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播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原住民-关于新媒体的思考.docx
6页广播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原住民”关于新媒体的思考 朱连学 张君琳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它改变的不仅是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面对众多“数字原住民”的今天,传统广播媒体如何应对、生]存、发展?一、受众发生变化,出现“数字原住民”数字原住民”是美国哈佛大学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信息法研究中心在协作研究网络化生存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Digital Natives,意思是指“80后”甚至再年轻些的这代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有人曾这样描述一个“数字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每天早晨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短信,然后浏览电子邮件,上或者,看看和我有链接的几十个人是否有人给我留言,接下来我还会浏览网上的其他信息,感兴趣的会点击阅读没带会让我惊慌失措,我需要将时刻带在身上,认识的所有人几乎全都如此,人人都通过网络或是与他人交流信息技术是我每天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专家称,数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影响着这些人的行为,数字科技甚至可能将成为人类进化的下一步,改变我们的大脑和思维方式 与此相对应,还有一个“数字移民”的概念,指的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生活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人,对于数字时代来说,他们是“移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那里玩80后的“数字原住民”生活在由网站、电子邮件、短信和移动组成的数字宇宙中,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对他们的影响很小,他们中有些人在生长过程中,从来没有用收音机收听过广播(有的听过车载广播或网络广播)更有甚者,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广播,广播是他们的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传统广播不做改变,再过10年、20年,90后、00后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二、传输方式发生变革从通讯交流来看,19世纪30年代发端于英国、美国的电报,作为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人使用了,香港、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干脆已经终止了这项业务,取而代之以新的通讯交流方式;传统的信件通讯交流方式也已少人问津;BB机更是昙花一现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动可以说是电报和书信这种通讯方式的终结者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需求内容更为多样,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更为便捷移动、、短信让人际交流变得方便而经济近年兴起的以更经济、更方便的姿态,强势介入,后来居上,发展势头迅猛,短短两年时间,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工业时代,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信息垄断,尤其是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应用的创新,使得由通讯工具变成了新媒体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信息发布渠道也有了很大改变过去,信息的发布主要由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来承担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微博、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只要有并且粗通文墨,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可以说,移动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全民皆记者”成为一种可能美国NBC环球集团所属的CNBC(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曾刊登文章预测美国九大逐渐消失的职业,其中,记者这个职业位列第一三、传统广播面临新媒体挑战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广播的触达率是7.7%,处于各类媒体的最末位置,且居家收听急剧下降,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是23%。
在这7.7%里边,有收听期待的仅占18%,其他都是伴随收听、车载收听乐观者认为,汽车时代的到来迎来了广播媒体发展的春天,车载收听拯救了广播,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笔者认为,对车载收听不应盲目乐观:如果开车成本越来越高,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车载受众的规模会不会萎缩?如果技术再向前发展一步,无人驾驶开始普及,驾驶人的手眼被解放了,还需要广播来“陪伴”、来“伴随”吗?广播与电视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线性传播,它把受众“双规”了——规定的时间,收听、收看“规定”的内容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打破了这种“双规”,]广播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随意”尽情发挥也正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当电脑看,电脑当电视看,电视当摆设看”成为一种趋势调查显示,通过网络收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人数急速上升,2012年电视的开机率是70%,2013年骤降到30%电视业界有人开始把自己称为“汽车时代钉马掌的人”,网络时代的广播又如何给自己定位?四、适应与融合是必由之路有人说,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传统媒体,请给出受众选择你的理由如果能作为选项之一还算乐观的,至少不会重复胶卷、录音带、录像带的命运。
它们不是被选择,而是被替代诚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天敌,但是传统媒体如果不对新媒体给以足够的重视,前景则不容乐观有学者断言,“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都应在新媒体植入血管”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然界如此,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亦如此在网络新媒体如此来势汹汹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如何面对“数字原住民”?适应与融合无疑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广播发展面临的重中之重只有很好地认清现实、适应市场需求,积极采取措施,充分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广播这一传统媒体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唯有跳出广播,才能看清广播;唯有不完全依赖广播,广播才有未来近些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媒体非常重视,它的社会影响大的报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再传播形成的中国之声的微博,目前粉丝已达500多万,并以三四天一万的增速递增其他中央媒体也开始进军新媒体《人民日报》的人民微博、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也非常活跃CCTV的央视新闻微博,从2012年11月份开始发力,到今天便拥有粉丝1500多万,并以每天六七万的惊人速度增长,有在新媒体继续“霸主”地位的势头据介绍,中国之声已经成立多媒体组,采访的报道先在微博发布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即将竣工新广播大楼,留出一层专门做新媒体中心。
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对新媒体开始重视,积极探索融合之路,寻求借力新媒体发展壮大自己的良方妙药,并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经验如网上收听和点播收听,打破了时空限制;微博、与广播节目的互动,使得互动时间更加灵活,互动人数更加广泛,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互动内容的把控更有保障;客户端的使用,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插上了翅膀有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通过无线方式上网的人员达到4.64亿,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这意味着有望成为收听广播、参与广播、体验广播的第一终端2013年以来,国内强势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抢占市场客户端不仅可以实现广播收听、预约收听、点播收听,打破广播发射功率的限制,实现无限传播,还可以让用户体验声音、浏览图片、分享视频等,可以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新媒体融合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开办自己的网站,实现节目的收听和节目回放、点播,开办官方微博和节目微博;各频率也注重利用新媒体扩大节目和活动影响,吸引新的、年轻受众群体如河北音乐广播新浪微电台一直排名居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对传统广播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深远的影响对传统广播来说,新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在发展新媒体方面面临着经验不足、新媒体人才短缺、投入不够等诸多困难,但重视它、研究它、利用它,是传统广播媒体必须的选择。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