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docx
6页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 第一章 大气 一、大气组成 主要是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1、 干洁大气: 干洁大气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成分是N2,O2,O3和CO2 (1)N2和O2:它们是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N2利用率低O2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气体 (2)O3:含量很低,集中在20-25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可强烈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3)CO2:是植物生命活动离不了的气体,可吸收地面辐射,对气温影响较大 2、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含量很少,但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云、雾、雨、雪的形成都与之有关 3、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晶、烟粒、尘埃等 可充当水汽凝结物,利于云、雨的形成;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对地温、气温有一定影响 二、 大气垂直结构 从下到上有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散逸层) 大气底界:即地球的表面 大气上界:即大气的顶界 有2种划分方法:根据极光出现的高度估计,在1000—1100km;据人造卫星探测,约在3000km (一)对流层 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低层。
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低纬度平均为17~18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高纬度只有8~9km夏季厚、冬季薄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垂直递减率为:r= ℃/100m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形成云和降水(雨、雪等) (3)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地形影响所致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的气层主要特点: 1、垂直气流显著减弱,气流多呈水平运动,故叫平流层 2、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O3 3、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上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显著增加 4、水汽和尘埃很少,大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航行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 的高度 主要特点: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可下降到-83℃ 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四)热层(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距地面约700km 的气层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因吸收短波紫外线) 2、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五)外大气层(散逸层) 从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特点:受地球引力小,高速空气分子常逃到太空,宇宙空间粒子也常进入该层。
第二章 辐射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概念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 通过辐射传递的能量叫辐射能 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W/m(瓦/米) 二、辐射光谱 气象学研究的辐射波谱范围是~120 μm,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4 μm,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在3~120 μm,因此常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以4 μm为分界线 辐射的传播不需要中间介质 三、基本定律 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E)与其表面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E= T E=T4是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黑体:将投射到其表面上各种波长辐射能全部吸收的物体 4 ?是灰体常数,在~之间 两个公式都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强度越强 2、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与其绝对温度T成反比 λ=C/T C为常数,是2897 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它所辐射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越短 maxmax 2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 (1)定义: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2、太阳常数 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常数 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取值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1、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变为热能 2、散射作用 (1)分子散射 空气分子和直径1,m大小仅表示太阳倾斜入射时大气光学路径为垂直入射时的倍数 ? 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量越小 直接辐射Rsb随大气质量数的增大而减小 (3)大气透明系数a 定义:太阳光通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度与通过前的辐射度之比 一般a1000nm ? 可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作用,不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 (2)1000-720nm ? 700-800nm近红外光对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颜色 ? 一般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植物体温升高,促进植物的蒸腾及物质运输;外界温度越低,红外线热效应越大 ? 因此高原地区叶子温度高于气温3-5℃,可以补偿高原地区气温低这个不利因素 2、可见光辐射 (3)720-610nμm 红橙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表现出强的光周期作用。
(4)610-510nm 绿光,叶片吸收很少,是弱活性带 (5)510-400nm 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表现出次强的光合作用和成形作用 3、紫外辐射 (6)400-320nm 起成形及着色作用,使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等 (7)320-290nm 对多数植物有害,可消毒土壤 (8)λ12-14h)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 例如: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豌豆、洋葱、白菜、油菜、胡萝卜、落叶松等原产高纬度的植物 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 例如:西红柿、四季豆、黄瓜、茄子、荞麦等 (3)植物的感光性 定义:植物对日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特性 感光性强即反应敏感,感光性弱即反应迟钝6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