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测量放样说明.doc
10页控制测量实习—公路测量一、圆曲线1、圆曲线要素:切线长度:T=曲线长度:L=外矢距:E=切曲差:D=2T - L 2、圆曲线主点里程计算:ZY点里程=JD里程-TYZ点里程=ZY里程+LQZ点里程=YZ里程-T/2JD点里程=QZ里程+D/2(校核)例如:已知某交点的里程为K3+135.12m,测得偏角a右=40°20′,圆曲线的半径R=120m,求圆曲线的元素和主点里程解:代入圆曲线要素公式,得圆曲线要素T=44.027m,L=88.474m,E=7.837m,D=3.670m主点里程计算: JD K3+135.12 -)T 44.07 ZY K3+091.05 +)L 84.47 YZ K3+175.52 -)L/2 42.24 QZ K3+133.28 +)D/2 1.84 JD K3+135.123、圆曲线主点测设(1)测设起点ZY和终点YZ点安置仪器在交点JD2上,后视JD1,自JD2沿着中线方向量取切线长度T,得曲线起点ZY点位置,旋转照准部使水平读数为(180°-a)得到YZ点方向,量取切线T,得曲线终点ZY点。
2) 测设QZ点 仪器在交点JD2照准前视点JD3不动,水平度盘置零,旋转照准部使读数至,量取外矢距E,定出QZ点4、圆曲线详细测设(偏角法)(1) (弦长)(2)测设步骤安置仪器与ZY点,照准JD,使度盘读数0°00′00″;转动照准部,使读数为,沿此方向测设弦长,定出P1点;以此类推,定出P2、P3…QZ点;同理,安置仪器与YZ点,测至圆曲线另一半二、综合曲线1、综合曲线要素(1)缓和曲线常数计算:缓和曲线切线角圆曲线的内移值切线外移量(2)综合曲线要素计算切线长度 曲线长度 外矢距 切曲差 D=2T-L2、综合曲线上HY点和YH点的直角坐标 (*)3、曲线主点里程的计算ZH点里程=JD里程-THY点里程=ZY里程+QZ点里程=HY里程+(L/2-)YH点里程=QZ里程+(L/2-)HZ点里程=YH里程+HZ点里程=JD里程+T-D(校核)例如:已知某交点的里程为K5+324.00m,测得偏角a右=22°00′,圆曲线的半径R=500m,缓和曲线长=60m,求综合曲线的元素和主点里程解:代入综合曲线要素公式,得缓和曲线倾角=3°26.3′,圆曲线内移值P=0.3m,切线外移量m=30.00m,切线长度T=127.24m,曲线长度L=251.98m,外矢距E=9.66m,切曲差D=2.5m主点里程计算: JD K5+324.00 - T 127.24 ZH K5+196.76 + 60.00 HY K5+256.76 +(L-2)/2 65.99 QZ K5+322.75 +(L-2)/2 65.99 YH K5+388.74+ 60.00 HZ K5+448.74检核计算: JD K5+324.00 + T 127.24 - D 2.50HZ K5+448.744、综合曲线测设(1)综合曲线主点测设 ZH、QZ、HZ点的测设:同圆曲线主点的测设方法; HY、YH点的测设:ZH点和HZ点测好后,分别以ZH点和HZ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式算出HY点和YH点的坐标,采用切线支距法定出HY、YH点的位置(如右图)。
2)综合曲线详细测设(偏角法)通常是由ZH(或HZ)点测设缓和曲线部分,然后由HY(或YH)测设圆曲线部分缓和曲线上各点偏角值的计算: 由,然后按22、33、…N2计算缓和曲线各点偏角 … 注:N为缓和曲线一侧加桩个数;缓和曲线弦长以弧长近似代替 综合曲线上圆曲线详细测设同圆曲线部分3)综合曲线测设步骤① 在ZH点安置仪器,以切线方向定向,读盘读数置零;② 拨偏角(缓和曲线第1点偏角值),沿视线方向量取,定第1点;③ 拨偏角(缓和曲线第2点偏角值),由第1点量取,定第2点;……④ 将仪器迁至HY点,以ZH点定向,读盘读数配置,纵转望远镜,转动照准部使水平度盘读数为零,此时望远镜的切线方向即为该点切线方向;⑤ 其它与圆曲线测设相同,测至QZ点;⑥ 测设曲线另一半三、测设误差检核从不同方向测设同一点的横向误差(半径方向)不超过0.1m,纵向误差(沿线方向)不超过S/1000(S为交点或转点至桩位的距离) 四、中桩点坐标的计算1、直线上桩点坐标的计算由交点坐标反算坐标方位角,根据切线长和各桩点距交点的距离计算各桩点的坐标值HZ或ZH点坐标公式: T为切线长;直线上桩点坐标公式: D为桩点至HZ点的距离,即桩点里程与HZ点里程之差。
2、曲线上桩点坐标的计算(1)以ZH或HZ为坐标原点,以过原点的切线为x轴,切线之垂线为y轴的切线直角坐标系中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 其中:R为圆曲线半径;为缓和曲线上任一点P到ZH或HZ的曲线长;为缓和曲线长当时,得到HY或YH点的坐标圆曲线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式中:,为圆曲线上点i至曲线起点ZH或HZ点的曲线长3、桩点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根据在ZH或HZ点的切线直角坐标系中坐标,通过坐标变化将其转换为测量坐标系中坐标(X,Y)变换公式为: (1)或 (2)其中:— 当曲线右转时,=1,左转时,= —1; — 交点JDi至JDi+1的坐标方位角 计算第一缓和曲线及上半圆曲线上桩点坐标时用(1)式,计算第二缓和曲线及下半圆曲线上桩点坐标时用(2)式4、坐标的计算采用软件解算9五、断面图的绘制1、线路纵断面测量 测定中线各里程桩的地面高程,绘制纵断面图 一般分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基平测量是沿线路方向设置水准点并测量水准点高程;中平测量是利用水准点高程分段测定各里程桩的高程1)基平测量(2)中平测量中平测量可以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均应起闭于水准点,构成附合水准路线,路线闭合差限差为50√Lmm施测时,在每个测站首先读取后、前尺的读数,读数至毫米,再读取两尺间所有中间点的尺上读数,读数至厘米,视线可适当放长每一测站的各项计算按下式进行:视线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转点高程=视线高程-前视读数中桩高程=视线高程-中视读数每一测段高差闭合差应小于允许值50√Lmm,超限返工,精度符合要求不需要进行闭合差的调整线路工程中桩高程允许值为±10cm2、纵断面绘制 纵断面图以中桩里程为横坐标,以高程为纵坐标,里程比例尺为1:2000,高程比例尺为里程比例尺的10倍 主要有:桩号、地面标高、路线平面、坡度、设计标高、填高和挖深、竖曲线等内容解释如下:(1).路线平面 曲线部分是用直角折线表示意图表示,小于5°交角用锐角折线表示上凸表示右偏,下凸表示右偏(2).坡度 坡度是两度坡点间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用百分数表示,以斜线示意斜坡方向,向下斜为下坡,向上斜为上坡,水平为平坡,斜线上方写坡度百分率,下面写坡长3).设计标高 设计标高是根据设计坡度和坡长计算的,设计线起点的标高是适当确定的,某点的设计标高=起点设计标高±(设计坡度×起点至某点的距离),上坡为“+”号,下坡取“-”号。
(4).填高和挖深 各点的地面标高与设计标高之差,正值为挖深,负值为填高(5).竖曲线 当两相邻不同坡度的设计线相交时会形成坡度差△i=(i1-i2),如图11-31所示,为了行车平稳和行车视距的要求,当△i值超过2%时要以曲线连接两条设计线,分凸形和凹形两种,这类曲线称竖曲线3、线路横断面测量 测量横断面方向上一定范围内地形点相对于中桩的平距和高差可利用全站仪对边测量完成采用手工和软件绘制4、横断面图绘制 纵向与横向比例尺均为1:200采用手工和软件绘制六、竖曲线测设1、变坡角的计算为相邻两纵坡坡度2、竖曲线半径 R=3000m3、竖曲线要素的计算 切线长 曲线长 L=2T外矢距 E=4、竖曲线桩号 曲线起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 竖曲线切线长 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 竖曲线切线长5、竖曲线上细部点高程-竖曲线细部点设计高程;-竖曲线i的切线上高程;,距曲线起点x处的标高改正值;x为细部点至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平距,竖曲线为凹形时取“+”,凸形时取“-”6、竖曲线的测设 ⑴ 从变坡点沿路线方向向前或者向后量取切线长T,得到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 ⑵ 从竖曲线起点或者终点起,沿切线方向每隔10m标定一木桩(竖曲线上一般每隔5m测设一个点)。
⑶ 测设各个细部点的高程,在细部点的木桩上标明地面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即挖或填的高度)7、例题:设竖曲线半径R=10000m,相邻坡段的坡度‰,‰,变坡点的里程桩号为K217+240,其高程为418.69m,曲线上每隔10m设置一曲线点,计算其放样要素解:代入公式算得,T=50,L=100,E=0.125起点桩号 K217+240-50=K217+190终点桩号 K217+240+50=K217+290点号桩号XY坡度线高程设计高程起点变坡点终点K217+190200210220230K217+240250260270280K217+290010203040504030201000.000.000.020.040.080.120.080.040.020.000.00418.49418.53418.57418.61418.65418.69418.63418.57418.51418.45418.39418.49418.53418.55418.57418.57418.57418.55418.53418.49418.45418.39七、横断面面积与土方计算1、填挖面积的量测(积距法)横断面面积F=bh1+bh2+ … bhnh-每个条块的平均高度。
2、土方量计算(平均断面法) F1、F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