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的特点.doc
10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的特点 【摘 要】 十九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一些思想已经传入中国但由于传播者的阶级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传播者所形成的观点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熟悉往往是片面而支离破裂的没有能引起大量学问分子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留意更不行能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但是也不行否认,这些对马克思的介绍也在肯定程度上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特点 19世纪末,中国的先进学问分子就开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1899年2月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登载的一篇题名为《大同学》的文章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篇提及马克思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已引起国内一些学问分子的留意 此后的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众报》第18期发表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其中有麦喀士日尔曼国社会主义之泰斗也的记载,此后在《新民众报》屡次写文章谈社会主义,并提到马克思,但对马克思学说,内容都未提及。
1903年2月15日《译书汇编》登载马君武的文章《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拟》将马克思与社会主义讨论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主义诚今世一大问题,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内,不行不讨论也”[1]此时的马君武崇尚进化论,自然还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以《社会主义之派别及其批判》为题,赞扬马克思“苦心孤诣,讨论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有系统之学理,讨论社会主义者,咸知本钱,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剧烈之言论矣”[2]但孙中山的言论是为了避开西方资本主义进展的弊端在中国发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局部的吸取 大量事实证明十九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一些思想已经传入中国但由于传播者的阶级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传播者所形成的观点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熟悉往往是片面而支离破裂的,众多人的集合也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系统而又带有主观主义颜色的观点,没有力量引起大量学问分子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留意更不行能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但是也不行否认,这些对马克思的介绍也在肯定程度上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一、传播初期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 辛亥革命的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推翻了没落的清王朝,共和观念的传播在思想上给落后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强有力的冲击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欢欣鼓舞,以为从今中国将走上强国之路然而,由于中国的封建剩余势力强大非一次不彻底的辛亥革命所能完全的战胜,封建的阴霾仍旧覆盖着中国众多的仁人志士绝望之际,开头思索革命失败的缘由,他们认为,中国要想真正的走上民主共和之路,必需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对腐朽的封建文化以致命打击才能唤醒国民的民主共和之魂 在这种背景下,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学问分子为保卫和稳固新生的民主共和制度发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没能从根本上破除落后的封建思想从而束缚阻碍了民主共和的进展因此提出“科学”、“民主”、“共性主义”三个洪亮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斗士们发动的这场对国民思想以启蒙的文化运动,极大增加了人们的民办法识和科学意识,使资产阶级文化到达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不过由于他们错误地把封建道德归结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进展的根本缘由,看不到封建道德存在的社会根底,不能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社会经济制度,固然也不能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作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但这种对旧的封建主义的无情批判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清道夫的作用 1917年依旧苦闷的中国先进的爱国学问分子,迎来“北方的风”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沉闷的中国社会掀起一场崭新的革命它批判落后的封建主义,斗争反动的资产阶级,彻底地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一切特权,给千万彷徨中思考国家出路的先进的中国人指明白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民主的光明之路一扫辛亥革命的失败带给中国社会的沉厚阴霾十月革命燃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火焰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对俄国革命表现出了剧烈的兴趣和憧憬,他在《庶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成功》两篇论文中指出了中国布满冲突的社会生活的出路,他认为革命潮流势不行挡,认为革命的结果是布尔什维主义在全世界的成功然而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起了众多的地主阶级和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的恐惊中国的地主阶级及其代表一方面咒骂马克思主义的可恶,另一方面纠集徒众对马克思主义进展理论上的攻击 1、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7月,曾经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胡适首先站出来对马克思主义进展了抨击,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了《多讨论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
他攻击说,空谈“主义”是简单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针对胡适的攻击李大钊同年8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给胡适的攻击以有力的还击,在文中他认为只有社会上多数人有了共同的抱负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对社会问题有一个根本解决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争辩今日来看这段论战,胡适的观点虽失偏颇,可也有些许可取之处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初期,他大力鼓吹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中国承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能引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理论,应赐予猛烈的抨击 2、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至19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又同讨论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绽开斗争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借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罗素来华之际,挑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张东荪伴随罗素到湖南等地讲演后,发表了《从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等文章梁启超也发表了《复张东荪论社会主义》一文,论述了他们借“社会主义”招牌,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劳动者,国家又很贫困,所以无法进展社会主义革命,只能进展资本主义实业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李达、李大钊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驳斥了这些错误观点。
针对讨论系分子认为中国无法进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只能以资本主义实业救国的论调陈独秀反对说,拥护非劳动者的先生们吃的米,穿的衣,住的房屋,乘的车船,莫非不是劳动者做出来的?先生办的报,不也是劳动者排印出来的?针对讨论系分子认为只能走资本主义实业救国的言论李达指出:“就中国现状而论,国内新式生产机关绝少,在今日而开发实业,最好莫如采纳社会主义”[3]又说:“采社会主义生产方法开发中国实业,努力设法避去欧美资本制度产业社会生产所生之一切恶果”[4] 在这场关于社会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者针对梁启超、张东荪的歪曲社会主义的主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和假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宣传了社会革命的思想,把问题与主义的争辩推向深入 3、同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 在同讨论系分子斗争的同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同无政府主义者进展较长时期的斗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共产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思潮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这种思潮要求废除国家,主见一切自由,反对任何约束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第一,鼓吹肯定自由,反对任何组织,集中和领导其次,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反对按劳安排,主见马上实现按需安排 [JP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拥护者陈独秀,李达等与无政府主义者绽开了剧烈的论战针对无政府主义者主见肯定自由的错误观点,他们指出,在一个群居的社会中,个人的肯定自由是不行能的,总是要少数听从多数若是固执个人和小团体主义,自由进出这种社会终是一盘散沙,这种散沙的现象,至少不相宜于大规模的生产事业对于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取消国家的主论,指出:“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的,不过我们在阶级没有毁灭以前,却主见要国家,而且是主见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阶级一天一天趋于毁灭,国家也就一天一天失其效用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国家建树无产阶级底特权,是拿国家来废除一切阶级的”[5]对于无政府主义者主见肯定平均,要求立即实行按需安排的说法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也赐予了批判他们认为,按需安排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兴旺阶段才有可能实现的,中国的现在生产力依旧落后,没有条件实行按需安排假如强要在生产力落后状况下实行按需安排,只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倒退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众多的小资产阶级中有广泛的根底和市场,因此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但传播初期的这次交锋中,马克思主义打击了其嚣张的气焰向广阔人民揭露了其反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初期所经受的三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淋漓尽致的斗争性由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骨干而转换角色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秉承了还击封建思想的大无畏而敢于破除一切的革命精神对一切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潮赐予有力有理有据的驳斥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一种先进的思想、主义要想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其必需是具有斗争性的理论,才能战胜落后的反动思潮的围攻堵截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革命性,符合了社会进展的需要,当他与先进的而寻求救国的本身就具有斗争性的学问分子结合时,必定爆发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落后而反动的思潮都不能阻挡的,也必定能冲破阴蔼覆盖的中国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光明和富强民主的盼望 二、传播初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传播途经的辐射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大力宣传给中国以前所未有革命新思想的冲击很多先进的学问分子开头熟悉并承受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在1919年以反对巴黎停战条约的签订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导火索,五四运动爆发了大量的学问分子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成为五四运动初期的主力。
由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革命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快速与五四运动相结合5月20日后中国广阔的工人阶级开头参加五四运动中,五四运动也由最初的单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运动 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的巨大力气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熟悉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只有同中国的工人阶级严密结合在一起,中国革命的成功才能有盼望胜利马克思主义同实践相结合传播进展的特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展过程的始终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传播中心由北京上海扩展到一些工业兴旺,工人阶级人数相对多的重点城市马克思主义者以大城市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开头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的传播之路 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头酝酿成立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以列宁为领导的第三国际的帮忙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等来到中国,维金斯基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商讨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此后,共产党组织在全国各地先后消失 上海党组织是中国消失的第一个党组织,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正式成立陈独秀为书记,主要成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
上海共产党成立后,力约各地进展组织,帮忙和推动了其他地区党组织的建立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组织成立,主要成员先后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张太雷等李大钊为书记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成立党组织1920年秋,长沙共产党组织建立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彭殷柏、易礼容等1920年12月,济南共产党组织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