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精选文档.pdf
7页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每年高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都是文义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题这道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命题者往往在错误的一项中设置“陷阱”,“引诱”考生上当,怎样才能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呢?研究试题错误选项的类型尤为重要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误解词句命题者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句加以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1.2010 重庆卷第 10 题 C 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古代表示“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另外,如果C 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也有矛盾2.2011 浙江卷第 18 题 D 项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这里的“迁”不是贬谪移职,而是指升官调离(大理寺)。
这一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应该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学习文言文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用法,但文言实词的含义最终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不要想当然,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1.2009 北京卷 10 题 D 选项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原文:“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这句话是说鲁地有两个儒生不与孙叔通合作,而不是所有的2.2010 四川卷第 10 题 B 选项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原文“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依此可见,并非“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而是十人放走一人,其余的都被依次投入虎穴之中选项对原文故意夸大应对这类题目,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三、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很常见的,命题者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或不能从原文材料中推出来的结论任意写进选项中,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2009 湖北卷第 12 题 B 选项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2.2011 广东卷第 8 题 D 项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原文为:“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所以“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原文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辨析这类题,一是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二是要理解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要善于有逻辑地推论原文中的材料是推论的根据,一切从材料中推不出的结论都是无中生有四、张冠李戴张冠李戴就是命题者在叙述选项时错置故事的主体,把发生在乙身上的事说在甲的身上1.2009 广东卷第 8 题 A 选项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原文:“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可见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2.2011 江苏卷第 7 题 C 项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找出错误五、因果错置为了干扰考生,命题者还采取颠倒或混淆因果关系的方法,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或颠倒因果关系1.2009 四川卷第 10 题 B 选项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2.2011 安徽卷第 6 题 A 选项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而不是因为和兄长讨论学问,选项混淆了因果关系。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因此”“为此”等,同时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关系必须分清哪是前提条件,哪是结论,并思考前提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六、顺序混乱在高考题的文言文选文中,很大一部分是传记文,命题者常常打断事件的时间和空间链条,从而造成叙述的混乱1.2008 江苏卷第 8 题 C 项C.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可见“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与原文中的时间先后不符,即“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在前,而“与刘尚合军”在后,命题者有意颠倒时间和空间顺序,形成干扰2.2010 山东卷第 12 题 C 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原文为“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见申甫是先被召见,非常感动,表示誓死卫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他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选项颠倒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理清事件进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对事件进行大事年表式的简要罗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行医讲究“对症下药”,做题目亦然,掌握了以上五种病症类型及其治疗方法,我相信,我们定会“药到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