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doc
25页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史论?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江沛李丽娜[摘要]本文以太原,榆次,大同,平遥,太谷,忻县,阳泉等城镇的兴衰变迁为个案,通过对铁路运输体系的发展,转运业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变迁等影响近代山西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以铁路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在带动山西经济日益现代化,改变传统城镇格局,引导山西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山西铁路铁路转运业城市化城镇格局区域经济-+一+-+一+一+-+-+一+一+一—+.-+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山西水运极少,陆路交通也欠发达.未筑铁路之前,山西主要是依靠驿道与外界交流,以骡马驴车为主要运输工具.随着近代中国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及初成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对能源的需求日盛,20世纪初,山西境内相继建成了正太,同蒲,平绥三条铁路,逐渐改变了以往驿路为主的运输方式,成为山西近代交通体系的骨架,同时也是构成华北区域铁路网①的重要组成部分.I907年,山西境内首条铁路——正太铁路竣工通车,由石家庄过娘子关,经平定(今阳泉市平定县),寿阳,榆次至太原府(民国初废府改设阳曲县,习惯上也称为太原;1927年设立太原市.本文统一以"太原"称之.)止,与京汉铁路相交,全长243公里.1914年,京张,张绥铁路(1916年1月,两线合并称京绥路,本文以京绥路统称之.)延至大同.1933年,北起大同南至蒲州(今永济市)的同蒲路分段建设并陆续通车,1936年全线基本完工,全长860公里.至此,山西境内的铁路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纵横山西境内的三条铁路线,联接了山西境内最重要的城镇和经济带,为近代山西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现代化的交通基础.相对于驿路而言,铁路具有传统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运量大,当时一个普通车皮可装约20吨货物,而一般的大车"为之以三匹或四匹之骡马,可以载重800至1200公斤,骡一匹可负重150公斤,骆驼则可负重300公斤";②50其次,运费低,每吨/公里的货物,用大车畜拽的方式运输需】4分,用骆驼或骡马驴驮运需25分,用人背负需75分,用火车仅需8.68分;③第三,速度快,传统运输工具需花长达几天甚至几十天的路程,火车仅需几个小时即可到达;此外,铁路运输方式还有安全,不受气候影响等诸多优点.因此,铁路运输很快打破了山西境内原来以驿路为主的运输网络,逐渐成为山西境内外物流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因铁路转运业,煤矿业的发达,一些城镇从无到有,一些城镇迅速繁荣,而一些传统的驿路枢纽城镇则因物流网络变化而逐渐衰落,山西城镇的传统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近代区域经济也随之形成.20世纪20年代后,山西开始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如1927年通车的太原经忻县至大同公路,太原经太谷至风陵渡公路两大干线;1920年由美国"红十字会"出资兴建的平(定)辽(县)公路,白(新县白圭镇)晋(城)路,代(县)广(灵)路,忻(县)武(台)路,侯(马)河(津)路,平(定)汾(阳)①2O世纪初.京奉,京张,京汉,津浦,正太.道清,陇海等铁路相继通车.1928年6月起,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对某些行政区域及部分省市地名进行更改,各铁路线名称也发生相应变更.为方便叙述.在此统一各线名称如上.②《大潼铁路沿线经济概况》,《铁路杂志》第1卷第4期,1935年9月.③洪范:《中国各种运输方法运价之比较》,1936年9月3O日《大公报》第l1版.路等六大支路,共长3500多公里,①于1930年前通车.平(定)武(乡)路,黎(城)辽(县)路,邯(郸)长(治)路等,在抗战爆发前也已通车.这些公路既是山西铁路网络的触角,也是各地的新兴运输方式,在未通火车的区域,发挥了活跃商贸,沟通往来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山西山地较多,道路状况极差,运费高昂的条件下,公路物流量较少,尚不具备促进城镇化和改变区域经济性质的关键意义,从根本上讲也是从属于铁路运输网络的支线,其作用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一,榆次,太原繁荣与太谷,平遥,忻县衰落铁路未通之前,晋商已衰败,但作为其庞大金融势力大本营的太谷,平遥等地,仍是山西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太谷是山西境内最大的粮食,布匹集散地,每年由天津,汉口运来的洋布均在太谷集散,再由谷商运销至晋中及晋南各地,晋南的粮食等农产品也由谷商收购运往省外市场.平遥则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市场,当地商人有"平遥班"的称号,运往天津的棉花,几乎为他们所垄断.正太铁路通车后,"山西中部各县与外间之交通自此正太路为主脑",交通网络由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受正太铁路影响最为明显的城市当属榆次,"因其地位与晋南,晋西反较阳曲为接近",②晋南,晋西货物外流时直运榆次;来自天津的货物,多由石家庄转正太线输入山西,入晋"商货运销南路者,均至榆次下车转发",③山西省内外货物中心集散地渐由阳曲移至榆次,如在太原县煤矿,"日来运煤之车甚少,车夫皆言火车载粮出省,为数甚巨,车马载粮到火车栈(在榆次县),则运煤者因此不多".④显然,是正太铁路的运输才使榆次的贸易中心地位日渐突出.棉花和粮食是榆次外运的主要货物.晋南的棉花先汇集洪洞,临汾,曲沃等市场,再由平遥商人收购运至榆次.晋南的粮食多由太谷商人收购,一般"先由马车装至正太路之榆次车站,再装火车运至石家庄,继由平汉路运至丰台,改装北宁路车运津".⑤据统计,正太路通车后,每年由榆次输往天津的棉花大约有2920846斤,价值876250元;@由榆次输往石家庄的小米每年大约有143280石,价值429840元;高粱117340石,价值234640元;杂粮25250石,价值63125元;小麦17130石,价值68520元.⑦此外,经榆次输出的各类货物还有棉纱,烟叶,皮毛,药材,铁器等.不仅晋南,晋西各县货物多经榆次由铁路转运,而且"平津,陕甘,绥蒙等处往返货物,均经榆次".⑧1907年后,每年由石家庄运至榆次的货物量为:来自天津的各种杂货34600件,总值865000元;来自高阳的"爱国布"103200匹,总值495360元;来自石家庄的白小布229600匹,总值220320元;来自天津的糖2600包,总值65000元;煤油14200箱,总值56700元.输入榆次的货物,一般由平遥,太谷的商人运至晋南各地销售.⑨以正太路为依托的榆次转运市场前所未有地繁荣起来,以转运为主要业务的堆栈业(也称转运公司)应时而起,主要业务为代客存放,收取栈租,后扩展为代客购买,运输等业务,初仅两三家,渐增至十余家.1927年前后,由于阎锡山,冯玉祥等部参加国民革命军的二次北伐,"陇海,平绥两路不通,陕甘货物都经榆次转运,实为该业最盛时期".⑩大量人员,货物的聚集,使榆次商业一派繁荣.商业最盛时期,城关商号近400家,1936年前后,榆次的商业类型有14种,计205家.⑩主要的商业类型除堆栈业外,有专营洋货及机制工业品的商业,如花布业,干菜纸张业,煤油业等,还有主营农产品等原料的商业,如粮店,花行等,以及近代金融业.商户多为大型批发商.据统计,1936年榆次与省外贸易额居全省首位,"购入484①张心澄:《中国现代交通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年8月版,第194—195页.②《大潼铁路沿线经济概况》,《铁路杂志》第1卷第4期,1935年9月.③《晋省榆次县新设电灯公司》,《中外经济周刊》第118号,1925年6月27日.④刘大鹏遗着,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84页.⑤《山西棉产概况》,《天津棉鉴》第4卷第1—6期合刊,1933年9月一1934年2月.⑥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第3编第3章,第97页.⑦榆次市地方志编撰办公室:《榆次市志初稿》之五,第8页.⑧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第3编第2章,第94页.⑨榆次市地方志编撰办公室编:《榆次市志初稿》之五,第7页.⑩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第3编第3章,第101页.⑩榆次市地方志编撰办公室编:《榆次市志初稿》之五,第5,10页.51万元,外销564万元",①"商务繁盛为全路冠","不啻为晋省商务之枢纽".②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原料丰饶,金融机关健全等投资条件良好,也催生了榆次的近代工业.1924年,山西规模最大的晋华纱厂在榆次火车站南侧落成,位于榆次城北门外的魏榆电气厂亦于同年建成.其它的机制工业还有1913年设立,1927年又于北门外购地建厂的利民染织工厂,1929年建立的魏榆面粉公司以及年产4000张皮革的同义长制革厂等.随着工业的不断增长,人口日益增多,榆次的城市空间开始不断扩张及变化.由于火车站位于榆次北门外二里余处,为适应铁路交通的便利,北门外的荒滩逐渐形成工商业聚集区,新式工业多在此设厂,栈房街和粮店街两条商业街形成,工商业者也多聚集于此.相对老城而言,北门外逐渐形成了"子城"的格局,行政机构仍设在旧城里,依然发挥城市管理功能;子城则依铁道而建,呈现不规则型,经济功能突出,外来人口增多,一片繁忙景象.正太路的西端——太原,清末"虽居省会要地,然商务未兴,户口不繁".③正太路通行前,山西的商业中心是太谷,太原的商品批发业务均由太谷商号的太原分号营业所经营.正太路通行后,虽然"正太路上最重要之转运站并非阳曲,而为榆次",④太原商业比起榆次也略逊一筹,但正太路对太原城市发展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正太路的便利,太原与其他地区的商品往来日渐增多,进口货以布匹,纸烟,杂货为大宗,绸缎,瓷漆,器皿次之.每年由天津输入的洋广杂货约3O余万元,商人再将这些洋广杂货转运至太原西北各县销售.输出货物则以杂粮,生铁,汾酒为大宗.1907年,太原商务总会宣告成立,参加会员有561户;1913年,会员增至778户.⑤抗战全面爆发前,太原商户达到2500余户.与榆次商业相比较,太原商户以门市售货供本地消费者为多,主要是米粟业,金银首饰业,金融业等,⑥大型批发商较少,与省内外贸易不如榆次频繁,商品交易额较小.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工业在太原也有较快的发展.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吸引着周边及其他地区的农村人口纷纷来此经商做工,人口因此急剧增长.1900年,太原城四关之内共有3万人,521910年时增长至5万人,1936年,人口已有约15万;其中,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六成,职业又以工商为多,占职业人口的40多.cz)1907年正太路通车后,太原城内"人口渐繁,商务渐盛.街衢日辟,于是向之丸跞之场,沮洳之地,今则峻宇朱门,鳞次栉比矣",⑧城市空间逐渐突破城墙的限制.由于正太车站设在旧城外,为交通便利计,专门开辟了承恩门,车站附近"渐次增筑房屋不少,今之正太街,桥东街,老官房及城东之东官房,扶轮学校等地,皆因铁路之关系而建设者",⑨工厂,公司以及一些旅馆业,餐饮业也集结在此.1933年始,同蒲铁路的逐段通行,更是给太原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月,具有官方背景的西北实业公司成立,管理着西北贸易商行,天镇特产经营厂,西北毛纺厂,西北火柴厂,西北窑厂,西北皮革厂,西北洋灰厂,西北印刷厂,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