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导学案学生版.doc
5页《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试着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意象特点,揣摩诗人选取这些意象的缘由 2、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试着体会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寄寓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背景材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鉴赏材料】《登高》写景句鉴赏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歌鉴赏方法介绍】移情入境法 :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 :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预习课文】一、诗作背景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二、作品原文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树叶声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一生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学习过程】1、 整体分析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二、具体鉴赏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2、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3、名联鉴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示: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3、 品味语言 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杜甫的情感?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当堂检测】1、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 景色,倾诉了诗人 、 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默写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延伸阅读】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2、 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课后小结】 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