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讲义.docx
10页XXXXX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编S人;高一历史各课坦2021.8 31班级: 学号: 姓名: 【单元知识框架】【阶段特征】一、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化.1、 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暖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若我国进入阶 级社会2、 发展时期一一商朝:商朝勰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 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流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一一甲骨文3、 繁荣时期一一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 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4、 瓦解时期一一春秋:春秋时期,铁罄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 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二、 中国封建时代的初期1、 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奴隶制 度和贵族政治用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 “百家争鸣”局面,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 统一2、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暴政而亡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西汉的统治政策。
3、 汉朝: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时代、光武中兴等盛世局面,但是,姥强 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社会矛盾逐渐枳累,汉朝最终衰亡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篇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遣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贵钢铭文及其他文献记我.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 国家的起源特征主干知识】一、 夏朝:(-)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二)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三) 政治制度: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四)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五) 文化成就:历法《夏小正,(六)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 商朝(一) 存在时间:约前1600年-前1046二)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是王缱,叩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 对外服控制力仃限,联盟比较松散,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周公改内外服制度为分封制三) 经济发展: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青侗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吉铜制品多为礼制 象征,代表若权力和秩序四) 文化成就:甲骨文是成熟文字,甲骨文作为占卜.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三、 西周(一) 存在时间:前1046-前771二)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分封制(1) 发展轨迹: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秦统一后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但分封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后世将分封当成一种调节皇室内部矛盾,笼络功臣的方式,一肖.延续 到明沉(2) 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到藩建卫)<,(3)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封地多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4) 内容:土地和人民5) 权利:世袭的统治权(任命官吏、征收税赋、建立武装等)6)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派兵随从作故、镇守城土、交纳贡赋、定期朝觐等7) 主要封国:齐香燕卫宋晋等8) 评价:①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肮域,传播了周文化② 消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据,威胁中央2、 宗法制(1) 发展轨迹:起源于原始父系家K制,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 战国,但重视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延续至今2) 目的:① 直接: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问题② 间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3)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K子继承制为核心4)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I••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5) 影响:① 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 后世: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观念相违背3、 礼乐制(1) 发展轨迹:出现于西周,崩溃于春秋战国,影响了各封建王朝2) 含义:是表示等级的典章和礼仪制度从周公“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实质 是政治权力之争3) 作用:礼乐结合,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三)经济发展: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工商食官、井田制,1、 工商食官:是政府控制手工业者和商人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它便于管理,一度促进了西 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由于其效率低下,到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工商食官 制逐渐衰落,但是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封建社会2、 井田制:(1) 性质:是奴隶社会的七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实际上归各级贵族所彳R(2) 内容:土地层层分封.世代享用,但受封贵族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 而且要向周大了交纳页斌。
井田分公田和私田,由奴隶和庶民集体斜种3) 发展历程:商朝出现.西周盛行,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和牛耕的使用,新开垦的私田大 M出现,公田被抛荒,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最终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拓展解难】一、总结: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特征1、政治:(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2)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3)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4) 世卿世禄,官职由贵族世代承袭2、 经济:(1) 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2) 耒超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3) 进入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发达3、 思想文化:(1) 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2)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3)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二、 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关系1、 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正妻生的长子庶子:妾生的所有儿子2、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即“立嫡以长 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于解决继承纠纷,敏聚宗族3、 大宗与小宗关系: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大小相对,关系双重如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王 位,为大宗: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到地方做诸候,为小宗:卿大夫到士依次类推,士为最低等级贵 族,不再分封,主要职能是为上级贵族服务。
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对于周王是小宗,但相对 于卿大夫是大宗大宗与小宗在家族内部是血缘关系,在政治上又是隶属关系三、 分析: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1、 表现:(1〉封建政治:皇位继承的嫡长了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及观念:积极:埃族谱、百家姓、建祠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忠孝 观念、渴望亲情、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重视亲情等:消极:男尊女卑、等 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2、 评价:(1) 积极: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2) 消极:过分重视人情,与现代平等法治观念相迪背: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个人自主意识与权 利受到约束四、 理解:家国同构1、 源于宗法分封制,渚侯封土为国,大夫封土为家2、 实质是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它反映了亲缘 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而君主就是全 国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君父同伦3、 西方古代呈现“家国异构”,重个人、重契约、重私有财产,体现了商品经济的要求五、 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兼容并蓄、源远流长。
六、 方法总结*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如何做选择题1、 高为选择题特点:有图有表、无选非、无序号、字数必一样、客观题主观化2、 如何做选择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不是绝对正确,而是相对其他选项更正确.即诃能有 的选项并不是错误的,只是相对更不正确1)史实必须是正确的① 时间:年代、时期、朝代②空间:地理位置、范围③人物:人名、组织名称④事件:具体 内容、过程2) 程度必须是适中的① 绝对选项,绝对错误,如完全、彻底、断绝、摆脱、取消、瓦解、消失、消除、取决、必然、不 再、不冗、都是、根木、普遍、全面、唯一等词,需慎重考虐② 改变选项程度用词,如选项中出现开始、已经、极其、仅仅等词.需慎重考虐3) 对应必须是最佳的① 只反映表面,不能反映实质的不选依次类推,看清直接、主要、根木、政治、经济、思想等求 答语② 只反映局部,不能反映整体的不选③ 孤i正得结论(树木得森林)的不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苟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主干知识】—、春秋:(一)存在时间:前770年一前476年。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三)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四) 文化:孔子和老子1、 孔子:(1) 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秘定社会秩 序2) 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 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通若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 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学术下移4) 文化页献:整理六经,有利于文化传承.2、 老子:(1)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2) 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若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3) 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妄为),小国暮民.二、战国:(一) 存在时间:前475年-前221年二) 经济:铁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推动农业发展(部江堰、郑国渠等); 货币流通广泛,商业的繁荣,大城市兴起三) 政治:各国变法,社会转型:民族融合,华夏认同1、 变法运动1) 背景:①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变法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② 西周社会秩序逐渐解体(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③ 兼并战争日益激化,迫使统治者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④ 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2) 内容: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巾不害变法、齐国邹忌改革、泰国商鞅变法3) 影响:推动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 华夏认同: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相对周边或狄蛮夷等族更先进.白称“华夏春秋时期,由 于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故争,民族融合加强.有些周边民族也自称“华夏”,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各族己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四)文化:百家争鸣1、 背景: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1>根木原因:春秋战国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