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画品录译文.pdf
5页韩刚: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画品”是用来评价众画优劣的图画无不是用来教诲百姓、记载历史的,虽过往千年,寂寞空旷,但翻开古画,往事历历虽画有“六法”,但能全面掌握的很少;从古到今的画家,大都只能各擅长一法六法”是什么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只有陆探微、卫协能“六法”兼备然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虽有巧拙之别,所用的技艺却无古今之分现谨依照画家年代远近和画品高低来排列,编成序引故而这里所记述的,不扩述其来源,因为那些都出自缥缈的传说,并未曾见过原作 第一品(五人) 陆探微(侍奉五代宋明帝,吴人) 他能穷理尽性,概括地创造典型形象;承前启后,古今独步他的画再用溢美之词称赞也不过分,艺术价值登峰造极应该将其列于上品之上,苦于无此等第,因而只能屈居第一等 曹不兴(五代吴时侍奉孙权,吴兴人原文朝代有误) 曹不兴的画迹,几乎已无所存世,只在秘阁里藏有他的一幅《龙》图观其风神骨气,盛名不虚 卫协(五代晋时) 古画都较粗略,到卫协才见精妙对于“六法”,他接近兼善他所塑造的形象虽不十分完备,但在气概上颇为壮阔。
他的画超越了众多杰出画家,称得上是旷代绝笔 张墨荀勖 二人绘画的风格气韵极尽妙趣而臻神境,只是在注重精神灵趣的同时,于用笔法度方面有所欠缺如按物象描绘真切与否来看,未必精粹;如品象外之意,方能感到意犹未尽,可谓微妙 第二品(三人) 顾骏之 他在神韵、气力上赶不上前贤,在精微、谨细上却超过了以往的大家他开始变更古法、创立新规,在赋彩、形制方面皆创新意,就像伏羲氏开始变更卦体、史籀最初改革书法一样,很有价值他曾经修建层楼作为画室,风雨炎热之时,从不动笔;天和气清之日,方才作画创作时,登楼并把梯子抽掉,妻子、儿女都很难见到他蝉、雀题材的画是从骏之开始的宋大明年间(457-464),无人敢与他一较高下 陆绥 其画的格局、韵致,强劲超逸、风采飘然一点一拂,落笔均很神奇其传世画作大概很少,很难见到,所以特别宝贵 袁蒨 他以陆探微为师,最有高雅逸趣在人物画造诣方面,袁氏只比前贤稍差可惜只是墨守老师成规,别无新意然而这只是美玉微瑕,岂能过分贬低呢? 第三品(九人) 姚昙度 他的画有逸宕之气,用笔巧妙,锋头多变精怪、鬼神等题材在同行中画得非常绝妙,雅俗兼善,无不卓绝非凡,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妙。
他天资卓异,生而知之,非勤学所能达到他虽在一些细节上往往处理不当;但在一般画家中,还找不到能与他比肩的因此,岂能将栋梁看做杂草,而对美玉有所唐突! 顾恺之(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 其画格调体制精致微妙,笔无妄下但其画迹不能达意,名声超过了实际水平 毛惠远 其画体周到完备,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其起笔、收笔奇妙无穷,笔致纵横超逸;笔力遒劲,韵致高雅,超越同辈,无人可比其用笔挥洒自如,极尽神妙至于所表现的形象特质,还未能达到尽善的程度画神鬼与马时,拘泥于外形,颇显拙劣 夏瞻 他的画虽然气力存不足,但精彩却有余他在当时享有盛誉,并非浪得虚名 戴逵 他的画情韵连绵,风趣巧妙超拔他善于描绘圣贤,为一切画工的典范他实是荀勖、卫协之后的画苑领袖他的儿子戴颙,能承继其长处 江僧宝 他受教于袁蒨、陆绥,濡染两家画法之长其用笔强健有力,颇得老师法度除了人像画外,其余不是他所擅长的 吴暕 其体法典雅妩媚,创作上才思巧妙,被人称美一时,在京洛一带颇有声誉 张则 其立意构思纵逸不拘,落笔新奇,自出机杼,见解独到,不屑于因袭别人成规变化巧妙无穷,一如无缝圆环,自然完美。
其所画景致让人过目不忘按:“谢题徐落”后的内容疑传抄有误,无解) 陆杲 他的画体致不凡,超然脱俗常有心手相合之作,往往超出众人一点一画之间,有葭灰飞扬的韵致流传下来的作品,大概不到五幅他的画就像芳香的桂枝一样,在众美中最为突出即便是“流液之素”(按:此四字颇难解,似有误),也难以与其相比 第四品(五人) 蘧道愍章继伯 二人皆善于画寺壁,也擅长在扇面上作画画人与马时,比例准确,不差毫厘除人、马之外,别的题材也能入于神境 顾宝先 顾氏完全师法陆探微一家,样样都宗法秉承与袁蒨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王微史道硕(五代晋时) 二人皆以荀勖、卫协为师,能画各种体裁然而王微只能学到形色技巧等微细之处,史道硕则能真实表现对象实质细加推敲,王微较差 第五品(三人) 刘瑱 其立意构思细密周到,画面却简约、细致,而笔迹困顿软弱,构图单薄省略他最擅长画妇人,但纤细过度,反而失真然而由于作画时观察细致,故将妇女的姿态表现得很好 晋明帝(名绍,晋元帝长子,以王廙为师) 他作画时虽在形色上很简略,但能抓住对象的神气;笔迹超凡脱俗,也有不凡之处 刘绍祖 他善于临摹,不善于独立构思。
至于所画雀、鼠题材,笔迹错落有致,往往超出一般当时人把他的画评价为“移画”然而,临摹而不创作,在画道中是舍本逐末 第六品(二人) 宗炳 宗炳对于“六法”颇有研究,对其内容十分明了,但终究不能熟练运用因而挥笔作画时,对 “六法”多有损益他的画不能作为学习范本,立意构思尚可师法 丁光 丁氏虽以擅画蝉、雀出名,但笔迹轻佻无力不是他画得不精谨,而是笔下缺乏生气上) 【解读】 谢赫的具体生卒年已经无法考证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古画品录》前面一段序文结尾处有“南齐谢赫撰”,而《古画品录》收录的年代最晚的一个画家是自梁入陈的江僧宝,可见谢赫活动于南朝齐、梁、陈年间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史》认为他生于459 年,卒于532 年从史料记载看,谢赫应为宫廷人物画家,擅画宫廷妇女南北朝时期姚最的《续画品》说他“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中兴(南齐和帝萧宝融年号,501-502)以后,象人莫及”可见他在人物画方面的领袖地位除擅画外,谢赫还擅长绘画理论研究,著有《古画品录》传世。
他提出的绘画“六法”被北宋郭若虚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他建构了体大思精、客观精当、简明扼要的绘画品评体系,极具集大成性、创新性与影响力,对于后世绘画学习、创作、品评均有重大影响在研读《古画品录》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古画品录》产生的背景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品评之论,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文质彬彬”、“过犹不及”等思想,可散见于《论语》;之后,在老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著作中,也时有关于文学艺术的品评之论,只是这些都是片言只语的观点,并无系统性;直到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系统性的文学评论而南北朝期间,“品”这种文学批评文体开始形成它将艺术家按照一定标准鉴别等级,逐一评价除了《诗品》外,南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皆是如此《古画品录》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书名是《画品》考虑到谢赫之后有姚最著《续画品》、唐李嗣真著《画后品》,所以把《画品》称为《古画品》;加之是摘抄录成,因此书名改为《古画品录》此名可见于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关于《古画品录》中的品评体系,一般认为源于当时官制中的“九品中正制”笔者认为《古画品录》中的分品、人数直接渊源于当时盛行的道教神仙位业思想(可参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其二,《古画品录》的历史价值我国的绘画理论研究,最早始于顾恺之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顾著有《魏晋名臣画赞》、《论画》,可惜原文早已散佚;之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都是研究绘画理论的而《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绘画史学和绘画品评的系统性著作,它明确提出了评价标准———“六法”《古画品录》对三国至南朝宋、齐二百多年间的27 位画家进行品评,品、 论结合,总结了他们绘画作品的成就和特点,为我们保留了那一时期的画家资料,其文献史料价值尤显珍贵《古画品录》还开启了后世史、论结合论述方式的先河到唐、宋时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均采用以“品”兼“史”的论述模式,这与谢赫《古画品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三,《古画品录》版本来历据学者们研究,《古画品录》的版本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金维诺先生在《中国早期的绘画史籍》一文中说,今本《古画品录》“非原著盖辑录者从《历代名画记》中纂集而成”这种说法已为大多数人接受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预设二是刘巽发在《谢赫辨考》一文中说:“其实,今存本《古画品录》所依据的祖本是远比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为先就存在了的,并且正是因为后人不断的传抄与翻刻才得以流传至今。
两种意见的是非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四,谢赫的“六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理论后,迄至清末,历代均有转述与发挥,如姚最《续画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等民初以来,海内外对“六法”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更是汗牛充栋、俯拾皆是,尤以理性探讨“六法”原义者最具特色,较深入的论著有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董欣斌与郑奇合著《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等美国著名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教授也说:“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与五世纪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之一可见,中外学者对谢赫“六法”理论重要性均有高度评价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更是被后人作为绘画最高美学境界加以追求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外美术思想史上都罕见 其五,关于“六法”渊源问题英国人勃朗(PercyBrown)在《印度绘画》中认为,印度《欲经》中有“绘画六支”,谢赫有“绘画六法”,《欲经》在前而《古画品录》在后,因而谢赫“六法”是从印度传来的此论遭到了中国学者如刘海粟、叶朗、金克木等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六法”“是由我们民族自创”的笔者认为谢赫绘画“六法”是对当时极为流行的佛教《大般涅槃经》中涅槃“六法”(即“众生”、“色”、“受”、“想”、“行”、“识”)的创造性转化。
其六,《古画品录》品评画家言简意赅,直指特点在对每一位画家的具体品评中,谢赫能准确地指出其特点他评曹不兴主要成就在“风骨”,卫协在“壮气”,张墨、荀勖在“精灵”,袁蒨在“高逸”,姚昙度在“巧变峰出”……可以说点出了每位画家的亮点另外,他自始至终坚持严谨、客观的批评精神他评袁蒨“志守师法,更无新意”,评顾恺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评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评丁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在后世争论最多,既遭到了后世很多画论家的反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是是非非构成了画品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其七,对谢赫“六法”的研究侧重点对“六法”的研究,以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和“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字(如“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等)的关系、“六法”之间的关系及“六法”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论述较多、分歧较大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对“六法”研究较重要的论述,可以按照对“六法”标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二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最大特点是将断句前后的内容等同起来,如认为“气韵”即是“生动”这种看法大致由钱钟书首倡,采纳或赞同这种意见的有伍蠡甫、阮璞、陈传席、陈绶祥、邵宏等。
第二类,四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采纳或赞同的有徐复观、张安治、刘纲纪、叶朗、董欣斌、郑奇、栾广明等两种断句涉及到对“六法”原初意蕴的准确理解,其是非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其八,《古画品录》中的文字错误问题现存的《古画品录》由于历代传抄等因素,被增删、误抄多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画品》评画家为29 人,而现在《古画品录》所存画家为27人;《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顾景秀、刘胤祖二人,但现存《古画品录》无此二人;《历代名画记》将刘胤祖、刘绍祖兄弟二人并列记述,今存《古画品录》仅列有刘绍祖一人,可能是后人抄录时加以窜改,将评刘胤祖言论并入其弟刘绍祖条目之下又如,《历代名画记》中关于宗炳,引谢赫语:“炳于六法,亡所遗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在第六品刘绍祖下,毛惠远上而《古画品录》中,第六品仅宗炳和丁光二人,刘绍祖被排列在第五品最后一位,而毛惠远则在第三品第三位,可见《古画品录》中画家的品第位置也被抄录者移动了还有,《古画品录》中品评张则那一条有“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此句内容难解,应为后人抄录错误所致这些,恐怕只能有待于后世继续发掘史料才能解开谜团了。
下)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 оль к 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