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南京大学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十六届工代会代表汇总表.doc
48页南京大学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十六届工代会代表汇总表 (2022年12月) 1、文学院代表团(8人) 团长:姚松副团长:程章灿 代表:丁帆董晓吕效平任利剑武秀成袁路(女) 2、历史学系代表团(7人) 团长:孙江林副团长:于文杰 代表:洪邮生胡阿祥刘相平 刘兴林任玲玲(女) 3、哲学系代表团(5人) 团长:张建军副团长:肖玲(女) 代表:王恒 吴雨芳(女)张异宾 4、新闻传播学院代表团(3人) 团长:汪萍(女)副团长:夏文蓉(女) 代表:方延明 5、法学院代表团(5人) 团长:周义安副团长:李友根 代表:石红梅(女)肖泽晟杨春福 6、商学院代表团(15人) 团长:张二震副团长:史有春 代表:陈丽花(女)耿修林洪银兴黄繁华蒋春燕(女)刘东(女)魏守华夏海勇谢长生徐志坚于润于笑丰赵曙明 7、外国语学院代表团(15人) 团长:王玉珏(女)副团长:汪平朱适 代表:崔建华(女)邵崇忠孙爱娣(女)王静(女)王加兴 王守仁王文宇(女)魏桂红(女)魏向清(女)张巧玲(女) 张新木朱刚 8、政府管理学院代表团(6人) 团长:闾小波副团长:范克新 代表:金学明李洪波徐芃(女)朱伟(女) 9、信息管理系代表团(3人) 团长:江莹副团长:李明霞(女) 代表:颜祥林 10、社会学院代表团(3人) 团长:方文晖副团长:翟进 代表:风笑天 11、数学系代表团(7人) 团长:秦厚荣副团长:黄卫华 代表:程崇庆 丁南庆尹会成尤建功朱晓胜 12、物理学院代表团(26人) 团长:臧文成副团长:朱健民 代表:陈伟中程建春丁剑平鞠艳(女)鞠国兴 李辉(女) 刘金生孟祥康彭茹雯(女)秦亦强 任中洲桑海沈瑞沈勇屠娟(女)王炜 吴迪吴小山邢定钰徐小农于涛张予倩(女) 周非祝世宁 13、天文学系代表团(3人) 团长:周济林副团长:万晓生 代表:吴伟(女) 14、化学化工学院代表团(17人) 团长:贾叙东副团长:邱金恒 代表:陈洪渊丁维平郭子建胡征纪勇李育佳(女) 闵铁军潘毅沈俭一夏兴华燕红(女)张剑荣 郑丽敏(女)朱成建朱俊杰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代表团(11人) 团长:赵金熙副团长:孙正兴 代表:姜恒远陆桑璐(女)吕建宋方敏王崇峻吴海军 许蕾(女)杨献春张建兵 16、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团(11人) 团长:闵建洪副团长:韩平 代表:李丽(女)施毅司俊峰王惠王少尉 吴培亨许伟伟(女)袁杰张荣 17、环境学院代表团(9人) 团长:孙冶东副团长:钱新 代表:冯建芳(女)高士祥李梅(女、满族)李正魁 潘丙才张全兴朱晓东 18、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团(12人) 团长:熊永根副团长:于津海 代表:陈骏季峻峰陆建军施斌孙涛王汝成 王淑君(女)吴吉春张文兰(女)朱文斌 19、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代表团(13人) 团长:李满春副团长:芮富宏(女)杨得志 (女)黄贤金居为民王杰臣徐柏(女)代表:高抒胡志燕许叶华(女)张京祥张立峰周寅康 20、大气科学学院代表团(5人) 团长:王晓如(女)副团长:江静(女) 代表:刘红年谈哲敏王元 21、生命科学学院代表团(14人) 团长:卢山副团长:储平 代表:陈东琛(女)胡一桥(女)黄成孔令东刘常宏 孙书存田兴军谢民杨荣武张太平郑伟娟(女) 朱爱武(女) 22、医学院代表团(4人) 团长:韩晓冬(女)副团长:朱亚文 代表:陈伟王宏伟 23、工程管理学院代表团(4人) 团长:钱国兴副团长:陈强 代表:王顺周晶(女) 24、软件学院代表团(3人) 团长:黄细良 代表:骆斌王浩然(女、满族) 25、金陵学院代表团(3人) 团长:冯维波 代表:金力健(女)王均义 26、机关代表团(23人) 团长:綦楠萍(女)副团长:周爱群(女) 代表:毕国平曹昌家陈建群郭随平刘超刘源 刘晓丽(女)陆林桑志芹(女)汪幼澜(女) 王靖华(女)王耀南王云骏王志林杨忠张峻峰 张巧林张士朗张兆干朱庆葆邹亚军 27、直属业务单位代表团(19人) 团长:齐苏蓬(女)副团长:王妙转(女) 代表:陈远焕郭欣(女)郭学尚胡豪黄继东罗钧 任亚肃(女)王浩斌王银喜王志远吴强徐宁 杨善友杨金荣杨胜平(女)袁淑萍(女)朱卫 28、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代表团(14人) 团长:朱怡中副团长:张杰 代表:陈小鸣陈晓燕(女)沈如玲(女)司林敏(女) 孙亭万开银王石泉(女)吴明谢白许定庆 俞晓霞(女)赵芳(女) 29、后勤代表团(31人) 团长:秦志祥副团长:张冬建 代表:卞建波陈士诚丁智兰(女)费东红(女)洪双春 胡滨黄力兰家勇刘辉陆建豪芮华(女) 单爱年(女)史丹辉孙鸣(女)王健(女)王乐 王骊萌(女)徐路(女)徐联娟(女)薛海林杨明生 杨晓明(女)尹建康尹三洪袁理德张莉(女) 张厚森张庆峰朱梅(女) 30、科技产业代表团(3人) 团长:朱永明副团长:印寿荣 代表:袁玫(女) 第二篇:第五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第五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三次会议资料之四 坚持走内涵式开展道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在第五届教职工暨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2年5月29日) 郑有良 各位代表,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两年工作回忆 2022年4月第五届教职工暨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开展规划纲要,秉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效劳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明显成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新农村开展研究院授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陈小娅,副省长黄彦蓉、曲木史哈先后来校考察,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过去的两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学科建设为纲,核心实力明显增强 牢牢抓住“211工程〞这个“牛鼻子〞,大力促进学科建设 1上水平、见成效、出成果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西南区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西南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制、长江上游林业生态与环境工程、四川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开展,以及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公共效劳体系等“211工程〞三期建设工程,一致通过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验收,且均被评价为优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最后验收结论为总体情况较好 充分发挥“211工程〞建设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两年共投入7000余万元(4年共计1.28亿元)实施双支方案和科研平台建设方案,学科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开展。
新增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草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学、林学、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草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202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6个参评学科有3个、2个和1个分别位居全国第 四、第五和第七两年来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专项资金工程7个,建设资金合计2700万元 (二)以立德树人为本,教育质量稳步上行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假设干意见,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方案,扎实抓好本科教学工程申报与建设召开了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本科教学工作管理文件,确立了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到2022年12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32593人,比两年前增加1586人新增本科专业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创新创业训练方案25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1 2项,以及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入选国家级教材17种,在挑战杯和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国际奖励11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召开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到新水平到2022年12月,在校研究生达3522人,其中博士486人、科学硕士2430人、专业硕士606人荣廷昭院士指导的卢艳丽博士的学位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有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24人获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工程资助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选拔管理,研究生导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71人、硕士生导师591人 远程与继续教育稳步开展,到2022年12月,成教、网教和自考在籍生达5.05万余人,比两年前增长88.2%,新增校外学习中心18个非学历继续教育进一步拓展,新建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中心1个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第二批高水平大学建设签约高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12所海外大学新签合作协议,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海外培训和学生参与境外实习,中美草坪工程累计毕业116名学生并获得中外双学位,新增国际合作工程45项 (三)以创新驱动为重,科技工作高位有进 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引领能力。
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修订了学科建设双支方案,拟出 3台科技工作管理方法抓住“2022方案〞这一重要契机,深化和拓展校际、校所、校企合作研究,共建培育了“川猪〞、“川粮〞等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工程和经费跃上新台阶,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工程767项,其中新增458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94亿元,其中国家级工程经费1.95亿元科研成果产出实现新突破,主持或合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创造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XX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XX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新增国家级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6个、新品种审定9个、授权专利170项以及sci、ei、istp和ssci收录论文1101篇科研根底条件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运行,新增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3个,获准建设水稻和玉米遗传育种XX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研究基地和国家茶检中心川农大研发中心,崇州现代农业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