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教学论文.doc
7页1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学习中心: 专 业: 年 级(入学批次): 学 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年 月 日装订线- 2 -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胡军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有特殊贡献的大诗人其绘画艺术独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证是难分难解的.佛学,作为影响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对他的诗画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虚幻,空寂的境界,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诗歌艺术领域同时佛学思想也使其绘画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本文着重从佛境与心境的同构、禅意与诗意的融合、禅宗精神境界思想意趣与画面形象间的高度统一三个方面,以佛教禅宗的本质为出发点,结合《辛夷坞》、 《鸟鸣涧》等诗所体现出来的空寂闲静, 《袁安卧雪图》所蕴含的禅宗意趣,层层深入地阐明他所隐含的佛学意趣。
关关键词键词: 王维 山水诗 佛学 禅宗 空寂闲静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具有特殊贡献的大诗人,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名声;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的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佛教三十余年,王维弟弟王缙也信佛教王维名维字摩诘,是将印度佛教中与释迦牟尼同时的大乘居士(“维摩诘”梵文音译)之名拆散来取的因此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了佛学,作为影响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论及王维绝句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云云, ‘木末芙蓉花’云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王维诗,特别是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虚幻、空寂的境界,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诗歌艺术领域在绘画方面,苏轼谓王维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就不止是采用夸张、比喻手法表达的赞叹王维绘画不是以对外在事物作穷形尽相之简单再现作为其艺术表现之主要标准,与其说他关注外在景物,不如说他更注重通过对自然景象有意识地选择、截取、重组,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念、精神寄托和遁世思想。
他对超然境界的关注及其禅宗信仰促成了其绘画作品写意性风格之形成,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他追求的是“不似之似”的艺术真实一、佛境与心境的同构一、佛境与心境的同构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产生的一个佛教宗派 “禅即是‘静虑’ ,佛教称安静地沉思为禅定 ”[1]简而言之,即是:“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 3 -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2]禅宗的主旨是指示人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心性,能彻见心性即可成佛它不需要繁琐的经典,更反对生吞活剥、句剽字窃,甚至敢于呵佛骂祖诗人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年学佛,终身信奉,乐此不彼对于佛教各宗学说,王维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过他对禅宗思想则更为倾心年轻时曾入仕途,也写过不少反映现实的诗歌,也写有通篇禅语的《梵体诗》等他的许多诗章并非以禅语入诗,而是富有禅味,显现淡远空灵,禅机悟境,常流于字里行间王维中年后所作的以辋川集组诗和皇甫岳云溪杂题为代表的山水诗,其诗情画意和哲理禅趣的交合已臻浑融,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品评,并无过份之处。
“禅宗以无念为宗,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处世,追求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3]王维后期山水诗中空灵凄清的意象,幽深静谧的氛围、孤寂悠闲的情趣,正是他以禅入诗的结果,而《辛夷坞》 、 《鸟鸣涧》二诗所表现出来的空寂闲静的境界所在,正是他诗中空灵悠远、禅思意趣的具体表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辋川集二十首.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这两首诗描写的是辋川别业和云溪中的幽美景致和别的写景诗不同,作者在宁静柔和的气氛中给人们展示了一幅辛夷花和桂花由开到落、边开边落的景象 《鸟鸣涧》一开头就点明这是一个桂花飘落的时节桂花虽落,犹有余香,人们不难推想,在它旺盛之时,该是怎样的美好了然而再美好的事物都会凋谢、消逝的时候,眼下它毕竟是在纷纷飘落着 《辛夷坞》的手法略有不同,它前两句先写山中的辛夷花红艳烂漫、生机勃勃,后两句却突然一转,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较之《鸟鸣涧》 ,此诗通过前后对比,使花开花落显得更为明显古往今来,花以美妙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诱人的芳香、赢得了多情而敏感的诗人们的关注,从而为它歌唱,为它倾倒,为它感伤。
诗人赞美它,是因为它象征着青春、生命和理想;诗人们又婉叹它,是因为它的花期是那样的迅速短暂,让人有一种“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 )的感慨然而,这一切情感的渲泻在这两首诗中却看不到 “在王维的眼中,花是在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限都已经泯灭了 ”[4]这样的静谧空寂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达到超越时空的无限性它是自然与人的一体化,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心境与佛境的同构二、禅意与诗意的融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空寂闲静的境界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两句写夜静山空,幽人清闲无事,看见了桂花悄然飘落,- 4 -这两句话已点染出了一个极其闲静的境界后两句写月出鸟惊,山鸟的几声鸣叫,更衬托出春山的空寂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一四评此诗云:‘此何境界也,对此有不令人生道心者乎!’所谓‘道心’ ,无非指出世之念佛教是引人出世的,佛教认为,凡俗世界的一切,本性为苦,造成苦的直接根源是烦恼即菩提(一切世俗欲求、情绪和思想活动的总称) ,彻底断灭一切烦恼,即可得到快乐。
诗人置身于远离尘嚣的寂静境界,感到身上没有俗事的拘牵,心中没有尘念萦绕,因而体验到了寂静之乐[5]从《鸟鸣涧》这首诗的境界中,我们确实体验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宁静和精神的离世绝俗再如《辛夷坞》描写辛夷花初发红萼,象芙蓉一样美丽,然而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只好自开自落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诗人仕宦不得意,抱负难以施展,几次归隐山中,犹似那辛夷花一般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而对这花开花落,诗人好象完全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伤其凋零,他似乎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自开自落的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这种物我融合,神遇物化,天衣无缝的意趣,正如尼采所说,这种“宁静的观照” , “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 . . . . .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体” ,佛理禅意的顿悟却又能与诗歌所描绘的生命体验融洽无间,皆发生于气蕴精微的深层心灵,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由此,明人胡应麟《诗薮》称王维《辛夷坞》 《鸟鸣涧》为“入禅”之作,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中有此妙诠。
”王维《辛夷坞》 、 《鸟鸣涧》二诗通过空寂闲静的景物描写,除了传达出静谧、淡泊和空灵的感觉外,还渗透出一种清淡、雅致和朦朦胧胧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样一个幽深、空寂的境界,正是“静虑”的好地方他心逐境寂,安禅入定,忘掉了现实的一切,把活脱脱、了无牵挂的禅意表达得一览无遗从题材上看,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呈现出来的山涧鸟啼、深林夕照、溪水顽石、落花飞鸟……无一不是诗人曾亲身经历的自然界的真景,它是原始纯朴的,具有未经污染的本性,即“本自夭然,不假雕琢” ,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永恒的美禅宗的哲学基础,是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性学说它认为体现佛性的法身遍一切境,人人具有的净心就是佛性,因而成佛不假外求,只需“净心”即得禅宗要以未经污染的大自然创造一种圆朴的“空寂”境界,因此王维诗中提倡的自然境界就是如此清静、淡泊虽然禅宗也是从景象入手,却又是排斥物象而直指人心,体现了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人生哲理,寓大于小而意味无穷王维在描述景象之时,那样静寂无声,就连身心情感都没有一丝的流露,人们完全听不到他心灵的一丝颤动,这种静穆几乎泯灭了时空的界限再看:“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涧户寂无人” ,这种“闲” 、 “静” 、 “空” 、 “寂”的境界描写,以大自然的风景来抵御内心的骚动,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达到清静空幻和一尘不染的境界,这就是诗文创造的意趣。
这诗情便从意趣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从直觉的顿悟出发去追求禅境完美的“空寂闲静” 这种追求不正说明了意趣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禅境,而禅境又变化出绝妙的意趣来吗?三、禅宗精神境界思想意趣与画面形象间的高度统一佛学思想不仅是王维绘画表现的首要内容,同时也使其绘画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王维的绘- 5 -画作品未能保存至今,不过,从有关记载中还是可以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特征佛学禅宗对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与禅宗思想分不开那么在中唐时期, 禅宗思想盛行的年代, 作为文人画的开山鼻祖王维, 他的画与禅宗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王维所处的时代, 正是禅宗五祖过渡到六祖的时期, 也是禅宗南北分宗的时期王维分别受到南北二宗的思想影响, 其思想不只具有北宗渐修的修持, 同时也表现了南宗顿悟的本领他的诗画作品也是深受两宗交互影响, 呈现出渐修为体、顿悟为用的高度成就王维的画论中清幽绝俗的意趣,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是相辅相成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而作为画家的王维,在自己的画论中很讲究“意在笔先” ,其画作的审美指向和意趣,自然也是充满禅意的了王维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中尤以雪景最为倾心。
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 “深”的特点其画作同时也是禅宗世界的展示王维的绘画,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在他笔下,总是被赋予了一种禅意这种禅意的表现并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一种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意趣早在宋代, 就盛传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 所谓“袁安卧雪”的故事,出于《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其引《汝南先贤传》云: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王维对袁安是极为敬重的,在他现存的诗文中多次提到由此可见,袁安是被王维奉为楷模的一个历史人物;王维之所以作《袁安卧雪图》 意在颂扬袁安高标独树的品格而在佛教盛行的唐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他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的同时,自然把自己的思想意念寄托到作品中去我们研究一下王维的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把他的认识论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就会发现,王维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思想境界,同他世界观中的佛教思想确实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同时在《袁安卧雪图》中的雪地里有一棵碧绿的芭蕉按照常规,芭蕉这种植物, 不是在冰雪严寒到来之前就已经凋残吗?怎么可能有“ 雪里芭蕉” 呢 ? 所谓“雪里芭蕉” ,只不过是“精于禅理”的王维不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