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4802059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 即已全部出现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 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 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 “信、 达、雅”翻译理论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 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关键字:“信” “达” “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 译也,则达尚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 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其 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 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 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 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 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 解问题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 “信二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 实现的要求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 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 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这是说 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 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第三,雅(期以行远):译者经过了那么多艰苦的努力,都期望译文 能够流传久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应在“信、达之外求其尔雅气 其实“雅”同“信” 一样不好实现,只有“达”可以操作不过,求“达” 也就等于在求“雅"二、“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严复的“信达雅”,从今天的理论问题覆盖范围来看,基本上是一个 翻译标准理论不过,他在论述上又不限于翻译标准,涉及翻译方法、翻 译过程,以及可能的翻译效果,可以算得上一个小小的翻译理论体系。

      其 中的“信达雅”各有其层次,三者之间也有逻辑连接,其大体结构可作如 下诠释第一层次:信第一个层面即写作的原文层面,作为翻译活动的形上的最高的本体追求,即不可达但作为理论,“信”始终是必要的第二 层面,即实践上可以操作理论上也可言说的层面,就是达旨,达旨的要求 是“意义则不倍原文二不倍原文就是信,此为以达求信的翻译策略第 三层面便是失信层面,其原因在于理解原文时的浅尝、偏至、少辨信之 已失,则达己不全也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的逻辑过渡是:本欲求信而实际上只可达旨第二层次:达达的最高目标指向信,其可达之标准即“不倍原文二 第一层面为译文与本文绝对统一,故始终不可达第二层面,作为可操作 可把握的实施过程,达旨在“以显其意”,可作为达的可测标准第三层 而是主观意图中的“刻意求显刻意求显作为积极的达旨的追求往往会 露出翻译的痕迹,或曰“翻译腔二此乃达之大敌和大限从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的逻辑过渡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本欲 求达,实际上却无形地追求了雅第三层次:雅第一层面即雅的词源学解释作为本源意义足“雅正”, 即纯正而标准的汉语,或曰纯正之音在写作中,这一语言手段或可获得, 而在翻译中,却不可如此方便而理想,故而不得不下降至“近世俚俗文字”, 即第二层面。

      这里的下降是双重的其一是理论上的退而求其次,其二是 实践上的被读者和后世研究者误解,故而雅正一变而为古雅或俗雅第三 层面,作为翻译之交流和流传层面,雅正在功能上和主观愿望上是“期以 行远"的不过对于严复的译文及其译论的历史命运而言,却有时代变迁 和语言标准变迁两个维度,从而使得雅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三、对严复“信、达、雅”的评述严氏理论不乏赞成者和反对者,结合严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我认为 可作以下评述:1、 我赞成许均教授曾对严氏的信达雅所做的三点发挥:一是“从直 觉到自觉到自律二“……突破了直觉而盲目的翻译状况,表现了译者主体 意识的觉醒和对译事的自觉追求……”;二是“从译技到译艺到译道”……以信为翻译之本,兼顾达雅,三位一体,正是他对翻译之道探索的 积极成果三是“从经验到理性到科学二“严复对翻译的理性思考突出 的表现在……对信达雅三者主次先后关系的辩证认识……雅’的标准的 提出,表明了他鲜明的翻译立场,体现了他对翻译服务对象、翻译目的的 明确定位"2、 一些赞成者和反对者对严复的“信达雅”持盲目追随或一概否定 的态度,甚至在理论上无限拔高,或不屑一顾,这都是极端的态度,在实 践上是有害的,理论上是幼稚的。

      3、 无论是肯定“信达雅”的功绩,还是相信“信达雅”有其深厚的 文化渊源,或者把它的来源归东归西,都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其理论价值 的理由或借口,更不能代替对它的理论分析和思想重建4、 “信达雅”作为翻译理论,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它只是传统译论中可以称为“翻译标准”的一种说法但其内部结构显示 出某种“小理论”的格局,反映的问题不限于标准,试图把它夸大成是整 个传统翻译理论,或者认为它不够一个翻译理论体系的容量而予以否定, 都是不对的5、“信达雅”原本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写作理论,但作者已经作了向翻 译理论的基本转变认真研究这一转变在理论上的意义,和把翻译理论建 立在写作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性,是今天建立新的中国翻译理论的一点借 鉴参考文献:⑴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2]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围].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3] 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