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_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20978494
  • 上传时间:2022-07-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 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 B. 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C. 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 D.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上统一;燔诗书而名法令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上述改革措施影响最大的就是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B正确;ACD说法过于片面,排除2.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 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 B. 推进汉化政策,改牧为耕C. 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 D. 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认为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民族融合,因此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C正确;南征是迁都的借口,A排除;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改造,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3.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官员择优录用 B. 加强中央集权C. 推行保甲措施 D. 取消世卿世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北宋官员冗烂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措施是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排除;保甲法属于军事上的措施,C排除;北宋实行的官僚政治,D排除4.据史料记载,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仍然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同时拼命从西欧各国搜刮财富可见,欧洲近代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源是,天主教会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反对海外探险行为C. 残酷迫害进步人士 D.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欧洲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仍然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同时拼命从西欧各国搜刮财富”可知,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源是天主教会的反动和贪腐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天主教会的重农,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天主教会反对海外探险行为,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残酷迫害进步人士的信息,故C错误。

      5.在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时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下列可以佐证列宁这一观点的是,这场改革A. 全面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发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变革,因此A正确;改革后的俄国仍然属于沙皇专制体制,B排除;C侧重于经济层面的影响,排除;1861年农奴制改革并没有阻止俄国爆发革命,排除6.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指出:“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的主旨是A. 必须尊重民众力量 B. 要求政府推动实业C. 勉励民间创办实业 D. 推动建立民主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大久保利通指出,国家之强弱,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这说明大久保利通要求政府推动实业,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尊重民众力量,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勉励民间创办实业,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建立民主政体的信息,故D错误。

      7.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A. 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 B. 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C.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 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兴办了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这些改革的成果得以最终保留,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C正确;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A说法错误,排除;B错在完善,排除;戊戌变法以顽固势力的镇压而告终,D排除8.一战前,德国外长皮洛夫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该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西方列强A. 军事实力差距很明显 B. 政治体制差异比较大C. 已经将世界分割完毕 D.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该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政治体制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B;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该言论反映的本质,排除。

      9.从1917年5月开始,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到1918年初,协约国新下水的船只数超过了损失的船只数同时,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力量对比更有利于协约国一方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 俄国退出“一战” B. 德国发生水兵起义C. 美国参加“一战” D. 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美国参加“一战”后,协约国的海上力量不断增强,1918年初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造成一战后期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一方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参加“一战”,C项正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退出“一战”不是协约国海军力量增强的原因,A项错误;德国发生水兵起义是在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前夕,B项错误;1914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不是1917年后协约国优势增强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10.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说:“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一战使人们怀疑现行的社会制度 B. 工人的不满引起劳合·乔治敌视C. 英国工人阶级发动革命推翻政府 D. 一战推动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一战后欧洲的广大人民对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产生了怀疑、不满和反抗。

      这说明一战的惨烈后果使人们开始怀疑现行的社会制度,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合·乔治的敌视,故B错误;材料没有推翻政府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欧洲人民对现行制度的不满,不仅是工人阶级,故D错误11.欧洲大国的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正是在这种灌输下,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被当做全民族的利益于是,极端民族主义在欧洲大国泛滥由此可见,极端民族主义实质是A. 资产阶级强烈的爱国意识的体现 B. 资产阶级实现其利益的思想工具C. 在为欧洲的团结和稳定制造舆论 D. 保证欧洲各国免于被侵略和瓜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正是在这种灌输下,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被当做全民族的利益”说明垄断资本家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可见,极端民族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实现其利益的思想工具,故B正确;这不是爱国意识的体现,故A错误;这种极端民族主义不利于欧洲的团结和稳定,相反却增加了侵略战争的危险,故CD错误12.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德国领土丧失1/8,德国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

      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A. 满足协约国利益国际关系体系 B. 欧美大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C. 极度削弱战败国的国际关系体系 D. 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凡尔赛和约严厉处置了德国,保证了英法的权利和利益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故D正确;凡尔赛和约没有满足所有协约国的利益,故A错误;华盛顿会议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故B错误;凡尔赛体系削弱了战败国,但这不是实质,故C错误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迫切要求尽快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以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也深感战争的残酷于是,经过巴黎和会的酝酿,国际联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国际联盟能够成立主要缘于A. 各国之间交往要求日渐强烈 B.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积极努力C. 各协约国政府能够同心协力 D. 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国际联盟的成立是一战后,人们迫切要求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深感战争残酷的结果这说明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缘于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故D正确;各国之间交往要求日渐强烈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积极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各协约国政府同心协力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14.《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这样一来,日本独占的野心被限制了,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九国公约》是美国外交胜利的是A. 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得到尊重 B. 结束了日本独占的局面C. 中国向所有缔约国门户开放 D. 机会均等有利美国工业优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使中国又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故A符合题意;“日本独占的野心被限制了”,这结束了日本独占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得中国向所有缔约国门户开放,故C不符合题意;机会均等原则可使美国发挥工业优势取得特权,故D不符合题意15.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 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家的安全 B. 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C. 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 D. 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非战公约》对各国将战争解决国际纠纷的否定,强调的是该条约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也是英法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妥协的产物,B正确;该条约并未真正维护缔约国的安全,后被德国撕毁,AD排除;该条约主要是欧洲国家签订的,并非体现的是世界各国的意志,C排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