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含答案)同步练习.docx
10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含答案)同步练习《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时练 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 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 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 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 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 C. 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_________ B. 典章 忘图 野蛮 沧海桑田 C. 扭曲 右翼 顽固 百般抵赖 _________ D. 催残 初衷 隆重 时代变迁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引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B.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 C.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禁烧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 D. 在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九龙小学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 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 ②①④⑤③___ B. ④②⑤①③___ C. ④②③①⑤___D. ②①③⑤④ 二、填空题(共3题;共10分) 6.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________和________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________的范畴新闻评论一般具有________、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7.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________顽强 顽固)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________辱没人类的良知企图 妄图) (3)中国________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一以贯之 一如既往) 8.填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________(新闻体裁),作者分析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列举世界各地对这段历史的记忆,痛斥了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强烈愿望 三、语言表达(共3题;共13分) 9.写作训练 本文针对2017年12月13日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一重大事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现实,发表评论,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请你针对社会或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 10.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某校组织了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发出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学习书法 【链接】 新闻摘录:近日,各地纷纷出台文件,规定本地七至九年级学校,在语文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学期安排不低于10课时的书法课 调查数据:各学校书法教师中,书法专业教师占15%,语文教师兼任占56%,美术教师兼任占29% 学者感言:写字时,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让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书者留言: ◇柔软的毛笔,可以写出有力的线条:一个个不同的汉字,都有优美的结体;写字还是自己心情的记录,真是太有趣了! ◇练字需要凝神静气,汉字书写中的姿势、笔顺、运气等对如何做人都有启发意义从链接材料中,再提炼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①学校开设书法课,为培养学生热爱书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1)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2)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7分) 12.课内阅读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节选)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 …… ③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填空 第一段在达方式上有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同时有记叙顺序的________。
开篇引用铭文在结构上________,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一方面点明________,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________ (2)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13.类文阅读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 “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
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