往是其常态,“安土重迁”反而是其异态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文学家的“动态分布”比他们的“静态分布”更为重要曾大兴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说:“我承认文学家的‘动态分布’的重要性,但是我不认为其‘动态分布’的重要性大过‘静态分布’的重要性他另创“本籍文化”和“客籍文化”这一对概念,较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诚然,一个文学家一生所接受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出生成长之地的地域文化(简称‘本籍文化’)的影响,也有迁徙流动之地的地域文化(简称‘客籍文化’)的影响,不可简单而论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确,在他所接受的众多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中,究竟哪一种地域文化的影响才是最基本、最主要、最强烈的呢?无数的事实证明,是他的‘本籍文化’‘本籍文化’是他的‘文化母体’,是他作为一棵文学之树得以萌生和成长的地方。

      他长大成人之后,要离开故土去求事业、求功名,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样就会接受‘客籍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面去接受‘客籍文化’的影响?他如何选择、吸纳和消化‘客籍文化’?这都受他早年所接受的‘本籍文化’的支配换句话说,他早年所接受的‘本籍文化’,培育了他的基本的人生观、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基本的文化态[来自wwW.lw5u.Com]度,这些东西构成了他这棵文学之树的‘根’和‘本’,构成了他生命的‘原色’,而‘客籍文化’只能丰满、粗壮着他的枝叶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58—59)既然“本籍文化”的影响大过“客籍文化”的影响,那么“静态分布”的重要性就大过“动态分布”的重要性曾大兴教授不仅非常简洁地阐明了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的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两对富有原创意义的概念:“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本籍文化”与“客籍文化”笔者认为,这两对概念为我们深入认识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的复杂性,提供了两把很管用的钥匙二)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与价值“文学景观”这个概念,应该是来自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学地理景观”这个概念,例如英国学者迈克·克朗所著《文化地理学》一书的第四章,即为“文学地理景观:文学创作与地理” (克朗 43—53)。

      但是,无论是别的文化地理学者还是迈克·克朗本人,都是以地理为本位来讲文学地理景观的,曾大兴则是以文学为本位来讲文学景观的更重要的是,迈克·克朗既没有对“文学地理景观”这个概念予以必要的定义,也没有对“文学地理景观”的类型进行必要的划分,更没有对其价值进行充分的探讨在《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与价值》里,他不仅首提“文学景观”这一概念,以及“实体性文学景观”和“虚拟性文学景观”这两个辅助性概念,更对文学景观的内涵、类型和价值做了富有原创性的探讨曾大兴指出:“所谓文学景观,就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118)“一个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景观,在于除了它的自然属性,还有人文属性;同理,一个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在给了文学景观一个简明的定义之后,他接着对其进行分类:“文学景观就其源头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性文学景观,简称虚拟景观;一种是实体性文学景观,简称实体景观所谓虚拟景观,就是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大到一山一水、一亭一阁,小到一草一木、一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