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模糊语言的文学审美意蕴新编.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李1****利物
  • 文档编号:236220643
  • 上传时间:2022-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模糊语言的文学审美意蕴模糊语言的文学审美意蕴 摘要: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具有语义不明确、内涵丰富、概括性较强等基本特征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文学表现功能,给读者以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模糊语言;表现功能;审美意蕴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论述过“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1 并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这两个要素由此,“能指”即是人们感官所感知的,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事物的概念,是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比如“人”这个语言符号,字形和声音是能指,而要表达的概念即是所指在日常用语和科技语言中,一般要求语言符号的所指清晰明了,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住客观生活的检验,要不得半点的模糊,尤其是科技语言更是以表达精确为主要原则,但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却不是如此 关于模糊语言有这样的解释:第一,认为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2第二,模糊语言是建立在“清晰”和模糊的相对基础上的,是一种有“亦此亦彼性”语言,具有不精确性。

      形式逻辑排中律认为:两个矛盾概念,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须一真一假,没有第三种可能而模糊语言则恰好是对排中律的突破它表达的概念是亦甲亦乙以上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模糊语言的语义不确定,内涵丰富,有较大的概括性文学作品中的双关、委婉、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正是艺术性模糊语言的一种特定类型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塑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真不同于自然的真在作品中,作家并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真实的叙述和描写,只是把现实中真实的事件、人物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规律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和人物饱含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和体验,和现实活有一定的出入,甚至很多时候不合生活逻辑关于这一点苏珊 朗格曾说过“这种创造物(指艺术品)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往事一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3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不同于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文学作品只求艺术世界的真,而不是客观的真,这样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有时是不合逻辑的,甚至是离奇怪诞的。

      从语言的功能看,语言都具有指称和表现两大功能实际运用中语言的指称和表现功能总是重合在一起,“指称”使语言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使语言具有了更多的心理内涵和感情色彩对此,在文学作品中,当文学语言用来描写环境、人物生活的场景、人物的衣饰时,一般都要求用确定性语言,这时语言的指称功能就远远大于表现功能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进贾府,从林黛玉眼中看出的贾府的房舍的位置、大小、座向、布置等,虽带有林黛玉的感觉成分,但语言是明确的、写实的,不带丝毫模糊的痕迹当文学语言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抒发情感时文学语言就不那么明确了因为情感体验是不可言传的,但又要把它传达出来,所以作家就用一些看似不确定的模糊语言进行描写,在模糊中求得诗意的妥贴从作家的创作角度看在作为创作最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模糊的现象,并在极大程度上与模糊思维密切相关生活的模糊和创作思维的模糊使作家创造的形象并非绝对的清晰,结果导致语言运用上的模糊性创作过程一般分为心理表象的感知阶段、审美意象的孕育阶段和艺术形象定型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作家创造性的思维,而从感知阶段到孕育阶段始终伴随着鲜明的形象性所以人们在谈到艺术家的创作时,往往喜欢说他们事先就“胸有成竹”“胸中有全马”,意思是说在作家的意识中已经拥有鲜明清晰的艺术形象。

      其实,所谓“清晰”,不过是相对而言的,与创作的准备阶段相比,构思阶段所形成的形象是“清晰” 的,但从根本上说,艺术家构思的形象无一不是模糊的,而非绝对的清晰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庸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林的外貌的描写用的是“亦此亦彼” 和极不明确的模糊语言,我们不能对这种语言作定量分析,因为这是一种对人物外貌的模糊描写,这种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心目中想象出一个外形不同的林黛玉,从而创造出了意蕴无穷的美学空间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101 2王志新.浅谈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J.应用写作,1991(2) 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P145 作者简介:孙瑞娟,女,1985,河南新郑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09 级硕士研究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