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50793770
  • 上传时间:2023-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6.5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http://www.psyheart.org/爱诺思 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由奥尔加·弗洛贝-卡普泰因(Olga Froebe-Kapteyn)在1930年代创立,称之为“精神的自由空间”和“东方和西方的聚合”,每年一度持续至今,曾吸引了荣格、卫礼贤、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等著名学者参与,是久负盛名的东西方文化国际论坛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作者简介:申荷永,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非常荣幸作为爱诺思的报告人,站在这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使命的讲坛上感谢罗宾逊(Christa Robinson)主席的介绍,感谢罗宾逊主席和瑞策玛博士(Rudolf Ritsema)的邀请与盛情款待。

      大家早晨好我来自中国,带来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准备的演讲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但是很遗憾,当代大部分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已经忘掉了这个故乡,忘掉了心理学的这一宝贵传统我用“以心为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作为标题,是要寻找心理学的“心”的意义在我看来,心理学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本性使然,而这种心理学也自然以心为本中国的心与西方的心理学,背景介绍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同一个“心理学”的名称下,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心理学其一是从西方引进的,翻译过来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种心理学与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同一种模式而另外一种“心理学”,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我称之为以心为本的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出现,思索“心理学”的意义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或新学科,在19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国早期的中国学者用中文的“心理学”,“心”(heart或heart-mind),“理”(theory or logic)“学”(learning or discipline),翻译表达了西方的“psychology”。

      于是,中国的“心”,开始与心理学发生了语境上的联系尽管远在汉代,已有中文“心理”词语的使用而在宋代的时候,著名的心学和理学中实际上已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这些并没有引起当代心理学学者们的重视不能不说是遗憾,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关心这“心与心理学”的关联,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绝大部分中国心理学家都是把心理学等同于源于西方的学科,中国的“心”所包含的意义被完全忽视了但是问题亦然存在,为什么是“心”呢?中文所用的“心”(心理学),包含着特别或不同的意义吗?这是我开始我的心理学探索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那是许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心理学的研究生学习的时候,不过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了西方的意识,丢掉了本来的心,寻觅的初衷许多中国的心理学家和学者都认为,用“心”来翻译西方的心理学,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或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区别“心”与“心理”,“心”与“大脑”,或用“心”代替了大脑,代替了心理和意识但我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并且一直在寻求新的理解在我看来,当我们用中文的“心理学”翻译引进了西方的新学科之后,我们获得了西方的意识,但是却丢掉了自己本来的心,我们的心随之在舶来的心理学中失去了其本有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心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也就此被割断,被遗弃,被遗忘不过,我的希望和努力,是要寻回这被遗弃和遗忘的心,寻回我们中国的心所包含的固有的意义心所包含的意义:以“思”为例,思维的心或心性思维就我的理解来说,这种用“心”的翻译是没错的,错在人们是否能对“心”有正确的认识中国的心所包含的意义,超越了头与大脑或由此而生的心理与认知不是像人们所说由于中国古人对心之作用或功能的误解,导致了用心来代替大脑,而是因为中国的心包含着特殊的深意正如西方的智者帕斯尔所说:“心有着心的理由,而这种理由我们还不能理解在荣格的传记《回忆·梦·思考》中,提到了他与山湖(Mountain Lake)的一段对话山湖是美国的印第安人,这段对话发生在1924年荣格访问美国的时候山湖认为,许多白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说他们是用头来思想的对此使得荣格非常困惑,“当然要用头来思想了,难道还有不用头来思想的吗,那你用什么来思想呢?”荣格诧异地问山湖山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说,我们在这里思想大家可以来看一看我们中国本来的“思想”,看一看我们汉字的“思”的构成和意象这汉字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有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表示“头”(囟),头的最顶端;而下面的部分则是心。

      从头至心如斯如贯,始为“思”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我们也并非仅仅是用心来思维,而是同时用头和用心实际上,这也是我所强调的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本来意义这是思维的心或心性思维,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境界以心为教:中国经典中的心及其意义在诸多的中国经典中,《易经》、《书经》和《诗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也是后来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源泉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以及有关心的心理学的丰富意义圣人以此洗心,《易经》的寓意《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影响深远当然,其中也必然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和意义当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易经》的时候,他曾为其中深刻的心理学洞见而深深触动荣格自己把《易经》作为探索无意识的超越性途径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爱诺思版本的《易经》,我们的利策玛博士 瑞策玛(Rudolf Ritsema),曾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把《易经》翻译成7种文字在其《易经:变化的中国圣典》中,则试图把这神圣的内核,解读为一种朴素的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体现为以心为本,《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亦然在《易经》坎卦之卦辞中,有“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的阐释。

      而在《周易·说卦》中,有“坎,为加忧,为心病”的注解心病仍需心药医”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语,也是一种自然的信念而在《易经》中,这心药与心病的医治均包含其中《易经》系辞中称:(易)“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圣人以此洗心正如孔子所言,“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我们中国的先哲们,所发挥的是《易经》极深而研几的作用,被称之为《易经》中所包含的圣人之道:“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在这“深”与“几”中,已是包含了无意识心理学的绝妙内涵当瑞策玛博士在其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说:“人们目前对不同文化和古老传统的兴趣,反映了我们重新获得这种神秘心灵的一种需要,因为这正是我们内在自性说话、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方式我相信,他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以心为本的《易经》的心理学道统心传,《尚书》的寓心之意在被称之为书经的《尚书》中,记载了远古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以及尧、舜、禹三代史前君王的事迹,寓意着中国文化道统的肇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尧、舜、禹早已不是个人的名称,而是道德、智慧和人文的象征据《尚书》的记载,当尧禅让于舜,以及舜禅让给禹的时候,他们托付的是国家社稷,叮叮的嘱咐被归之为这样16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持撅中。

      这也便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十六字心经”,衬托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境界,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超越性境界而其中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心”字上的功夫《尚书》中的这种思想,在以后的中国的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扬,尤其是《中庸》的超越性功能,尤其是其中的“心学”传统:以心传心,以心为教言为心声,《诗经》的寓心之意《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三百零五首诗歌,跨越千百年,从公元前的17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的500年左右诸多诗篇宛如天籁自鸣,质朴无华,后代哲人称言为心声,此之谓也若是说这《诗经》中所包含的,同样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学,那么,它亦然是以心为本正如《毛诗序》中所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曾十分肯定地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并且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经典总结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文明史诗般的创造,也是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呈现与结晶;其中包含着深远的文化意象,文化的阿尼玛和文化的心灵《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起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由于诗歌舞蹈本源于心,所以也有着心所特有的自然与真实孔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也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性之秀,实乃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可见,以心为本,自然之道文化传统,以心为本在中国文化中,儒学、道家和禅宗是三支重要源流,影响深远,遍及哲学、人文和宗教,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儒学、道家和禅宗这三大思想传统,均以“心”为本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心,同样也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和中国心理学的内在基础儒学传统,尽心知性在我们中国,《大学》被称之为儒学入门的教材,经典的《四书》将它放在最前面我们的《大学》开篇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达于至善呈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种一种人类心灵的境界呢?《大学》告诉我们:“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正心诚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为心音,玄妙无尽;正心便是以心为本于是,《大学》实为“心学”,根本所在便是心上的功夫在孔子之后,我们的儒学先哲孟子,曾用心来阐释孔子思想的基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明确指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并且谆谆告诫:“学问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儒学心法之深意尽在其中道家传统,虚心悟道老子之《道德经》开篇,揭示道之玄音妙境,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老子留下了道之“定义”,一个让后人琢磨不透的定义但是,若是空凭口说,而没有心的体验,又如何能够显示道之真正寓意呢这也正如《关尹子》所言:“心既未萌,道亦假之”① 《关尹子》,《百子全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393页 惟有寂静空明的心境,始能反映出道的深切蕴含。

      在庄子的《人间世》中,借孔子与其学生颜回的对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