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05220239.doc
10页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T”可能表示A. 皇帝宝座 B. 祖先牌位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2.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A.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商品设计着跟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3.《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C.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儒学融合了百家思想4.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 定期朝觐皇帝 B. 监督监察百官 C. 负责地方行政 D. 拥有世袭权力5.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6.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权选拔官员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选官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8.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9.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一般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严格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并不存在 B.宰相职务已经形同虚设C.职官设置以加强君主专制为目的 D.执行为尊者避讳的制度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派遣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11.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12.内阁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仅能参政议政到拥有票拟权直至出现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严嵩,但皇帝同时授予司礼监批红权以控制内阁由此可知A.宦官掌控了决策权力 B.首辅权力失控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君主专制加强13.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中枢部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对立1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A. 提倡“经世致用” B. 主张以德治改善社会风气C.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15.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 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 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16.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 勒索赔款 B. 协定关税 C. 建立租界 D. 割香港岛17. 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洪秀全智惩清兵”等七个短篇故事,歌谣有“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等10多首这些资料的研究价值在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C.清政府的军队腐化堕落不堪一击 D.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18.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条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规定: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C.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19.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在这里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20.“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A.驱逐满人 B.汉人掌权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21.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2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里“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的事件是指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3.学者胡适曾说:“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胡适的中心观点是A.国共两党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实难救国 B.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C.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务实的“实业救国”论才是理性爱国2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5.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A. 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 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 八路军成立纪念日 D.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26.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27.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匆忙,代表们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28.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A.“文革”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利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29.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A. 反对直接的民主 B. 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C. 反对问政于民众 D. 反对当时评判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