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期末复习题.pdf
6页精品文档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在 OSI 网络体系模型中,物理层的数据单元是( A ) A.比特流 B.报文 C.分组 D.帧 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多路复用技术?( D ) A.波分多路复用 B.时分多路复用 C. 频分多路复用 D.差分多路复用 3.10Base-T 以太网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A.T 指的是以太网 B.Base 指电缆上传输的是基带信号 C.10 指的是传输速率为 10Mb/s D.10Base-T 是以太网的一种配置 4.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 TCP 协议工作在( C ) 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5.在 OSI 中,为实现有效. 可靠数据传输,必须对传输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完成这项工作的层次是( B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运输层 6.关于服务和协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N)层服务是通过(N)服务访问点提供给(N+1)实体的 B.(N)层协议对于(N)层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7.ICMP 源抑制报文用来( A )。
A.向源主机通告网络拥塞情况 B.向源主机报告目的地不可达 C.向源主机推荐最佳路由 D.向源主机汇报报文解析出错 8.帧中继网络的功能层次包括( A ) A.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运输层 D.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9.关于运输层的正确说法是( D ) A.运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主机之间的通信 B.运输层属于面向通信的层次 C.运输层属于用户功能层次 D.运输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10.关于 CSMA/CD 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CSMA/CD 是以太网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B.全称是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使用 CSMA/CD 技术,用户轮流占用信道 D.其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先听后发”和“边发边听” 11.企业 Intranet 要与 Internet 互联,必需的互联设备是( D ) A.中继器 B.调制解调器 C.交换器 D.路由器 12.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 )被划分成 MAC 和 LLC 两个子层。
精品文档 .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13.TCP/IP 体系结构中与 ISO-OSI 参考模型的 1、2 层对应的是哪一层( A ) A.网络接口层 B.传输层 C.互联网层 D.应用层 14.给出 B 类地址 190.168.0.0 及其子网掩码 255.255.224.0,请确定它可以划分( B )个子网 A.8 B.6 C.4 D.2 15.在 OSI 参考模型中,第 N 层和其上的第 N+1 层的关系是( B ) A. 第 N+1 层将为从第 N 层接收的信息增加一个信头 B. 第 N 层利用第 N+1 层的服务 C. 第 N 层对第 N+1 层没有任何作用 D. 第 N 层为第 N+1 层提供服务 16.以下关于 TCP 和 UDP 协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 A.TCP 是端到端的协议,UDP 是点到点的协议 B.TCP 是点到点的协议,UDP 是端到端的协议 C.TCP 和 UDP 都是端到端的协议 D.TCP 和 UDP 都是点到点的协议 17.IEEE802 标准系列中采用了 CSMA/CD 方法的标准是( B) 。
A.802.2 B.802.3 C.802.4 D.802.5 18.HDLC 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站,下列不属于其定义的站的类型是( B ) A.主站 B.次站 C.从站 D.复合站 19.ATM 的每个信元有 53 个字节,其中信元头为( A ) A.5 字节 B.15 字节 C.48 字节 D.64 字节 20.在帧中继中和 X.25 协议中类似的是( A ) A.帧格式 B.差错控制 C.流量控制 D.路由选择功能 二、填空题 1.TCP 报文段的首部中,标志位 SYN 用于____建立 TCP 连接__________时,标志位 FIN 用于____拆除 TCP 连接__________时, 窗口字段则是用于指示接收端接收能力的大小 (用以控制发送端的数据发送量) 2.在连续 ARQ 协议中,若使用 3 个比特来表示帧的序号,则发送窗口尺寸 WT不能超过___23-1=7_____,接收窗口尺寸 WR是_____1__ 3.不管网络有没有划分子网,只要把_____ MAC 地址_______和______ IP 地址______进行逐位相与(AND)的运算,就可以得出网络地址。
4.按照计算机网络覆盖的范围可分为 城域网 、 局域网 和广域网 5.TCP/IP 协议参考模型共分了 4 层,其中 3、4 层是_ 传输层 _、_ 应用层 _ 6.在网络中传输包可通过 数据报 和 虚电路 两种方式传输 7.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是信道的带宽、数据传输率和 差错率 8.一个 TCP 连接过程分三个阶段,即 连接建立 、 数据传输 和连接释放 三、名词解释 精品文档 . 1.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它负责处理如何接入到相关的传输介质和进行介质共享访问 2.PPP——点-点通信协议,在串行线路连接主机与网络(如家庭用户使用线接入 ISP网络路由器时)运行的专门协议 3.争用技术——又称随机访问技术,即 2 个或多个用户站点竞争使用同一线路或信道 4.通信协议 ——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用来规定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的操作 5.TDM——一种多路复用技术,它将信道的传输时间划分成多个时间片,多个信源轮流使用时间片,在每一时间片中传输某一路子信号。
6.帧——在链路层上传输的信息报文,由帧头、控制字段、数据字段、帧尾组成 四、画图题 1.用图示法说明 TCP 连接的释放过程 TCP 采用对称释放法来释放连接,通信的双方必须都向对方发送 FIN 置 1 的 TCP 段并得到对方的应答,连接才能被释放,因而释放连接必须经如下图的四个阶段 2.图 44 为运输连接文雅释放的过程,请在指定位置写出①~④的服务原语 答:①__T-CLOSE.request___②__ T-CLOSE.indication__ ③__ _ T-CLOSE.indication___④___ T-CLOSE.request___ 五、计算题 1.某单位申请了一个地址块 200.0.64.0 /20,求: (1)地址块中共有多少个地址?(包括全 0 和全 1 的地址) (2)相当于多少个 C 类地址? (3)子网掩码是什么? (4)这个地址块中的最小地址和最大地址分别是什么? 解: (1)地址块中有 12 位留给主机用,因此共有 212=4096 个地址; (2)相当于 212/28=16 个 C 类的网络; (3)子网掩码为:255.255.240.0 (4)最小地址:200.0.64.0/20 最大地址:200.0.79.255/20 2.一个无噪声的 3000HZ 信道,试问传送的二进制信号可允许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 解:由于传送的二进制信号是“1” 、 “0”两个电平,所以,N=2。
精品文档 . W=3000HZ,则信道容量,即数据传输速率 C=2W 1b(N) ,故 c=2* 3000log2 2 =2*30000 * 1(bps)=6000bps 2.某数据通信系统要传送的数据 D(x)为 101011011,该系统采用循环冗余校验方法,生成多项式 G(x)=x4+x2+x,则发送方生成的 CRC 代码为?发送的比特序列是?(写出计算过程) 解:被除数为 1010110110000,除数为 10110,运用二进制除法计算得出,余数为 0110,因此发送方生成的 CRC 代码 R(x)为 0110,发送的比特序列是 1010110110110 六、应用题 1.假定网络中的某个路由器建立了如下的路由表: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下一跳 128.96.39.0 255.255.255.128 接口 0 128.96.39.128 255.255.255.128 接口 1 128.96.40.0 255.255.255.128 R2 192.4.153.0 255.255.255.192 R3 *默认 — R4 此时到达该路由器的 3 个分组的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61 (2)192.4.153.33 (3)128.96.40.201 计算分组的下一跳,写出计算过程。
解:依次将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若所得结果与对应该行的目的网络相同则选择该行的下一跳,没有就选择默认目的网络的下一跳 R4 (1)128.96.39.10&255.255.255.128=128.96.39.0,所以下一跳为:接口 0 (2)192.4.153.33&255.255.255.192=192.4.153.0,所以下一跳为:R3 (3)128.96.40.201&255.255.255.128=128.96.40.128, 128.96.40.201&255.255.255.192=128.96.40.128,所以下一跳为:R4 2. 某学院要新建6 个机房, 每个机房放30 台计算机, 给定一个网络地址空间: 192.168.10.0,请按要求为 6 个机房划分子网,列出子网地址、子网掩码和每个子网主机的 IP 地址范围 解:这是一个 C 类地址,默认的掩码为 255.255.255.0,要划分为 6 个子网,需在主机号内借 3 位作为子网地址,以 27 位表示网络号,则子网掩码是 255.255.255.224 子网 1: 192.168.10.32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33—62 子网 2: 192.168.10.64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65—94 子网 3: 192.168.10.96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97—126 子网 4: 192.168.10.128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129—158 子网 5: 192.168.10.160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161—190 子网 6: 192.168.10.192 掩码: 255.255.255.224 主机 IP:192.168.10.193—222 3.设要传输的信息为 m = 1010001,生成多项式 g(x) = x5+x4+x2+1,试生成它的 CRC 循环冗余码,并写出实际传输的位串,并说明在接收端如何进行校验,写出校验过程。
解:生成多项式 g(x)=x5+x4+x2+1,CRC 的除数为 110101,要传输的信息为 m = 1010001 110101 101000100000 110101 111011 精品文档 . 110101 0111000 110101 00110100 110101 00010 因此 CRC 码为 00010,传输码为 101000100010 校验过程:将传输码 101000100010 模 2 除以 CRC 除数 110101,结果应为 0,此时传输正确,否则传输有误 4.依据下图完成路由器 R2 的路由表,各路由器端口 IP 如图所示,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解: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10.0.0.0 255.255.255.0 20.0.0.7 20.0.0.0 255.255.255.0 — 30.0.0.0 255.255.255.0 — 40.0.0.0 255.255.255.0 30.0.0.1 5.某单位分配到一个 B 类 IP 地址为 129.250.0.0 该单位有 3500 台机器,分布在 16 个不同地点。
请分析: 选用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是否合适? 解:题中选用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说明在后 16 比特中用前 8 比特划分子网,最后 8比特确定主机,则每个子网最多有 28-2=254 台主机可知 16 个子网的主机共 16×254=4064台主机,题中说明该单位有 3500 台机器,分布在 16 个不同的地点但没有说明这 16 个不同的地点各拥有多少台机器因此: 1) 如果是“平均”分配在 16 个子网中,即 16 个子网中任何一个地点不超过 254 台主机数,则选用这个子网掩码是可以的; 2) 如果某个子网中的机器数超过了 254 台,则选择这样的子网掩码是不合适的 6.设输入信号抽样值 Is=+1160Δ,采用逐次比较型编码器,按 A 律 13 折线编成 8 位码a1a2a3a4a5a6a7a8 解:编码过程如下: (1)确定极性码 a1:由于输入信号抽样值 Is 为正,故极性码 a1=1 网 1 10.0.0.0 网 3 30.0.0.0 网 2 20.0.0.0 10.0.0.4 40.0.0.4 30.0.0.2 20.0.0.9 20.0.0.7 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路由器 R2 的路由表 30.0.0.1 R2 R3 R1 0 1 网 4 40.0.0.0 子网掩码 精品文档 . (2)确定段落码 a2a3a4: 经过三次比较得段落码 a2a3a4 为“111” (3)确定段内码 a5a6a7a8:(比较法) 第 8 段的 16 个量化间隔均为 D8=64Δ。
确定 a5: Iω=段落起始电平+8×(量化间隔) =1024+8×64=1536Δ(1 分) 第四次比较结果为 Is< Iω ,故 a5=0 确定 a6:Iω =1024+4×64=1280Δ 第五次比较结果为 Is < Iω ,故 a6=0 确定 a7:Iω =1024+2×64=1152Δ 第六次比较结果为 Is> Iω ,故 a7=1 确定 a8: Iω =1024+3×64=1216Δ 第七次比较结果为 Is<Iω ,故 a8=0 +1160Δ 编码:1 111 0010 7.考虑一个具有等距间隔的站点的基带总成 LAN,数据传输速率为 10Mbps,总线长度为1000m,传播速度为 200m/μs,发送一个 1000 位的帧给另一站,以发送开始到接收结束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如果两个站点严格地在同一时刻开始发送, 它们的帧将会彼此干扰, 如果每个发送站在发送期间监听总线,多长时间可发现这干扰? 解: (1)根据题意:t发送时间=1000bit/(10*106bps)=100μs t传输时间=1000m/(200m/μs )=5μs 所以从发送开始到接收结束的平均时间为:t发送时间+ t传输时间=100μs+5μs=105μs (2)根据题意,应该在两站之间的中点处发生碰撞,则可发现这种干扰的时间为: t=(2*500m)/( 200m/μs)=5μ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