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江苏的导游词锦集.docx
12页关于江苏的导游词锦集 江苏南京玄武湖公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前去巡游的是玄武湖公园,它位于南京城东北的玄武门外公园占地472公顷,其中水面约368公顷,陆地104公顷,周长约9.5公里,流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消遣公园玄武湖三面环山,两面临城东有紫金山,南有鸡笼山、覆舟山一脉相连,北有幕府山、观音山等作屏障,西、南屹立着宏伟壮美的古城墙湖水波光粼粼,湖中的环洲、梁洲、翠洲、菱洲、樱洲由堤桥相连,绿树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有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的赞语,把南京玄武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 【玄武湖的成因玄武湖的名称来历】 玄武湖古时与长江相通,到六朝时,在湖的北侧筑了一条长堤,由于江流的不断冲击,随之与长江隔绝,形成独立的湖泊今日玄武湖水仍靠引长江之水蓄贮 玄武湖是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湖,古名桑泊湖,后来因位于钟山之阴,就被称为后湖东吴迁都建康后,在后湖南侧建有宫苑,并引后湖之水注入宫苑内,因湖在台城之北,所以称为北湖历史上传闻孙吴末年,丹阳县官宣赛的母亲,80高龄在后湖游水,突然化鼋而去,千年不死,所以人们又称后湖为练湖。
至于玄武湖这一称谓始见于448年,传闻在湖中出现黑龙,便改称为玄武湖湖中有龙当然是不行能的,但有人推想二所谓黑龙可能是长江中的鳄鱼,因为那时的玄武湖仍与长江相连,鳄鱼便可乘江潮游人湖中,在夏天雷阵雨来临前,因天气闷热,钻出水面,被人们误认为黑龙 【玄武湖的历史沿革】 东晋初年,玄武湖被用作封建帝王操练水师的地方,故称习武湖六朝时,又演化为封建帝王的围猎、游乐场所直到唐朝起,才成为巡游区李白、李商隐、李煜等很多诗人都有描写玄武湖的佳作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宋太宗捉去,软禁在玄武湖的樱洲,在此期间李煜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哀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此寄予他对故国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愁北宋神宗时,当朝宰相王安石被罢免回到江宁,在1075年写《湖田疏》上奏朝廷废湖为田,得到批准,从今玄武湖美景不复当日元代时,重新疏浚玄武湖,使它焕发从前美貌但明朝初年,明太祖又把玄武湖作为禁地,在梁洲上建了黄册库,特地贮藏全国户籍、田亩统计册和各地的赋税档案直到清代,玄武湖又重新开放。
曾作为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巡游地辛亥革命后,更名为五洲公园今日的玄武湖,经过国林工作者的梳理美化,旧貌换新颜,已初步形成了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大型风景式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 【玄武湖的主要景区:环洲樱洲梁洲翠洲菱洲】 玄武湖中分布着五块绿洲,形成五处风景区最有特色和最负盛名的要数环洲和梁洲从玄武门起先,一条形如玉环的陆地,从南北两面伸入湖中,就是环洲,旧名长洲,因它像一条翠绿的玉带环绕樱洲,故称环洲旧时称环洲烟柳湖的南端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美感,闻名的石峰有观音石和童子石,为明代中山王徐达府中的遗物假山北面的土山,名墩子山,或叫郭仙墩,为东晋郭璞衣冠冢洲中有喇嘛庙和诺那塔 与环洲以一座白桥相连的是樱洲,又名连萼洲,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樱洲以遍植樱花而得名春天,这里是赏樱胜地繁花似锦,人称樱洲花海 从环洲经芳桥,就是玄武湖五洲中开拓最早的梁洲,又名旧洲梁洲团梁朝时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在此建读书台而得名当年太子在此聚书近三万卷,博览群书,还常召集贤士谈论古今,撰写文章,选编了一部我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这为以后的文学发展与探讨产生了主动的影响。
据说后来昭明太子在湖上荡舟游玩时,不慎掉入水中,得病不治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学的太子,将他的读书台所在地称为梁洲梁洲是五洲中风景最美的地方,洲中有湖神庙、铜钩井、赏荷亭、览胜楼、陶然亭等名胜古迹梁洲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丽,故有梁洲秋菊的美称 梁洲东是翠洲,旧名磷趾洲洲上有音乐台、少年之家、万人露天剧场翠洲风光幽静,长堤卧波,绿带练绕,独具匠心苍松、翠柏、嫩柳、淡竹,构成翠洲云村的特色 玄武湖最中心的一个洲是菱洲,洲东濒钟山,有千云非一状的钟云山霞,自古就有菱洲山岚的美名洲上有动物园,饲养各种珍禽异兽150种,2500多头(只) 【玄武湖公园的消遣设施】 玄武湖五洲之间,桥堤相通,风光各异此外,1994年兴建的坐落于玄武门至解放门段的高尔夫俱乐部,包括18洞迷你型高尔夫球场、水上发球场、标准型网球场,以及一座造型新奇独特,兼有餐饮、消遣、高级商务洽谈的高尔夫会馆,为玄武湖又添一景位于原万人游泳池的水上乐园,占地200亩,可同时容纳万人以上,由滑道群、飘流河、儿童戏水池、水景广场、造波池、感人泳池、临水高空观览车等部分组成,是人们休闲、纳凉、消遣、巡游的好去处。
玄武湖公园水、陆、空交通独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娱艇、豪华渡轮、水上火车等;陆地上有法国式小火车,车型独特,色调艳丽,最高时速16公里,并适合各种道路行驶,乘坐舒适,视野开阔;空中有环湖观光列车,无污染、无噪音,运载实力达每趟60人,车速为每小时12公里,线路从玄武门至解放门,全长3249米置身其中,给人以全新俯视的角度谛视玄武湖的娃力 游客们:有人说,到南京不游玄武湖,就像去北京不看颐和园,到杭州不去西子湖一样令人缺憾因为玄武湖既有清灵迷人的山水风光,又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传奇,令人流连忘返今日的玄武湖,它不仅成为南京最大的风景巡游区之一,而且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然隔离净化带,在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玄武湖之旅,当您观赏了环洲烟柳、樱洲花海、梁洲秋菊、翠洲云树、菱洲山岚等各具特色的景观后,信任肯定会让您感到不虚此行!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导游词 (历史沿革)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安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起先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安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
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概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缘由: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依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安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逼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限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起先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足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举荐下,选中了昌平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自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细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奇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变更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区的标记。
石牌坊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其高14米,宽28.86米,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的图案 (大红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它位于虎山,龙山之间一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长陵神功圣德碑) 沿中轴线向北距大宫门0.6千米,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内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神功胜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炽撰写德神功胜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具体记述了长陵,水陵,定陵,思陵几座陵墓的残缺状况碑东侧刻有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
碑西侧刻有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论述明亡国的教训得失长陵的神功胜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没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为墓前标记,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又称陵道神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3公里,向北直达长陵陵门在碑亭北侧,各有一列石雕群,统称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起先,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狮子,獬豸(xiezhi),骆驼,麒麟,马,象,各四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石狮的形象威猛雄壮,凛然不行侵扰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区避邪;獬豸是传闻中象征公允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能辨曲直,有触不直者的实力,在此也起着爱护帝王的作用骆驼为沙漠之舟,象征运输大象聪慧温柔,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传闻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平的象征。
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树碑立传之意石马多被置于陵墓前,缘由是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石人6对,文臣,武臣,勋臣各四人,分别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将军和有功之臣这些石声像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