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docx
9页战国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威王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这些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七大战国在大变法之后,还进行了很多细节改革可奇怪的是,只有秦国能持续清明强盛,六国的变法成果最多也是三世而衰我是秦国的粉丝,但心中仍不免为六国的命运叹息因为在最开始,秦国底子薄、基础差,实力比韩国还弱而六国的基础相对好多了特别是最早变法的魏国,曾经以霸主姿态压制过秦国长达百年秦国变法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晚但先变法的国家比秦国衰弱得早,后变法的国家又追不上秦国的脚步真是咄咄怪事!按照主流解释,是商鞅变法的彻底性,让秦国能保持廉政高效,具备了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而六国的变法普遍不够彻底,所以没能在长距离竞争中战胜秦国那么六国变法为什么不彻底?是什么原因让六国变法浅尝辄止?变法就是社会利益机制的破旧立新除了不能脱离国情民生之外,变法者还要面对故有传统、守旧势力、敌国干涉三大阻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发展的变法措施,不能破坏统治秩序的稳定——这是一条红线!将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我们也许就能找到答案1.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魏武侯曾对吴起说:“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这句话将魏国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一语道破。
四战之地的先天环境,让魏国人求变图存的非常强烈此外,魏国继承了老晋国人才辈出的传统为了摆脱地利上的劣势,魏文侯一方面与赵国、韩国结成三晋同盟,减少受敌方向;另一方面积极招揽人才,全面推行变法,积蓄实力危机四伏的环境催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就是魏国最先变法的根本原因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近一百年中,魏国挟变法之威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任何事物都不会一开始就完全成熟,特别是引领天下潮流的先行者,总是会这样那样的疏漏从结果来看,魏国变法虽然内容全面,但并不彻底连续的胜利和霸主的光环,遮掩了魏国人的眼睛,蒙蔽了魏国人的头脑正如卫鞅分析的那样:“魏国朝野已经被表面强盛所迷醉连同魏王,没有人会想到魏国的实力正在日渐萎缩,更没有人想到魏国需要第二次变法,第二次登攀 ”(《黑色裂变》 )忧患意识令魏国人致力于求贤变法,而多年的优势地位又让魏国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假如魏国能再次率先发起二次变法的话,战国时代就直接简化为魏国统一战争史,就没有后来大秦帝国那些事了可叹的是,在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往往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僵化魏国正是典型的例子李悝完成了魏国在经济、政治、法制领域的改革,吴起完成了军事领域的改革。
魏国变法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制贵族封地拥有相对独立的治民权、财政权、私兵权周王朝的教训已经雄辩地证明,形同“国中之国”的世族封地,是古典国家最大的乱源享有多重特权的封地世族,是变法最大的阻碍力量吴起死于楚,商鞅死于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势力很大程度上,变法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处置老世族集团与新兴势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间取平衡最先变法的魏国,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没有触动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此举让魏国在变法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而称霸的实际效果,满足了魏国的发展需求魏国新旧势力在变法中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满意的结果前面说过,国家处于长期领先地位时,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趋于僵化不彻底的变法,让魏国同时承受了新旧弊端新法利于布衣人才进入庙堂,而封地制的保留又让老世族阶层稳坐江山韩非子在《孤愤》中指出:法术之士(变法者)与当涂之人(世族出身的权臣)是“势不两存”的天然政敌这条血染的铁律在魏国没有得到直接体现因为,李悝吴起之后,所有的变法之士都没留在魏国不仅仅是因为政治腐败,更重要的原因是魏国社会结构严重板结化一个能进能退且对政局影响力极大的老世族阶层,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打击排挤布衣出身的新官员。
而布衣出身的新官员,为了巩固自己在政坛的根基,也不得不巴结老世族阶层久而久之,一个由老世族和新官僚勾结而成的利益共同体诞生了老世族和新官僚结成利益共同体,其阻碍公平发展的顽固性不下于单纯的老世族阶层任何想在魏国深入变法的人,不光要防备世族阶层的阻碍,还会被腐化堕落的新官僚阶层扯后腿老世族不愿失去特权,新官僚不愿失去腐败带来的“好处” 这样一来,有才能的人,要么融入利益共同体,要么滚出魏国另寻出路跨过这个特权阶层,直接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志士唯一的选择但很不幸,这在魏国是徒劳的因为魏王、世袭贵胄、新进官僚本就是一体的政治同盟魏国的最高权力与特权阶层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穿的是同一条裤子商鞅不被重用,张仪被无视,范睢被迫害,甚至连王族英雄信陵君也被排挤,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志向,都威胁到了特权阶层的稳定这种板结化的社会结构,令魏国政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当这个利益共同体足以维持君主权力稳定时,整个统治阶层自然都不愿再承担变革图强的风险所以,已经烂到骨髓里的魏国特权阶层,一心沉醉于奢侈腐朽的生活,不再有任何雄心壮志当魏国被拉下霸主的神坛后,国家荣辱早已被这帮子蠹虫国贼抛之脑后魏国虽有大批尖端人才,魏国士民不乏振兴祖国的热血,但报国无门、见证灭亡已成定局。
2.楚国:保守世族的强力反弹《大秦》将楚国败给秦国的原因归结于国家聚合力(即国家战时动员能力)不够楚国虽地广人众,潜力巨大,但无法让自身潜力转化为有效实力楚国征服南中国诸族,有盟约称臣式的软扩张,也有武力兼并的硬扩张这使得楚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类似周天子分封制的世族分治联合体从春秋到战国,楚世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远超其他六国,楚国重要权力都被世族分掌一代霸主楚庄王就曾遭遇最大世族若敖氏叛乱虽然成功镇压,但并没改变世族分治的格局世族们“上逼主,而下虐民” ,让楚国朝野陷入内耗,无法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楚国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世族势力太强大魏国变法给战国格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楚国虽是地广人众的传统强国,但无法与脱胎换骨的魏国抗衡 《史记•楚世家》载:“(楚悼王)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 ”霸主魏国率领三晋同盟进攻楚国,成为楚国最大的外患若不是魏国将主攻方向放在秦国,楚国会遭受更大的兵灾楚悼王为了扭转不利局势,积极搜求人才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魏国最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因魏武侯猜忌而离魏入楚一个图强之君,一个变法能士,这个君臣组合共同实现了楚国唯一一次变法。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说法,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一时间“诸侯患楚之强” 楚国的爆发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吴起出色的战场指挥,而在于吴起变法部分解决了楚国世族分治的弊病,强化了国家聚合力战国变法最主要的反对力量,恰恰是长期分掌庙堂权力的老世族阶层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多庙堂决策必经楚王与几大世族领袖共同商议世族们也往往以私家利益为先,甚至不惜勾结外国打击自己的政敌僵化的世族分治政体,不但让楚国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还让楚国庞大的人才资源白白浪费楚世族对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的高度垄断,阻断了平民人才建功立业的出路若不归附世族,则一辈子有志难伸;若归附世族,顶多也只能做个门客谋士所以,楚国士子经常外流,或入齐治学,或入秦建功秦昭王和秦始皇时,楚受到秦打击最厉害彼时秦国庙堂的丞相魏冉、李斯恰恰都是楚人不变则亡,此之谓也吴起为了消除世族分治,推行了几个政策:其一,削减世族封地数量;其二,用“三世而收其禄”的办法限制封君的世袭特权;其三,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把旧世族封地转移到未开发地域,分散其势力;其四,裁汰因世族分治而衍生的各种虚职冗官(不急之官) ,削弱世族在朝中的势力;其五, “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整肃楚国腐败的吏治;其六,禁止纵横策士游说世族私家势力。
这些政策招招打在楚国世族分治的要害上,如果长期坚持执行的话,楚世族会越来越弱,旧政体也会彻底瓦解因此,楚国世族贵戚对吴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吴起推行变法的同时,也一直率领重新整训的楚军南征北战这为变法埋下了隐患楚悼王坐镇郢都,让世族不敢公然反对变法吴起虽是权兼将相的令尹,但除了最高领袖楚悼王外,缺乏其他支持新法的政治盟友一旦楚悼王去世,楚世族将毫无顾忌地发动政变诛杀吴起很不幸,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吴起从前线赶回国都,参加楚悼王的丧礼,被世族私兵伏击杀害楚肃王即位后,立刻以对先王尸身不敬的传统刑律为由,诛杀了参与射杀吴起的七十余家世族贵戚这对楚世族阶层是个沉重的打击但遗憾的是,楚肃王并没能趁胜追击,像秦惠文王那样坚持新法,而是选择了妥协共存直到战国末期,楚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昭、景、屈、黄、项几大世族集团手中这是因为,楚国变法时间太短、根基尚未巩固,朝中的新旧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楚王师战力大幅度提高,但并没像后来的秦国那样出现新兴的军功贵族各级将官仍以楚世族子弟为主楚国庙堂也不似魏国、秦国那样,布衣之士占据各大小实权要职楚肃王虽然重创了楚世族,但他除了吴起留下的精锐部队外,没有任何可以借用的拥戴变法的力量。
既然新兴势力不足以填补国家动荡留下来的空白,那么旧势力回流是必然的结果楚肃王不得不废除吴起的新政策,以争取世族大臣的支持来维持统治,而被削弱的世族也向王权作出了更多妥协此后,楚国失去了制造新血液的功能,改良版的世族分治政体的地位无可撼动3.齐国:特殊国情的制约齐国变法以整吏治、开言路为核心,不如魏国的变法全面,也不像楚国那样激起剧烈的内部动荡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前期,无论是政治清明度还是综合国力都名列前茅,与同样处于发展势头的秦国并肩并立但,浅尝辄止的变法,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齐闵王后期的大败,令齐国提前退出了统一权的争夺战艰难复国之后,齐国如同得了“渐冻症”一般,从上到下都失去了生气齐国变法始终停留于整肃吏治层面,与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整体上看,战国变法主要涉及了确立私田制经济、废除世卿世禄及封地制、设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革新官制、军队国家化等内容秦与山东五国的变法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可是齐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大相径庭,这决定了其变法只能走整肃吏治的路子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改革土地所有制田氏在夺取姜齐社稷之前,已经在封地内全面推广了私田制田齐政权建立后,进一步落实了废井田、兴私田的土地制度改革。
也就是说,早在齐威王变法前,齐国经济基础就已经完成升级打破世卿世禄制,是诸子百家共同的政治主张这个举动不仅能加强中央集权,还有利于吸收大量社会底层人才齐国的特别之处在于:齐国的老世族基本上都是田齐王族,其他世族早已跟着姜齐政权一同灭亡而且齐国虽然经常任王族人士为将相,但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世袭官职因此,齐国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推倒重来但在封地制问题上,只有秦国采取了虚封制,包括齐国在内的山东六国都延续了实封制的政治传统齐国最特殊的国情,是其特有的五都制政体五都制源于管仲设计的三国五鄙制这是一种不同于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分权制政体五都大夫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他们的任免权都牢牢掌握在齐王手中这点与郡县制的官员任免并无根本差别设立郡县制是为了实现庙堂对整个国家的有效治理五都制在这方面的功效,与郡县制殊途同归既然治理目的已达到,齐国当然不需要废除五都改行郡县魏国丞相李悝创建了将相分权的新官制,让国君、丞相、将军相互制衡、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国家机器运转效率齐国官制从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始,就是开府丞相主政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军事权力机构的设置相对其他国家,齐国只需改良武将制度这部分,不用全面翻新齐桓公时期的兵权是齐君、高子、国子分掌。
此后整个姜齐时代,都是国君和卿大夫瓜分兵权此外,世族封地都有数量不等的私兵这为卿大夫田成子夺权埋下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