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硕士阶段培养方案.doc
36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硕士阶段)二〇一一年三月目 录1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1.1 专业特色 11.2 培养目标 21.3 培养模式 31.4 可授予学位 3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4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与措施 13.1 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与创新举措 13. 2 培养方案的实施 23. 3 教学改革相关的主要课程 34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54.1培养途径 54.2培养矩阵 55 “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 85.1教学计划 86“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116.1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定位 116.2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 116.3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156.4企业学习阶段培养计划 166.5综合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186.6完善企业学习阶段的实施保障措施 187 “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保障体系 207.1雄厚的师资条件 207.2广泛的校企合作基础 207.3优越的企业实践条件 217.4全面的制度措施 277.5充足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27附件1:企业联合培养协议书及实习基地协议 281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1.1 专业特色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华南理工大学建校之初的1952年,五十多年来,本学科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办学,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为核心共同建立了电力学院,这一全国首创的办学模式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作为从事电力行业理论基础研究、产品和技术开发的综合性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的单位本学科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力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建立了众多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本学科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与企业共建办学模式十余年来,本学科与南方电网公司及其旗下的各省级电网公司有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在工程研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授课、联合建设实习基地等方面具有优越条件和基础在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与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合作建立了省级研究中心“广东省电力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定位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研和产业化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与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电源制造商ASTEC公司合作建立了设备总值20万美元的“雅达电源实验室”,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在电力系统仿真方面拥有PSASP、BPA、EMTP、PSCAD/EMTDC等电网仿真分析工具作为高水平大学创新基地建设,还投资700万元引进加拿大Hypersim交直流实时混合仿真系统,为西电东送背景下的交直流混合输电复杂电网的研究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此外,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共同成立了“国际电力工程研究中心”,使境外的资金和信息优势与国内的人才优势形成互补,为学术合作的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引进人才1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南粤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2人电力学院共有教授22名,副教授28名,博士生导师18人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比例高、博士学历教师比例高、工程经验丰富等显著优势本学科目前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和项目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也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培训机会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联合推动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依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华南地区的学科优势、优质生源和优越教学条件,基于半个世纪积淀的教学积累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丰富的校企合租资源,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特色班建设方案,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培养拥有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很强研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1.2培养目标1.2.1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可行方式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中,着力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了解、专业知识与应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工程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导师制培养,使学生及早参与科技研究,形成活跃的创新思维通过与华南地区电气工程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创新性企业(如:广东电网公司、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中国南方电网科研院、粤电集团、ASTEC公司、广东珠江开关有限公司、广州岭南电缆有限公司、深圳粤能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密切合作,采取产学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悉电气工程行业需求,对专业基础建立感性认识以培养电气工程领域的优秀工程人才为目标学生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科技的进步应具备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人文社科等方面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应建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机与传动、高电压技术、计算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比较宽广的专业背景应熟悉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电机设计与制造、电力电子产品设计、电力设备监测维护、电气传动等领域的产业需求应初步具备电气工程相关创新产品、创新型技术的设计、开发及实现能力。
应德智体全面发展,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1.2.2 学生规模与来源实验班学生规模预定为50人,来源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1.3 培养模式ü 硕士阶段,安排第1年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环节,第2年实际工程项目的企业学习阶段,并在第4学期完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ü 淘汰增补机制:为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学风与班级文化,实验班采取淘汰增补机制:A. 每学期有一门考试以上不及格者均需参加淘汰答辩;淘汰答辩中学生着重自述本学期工程实践表现、学习成效、能力提升状况,评审专家组由学院指定工程能力突出的教授组成,根据学生工程实践判定其是否适合继续留在实验班;连续两个学期均有不及格者将推出实验班B. 凡退出实验班的学生将转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班级学习,同时从学院同年级报名学生中进行择优增补增补方式采用个人自荐加班主任员推荐,由专家面试评估择优选拔,以保持实验班总人数不变1.4 可授予学位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电气工程学科工程硕士学位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经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型“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突出的工程实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分析写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能出色地完成较复杂的工程项目。
具有突出的学科技术前瞻性、产业敏感度、跨学科意识及能力、跨文化及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价值观念,成为一个熟悉产业和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领域拔尖工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详细描述见下表一级目标硕士阶段具体要求科学理论基础与专业技术知识更深入地学习人文社科、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高等科学理论知识深入掌握现代电力系统、大型电网络分析、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现代电气设备的运行、控制与保护等精深而又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为卓越工程师构建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综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管理知识通过企业学习过程获得更丰富、更直观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实现能力具有突出的较系统工程项目问题解决能力和突出的较系统项目与工程的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突出的交流、沟通和自主学习与自主实践的能力分析写作能力具有突出的文档写作、资料查询与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能主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系统性思维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较系统地分配任务、很好地掌控整个系统工程的进度学科技术前瞻性能对未来10至20年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科学与技术的发明、发现及应用趋势做准确的判断,并能自觉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跨学科意识及能力掌握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很好地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特性创造出新的应用产业敏感度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现阶段的行业情况及未来走势有清晰的认识及把握跨文化、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科学家及工程师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很快掌握本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国际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能充分利用国际现有技术及现有平台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及集成系统应用产业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在工程实践中经常会有新的想法,并具有良好的将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价值观念具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及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能时刻兼顾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环境等问题,具有优秀的主动性、责任感与合作性3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与措施3.1 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与创新举措目前,电气工程产业界所需要的拔尖工程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专业知识体系和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优秀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对前沿技术和产品的把握、分析和判断能力,发散式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仅依靠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式的培养教育方法效果不够理想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产业人才需求,我们提出本班的创新培养方案1 加强班级创新氛围: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及毕业后的校友进行研究生生活及工作体会交流安排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外研发项目,培养实验班学生的协作管理、沟通交流、策划组织和自主创新能力;2 案例教学及深度交流:第二学年开始将定期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前瞻性,定期邀请企业家校友来校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和深度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3 社会考察及志愿者活动:通过拓展课、社会考察和做志愿者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即主动性、责任感与合作性等;4 产业界专家及外籍专家授课:聘请产业界专家及港澳、海外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交流能力,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具备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改革,学生的能力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知识,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专业知识与技术经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既有技术积累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以及敢想敢干、勇挑重担、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3. 2 培养方案的实施针对以上创新举措,培养方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革:1 理论教学环节对必修课程逐步进行模块化组合,课程安排承上启下,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除了对课程的合理安排与知识点的重新调整外,理论教学环节改革包括以下几点:ü 开设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制定完整的选课指导手册,让学生了解每门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在相应专业领域中的位置与作用;ü 重视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保证获取知识的深度与有效性;ü 配备优质师资,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工程经验、研发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ü 提高学生的资料查询与自学能力,将自学能力、工程系统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理论教学环节;ü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通过笔试、口试、大作业、书面报告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