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学研究的_知识社会学_丸山升_鲁迅_革命_历史_札记_.doc
3页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书评 89 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 一一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札记 刘子凌(北京大学中文系06级博士 生) 丸山升的论文集以“鲁迅?革命?历史”的名字命名,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他本人学术兴趣的概括,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排列其实暗中指明了丸山本人学术 研究发展的脉络从鲁迅到革命到历史,这个次序提供了如何达到学术研究的一种 博大、浑厚状态的有迹可循的启示鲁迅 论文集的《日本的鲁迅研究》一篇 文章详细M顾了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从印象式的片言只语到系统的研究门类,都 在文章中得到了相关的呈现可以明显看出,在儿十年的研究历程中,正是竹内好 把日本的鲁迅研究引导到具有学术积累性的研究范式中但是同时,“竹内鲁迅” 也给后起的研究者造成了智力上的严峻考验丸山升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成长 起来的① 丸山升受竹内好影响的理性方面的经验由论文集最初三篇文章提供在 我看来,这儿篇文章相当鲜明地流露出了“竹内鲁迅”范式的印迹换句话说,丸山 升这个时期的论著基本上还没有很好摆脱对竹内好的一些基本命题的阐发这个层 次,他还没有完金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个性在丸山升的这些论文里面,响彻的 是竹内好提炼出的“文学者”鲁迅的声音。
这个“文 学者”鲁迅,说得直白、简单化一 些,就是对主体性的一种强调在考察鲁迅和《宣言一篇》之关系的论文中,他集 中处理的问题就是:“鲁迅和这些,旧的论据的文学理论之间,有着 更加直接的血 缘联系”②而促成这种血缘联系实现的媒介在于“抵抗”“通过抵抗面对革命这 一历史的必然时、将自己整个投入到这一必然的洪流的做法,开拓了文学者乃至 一般知识分子与这一潮流最具主体性的结合方式的,是鲁迅③此种说法带有深 刻的竹内好的烙"印,或者说是竹内好的命题在具体问题上的展开和落实① 在《战后五十年》中,他还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这种影响的一些直观的感性经验丸 山升:《鲁迅?革命?历 史》,王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 -391页②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第4页③丸山升:《鲁迅? 革命?历史》,第19页90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7年第1期 在文学者的对立面,竹内好设置 了启蒙者、政治等概念竹内好所谓的“文学在政治中找见自己的影子,乂把这影 子破却在政治里”“产生文学的是政治,然而,文学却从政治中,选择出了自己” ①等等论题,也被丸山升在论文中接纳丸山升也设置了文学和政治的二元 对立: “对他(鲁迅一一引者)而言,通过,忠实于某种既存事物,而在懵憧中使自己的主 体完金从属于,政治或担当这一,政治,的,组织,的话,只能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他 对于,为革命,的文学是无力的这一立场的坚持,也是由于他坚持认为决定文学作为 文学是否有意义的只能是作家主体的存在状态,决不放过将文学的存在根据委托给 政治的不负责任的态度②“中国革命这一问题始终在鲁迅的根源之处,而且这 一革命不是对他身”外的组织、政治势力的距离、忠诚问题,而正是他自身的问 题③”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些类似并不能说明丸山升是在简单重复着竹内好, 他在接受竹内好的同时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木山英雄、伊藤虎丸二位同样级别 的竹内好继承者相比我 们能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木山英雄的鲁迅研究从《野草》 入手藉由一种极度细致的文本解读,他重构了鲁迅主体建构的逻辑和运行过程 在他的研究过程中,语言问题得到了强调,通过语言问题的清理,从鲁迅文字反映 出来的一种鲁迅主体“从个人到社会的,从观念幻想的到现实的转换过程”④得到了 再现这是一次同竹内好所说的“本源的自觉”⑤类似的事件我甚至疑心木山英雄 通过他对《野草》的解读给了竹内好“本源的自觉”的说法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也就 是说,木巾英雄主要的关注点在前“革命文学”时代的鲁迅这是一个 刚刚从内心的 搏斗和文字世界的缠绕中突围出来开始着眼现实的鲁迅。
伊藤虎丸对鲁迅的关心则 集中在鲁迅文学的“发生时期”这一点在简单考察一下他的论题之后就可以明白地 看出一一“鲁迅与口本明治文学”“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小说家鲁迅的诞生” ⑥在伊藤虎、、丸的思路中,关于鲁迅主体的形成有另外一套时间表而丸 山升则在鲁迅研究的开始就选择了三十年代的鲁迅,也就是“革命文学”时代的鲁 迅通过一种历史的后设叙事观点来看待丸山升个人的研究经历,他对三十年代的 选择是意味深长的革 命 丸山升作出这一选择有他认真的考虑在内我觉得, 其中最饕 脑 蛟漠谒 浴案镂?的理解在丸山升看来,“革命”这个词语对于 鲁迅是更为本源性的东西:“竹内好氏将他第一本专著《鲁迅》的中心思想概括为 立于文学者鲁迅无限生发出启蒙者鲁迅的终极之处’,如果套用他的说法,可以 说我的立场是探寻,将革命作为终极课题而生活着的鲁迅(倘若从他后来的话语中 寻找形容这样的鲁迅最合适的词,我想应该是,革命人吧)生发出文学者 鲁迅的这 一无限运动⑦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追问,主要正是由于研究对象本身我不认 为说鲁迅是“革命人”与说鲁迅是“文学者”有什么冲突,也不认为前者是对后 ① ② ③④ ⑤⑥⑦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孙歌编,李冬木等译,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134页。
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第18页丸山升:《鲁 迅?革命?历史》,第29页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赵京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竹内好:《近代的超克》,第8页这 些是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李冬木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的第一、 二、三章的题目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第30页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书评 91 者的推进它们其实是同一事物 的不同面向问题的类似之处在于,恰恰是鲁迅特别适合于“文学者”“革命人”这样 的概括而这样概念的出现,都是在鲁迅主体性的意义上才可能、的丸山升说 的“革命”是“精神式的、文学性的”,那么“革命人”鲁迅和“文学者”鲁迅的说法是 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指向的其实也就是鲁迅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通 过对“革命人”鲁迅的强调,丸山升再次从竹内好那里选择出了自己这个概 念意味 着一种观察视角的转换,意味着竹内好玄远的论题在丸山升这里即将面对历史获得 一个切实的展开这种转换和展开在论文集中通过两篇文章为桥梁实现了过渡:“革 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①和《中国的文学评论与文艺政策》o关于鲁迅,竹 内好曾经有过著名的论断:“鲁迅不是先觉者”“他一次也没有明示过新时,代的 方向”②在我的理解中,文学者鲁迅之所以总是“落后时代半步”③,原因在于他陷 入。
了和时代的深刻的纠缠,注意力都被当下的事态所吸引这个命题在丸山升 那里得到了正面的论述,而且这个论述恰好是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在检讨日本 现代史中的“革命”历史与实践之时丸山升指出:“鲁迅在与我们不同的状况中所把 握并施行的对于,革命的态度一一如果稍微跳跃式地加以断定,也就是将,革命视 为确实具体地变革现实的事业一一和扎根于这种态度的对于革命的现实的认识, 才正是我从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