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与研究文献综述.doc
9页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秦腔是我国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和其它几个声腔比较起来,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正因为如此,乾隆年间晌一在北京吼起,便震惊朝野,广受士大夫和庶民青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究竟它有何等魅力?一直激励着学界试图一层一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明以来,前代学者一直孜孜不倦的对它进行研究 近代以来,国内关于秦腔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中期才有学者开始研究最早出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秦腔记闻》,之后出现了《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秦腔声韵初探》、《秦腔音乐》、《秦腔史稿》等一系列研究著作拉开了二十世纪国内秦腔研究的序幕,根据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秦腔的研究情况,笔者拟把这一时期的秦腔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中期到70年末为研究初发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研究密集期 第一阶段 秦腔研究初发期(1949-1970年代末) 据现存国内秦腔研究文献来看,从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末的几十年间,国内学者对秦腔进行研究的人很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和论著也较少,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为研究的初发期。
作为地方剧种的秦腔,一直面临着一个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共同面临的问题:“剧业”盛而“剧学”微直到上世纪中后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秦腔记闻》(王绍猷著,易俗社刊本,1949年)、《乐学通论》(范紫东著,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出版,1954年)、《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分会编,1961年)等秦腔理论研究专著刊行 同秦腔演艺事业比较起来,这些理论专著出现可谓晚矣,不要说比早期秦腔班社演艺历史晚,就是比西安易俗社成立也要晚四十多年建国后,随着秦腔理论研究专著的刊行和研究论文的发表,秦腔才开始逐渐引起学界注意 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这几十年时间里,虽然国内多家报纸都刊登了有关秦腔的报道,对于秦腔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出现了一些关于秦腔的文章和著作,但大多数是对秦腔内容进行常识性介绍,基本处于描述性阶段,真正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秦腔进行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非常有限,很多领域尚未涉及第二阶段 秦腔研究密集期(1980至今) 20世纪80年代,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为撰写《戏曲志》对秦腔展开了深入调查,这为秦腔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对秦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秦腔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
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秦腔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秦腔的具体形成时间,目前还没有惟一、确定的结论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秦腔源流研究的文献,关于秦腔的源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先秦说关于秦腔的源流说,最早可以推及到秦汉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如易俗社编剧范紫东先生曾言“秦腔远绍二南遗音,近挹两汉文化本为温柔敦厚之风,又寓激昂慷慨之气”[1] 上世纪80年代,仍有学者坚持先秦远源说“现在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秦腔唱腔,我个人认为是缘于上古西音、秦音和秦声的历史数千年,中间当然会有许多发展、变化,乃至是很大的变动但我又坚信,万变不离其宗,西音、秦音和秦声的个性是不至于变丢的……西音、秦音和秦声,起码从唐代迄今变化不会很剧烈”[2] 2、明代说如《辞海》“秦腔”条目:“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代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长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各种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此外还有人认为:“秦腔形成于明中叶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是比较客观的持此观点的有张来斌的论文《从审美特性看秦腔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几个方面考证了秦腔剧种的形成,认为秦腔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艺术,只能形成于明中叶以后[4] 3、汉唐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苏育生,在其著作《中国秦腔》中他认为“秦腔声腔起源于唐代变文的诗赞体音乐,秦腔作为一个剧种,广泛吸收唐代梨园艺术以及北杂剧和昆曲的营养……由此可见秦腔的音,也就是唱法,起始于唐代;源于陕西的秦腔声腔,其最早即仿效广泛流行于唐代民间的变文‘偈赞’,即诗赞体,应当说是顺乎自然了”他还认为“秦腔戏曲文学源于唐代变文诗赞体韵文,唐代变文以散文讲说,以韵文歌唱;讲唱的内容,最初属于经文,后来逐渐扩大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唐代变文的这种俗讲化,成为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滥觞,也是产生于民间说唱艺术的秦腔戏曲文学,包括剧本内容及唱词的主要来源”最后他提出“秦腔的表演艺术,可追溯到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戏、参军戏”[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起源及形成的研究不断有新作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共识。
而且我们认真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在许多文献中运用的资料种类没有太多改变,这些文献资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散、不完整和不统一二、秦腔的流传与分布 对秦腔流传与分布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史及探索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关注和研究主要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研究特点 “多元”体现在各个时期或者各个地区对于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内秦腔剧种的研究陈光、王正强著文《立足甘肃说秦腔》,该文从秦腔在甘肃的发展历程来对秦腔的音乐声腔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周育德著有《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一文,该文对乾隆年间以魏长生等为代表的秦腔艺人在北京表演秦腔的曲折经历为线索,研究了魏长生等人创作和改良秦腔情况[7] 买玉华的《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秦腔艺术的发展》一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秦腔艺术在新疆三个阶段发展历程的研究,探讨了秦腔艺术在新疆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8] 赵建斌著文的《浅论西府秦腔》研究了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西府秦腔,探究了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的重要意义[9] 苏强的论著《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从当前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存在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等几点建议。
[10] “一体”体现在全方位、纵向地、宏观地来研究秦腔的流传与分布李会娥在其《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中梳理了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分量的省份,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秦腔的生长、发展、繁荣、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该文从秦地的历史渊薮、秦腔的历史传播方面研究指出,秦腔的流播途径有三种:(1) 秦晋商人2)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首领及主要人物大部分是陕西人,他们把秦腔作为军戏,随军演唱3)艺人的流播演出通过以上三种途径,秦腔在宁、甘、青、新等省区广泛流行开来[11] 张晋元在其论著《秦腔流派与传播》中,提出秦腔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五个流派,是秦腔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传播而形成的结果,并且各路特色不同除此之外,秦腔还曾远播海外[12]三、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腔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常智奇的《长歌当哭悲秦腔——兼论秦腔的审美特征》一文较早认为秦腔艺术是一种直面人生苦难、在忧伤的基调中表达不屈精神的艺术,它是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并简要从秦地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分析了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3] 韩健《秦腔的悲剧艺术》从秦腔音乐、表演程式两个方面分析了“秦腔的悲剧艺术的表现力较之其他戏曲剧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揭示悲剧人物面对厄运、死亡时的那种无助、痛苦、忧伤、愤怒的心情和反抗精神”[14] 孙媛媛在其《荡气回肠西秦音 淳朴豪放关中情 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演奏体会》一文中,研究了二胡在秦腔艺术表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出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高超音乐演奏造诣[15] 谢艳春《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研究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秦腔艺术加快现代化进程以适应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新的审美特征,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秦腔五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文本:由道德批判走向人性挖掘;表演:由泛程式化走向个性化;音乐:从固定板式走向动态变迁;舞美:由大写意走向虚实结合[16] 苏育生《秦腔要有艺术美》主要研究了当前秦腔缺少艺术美的问题,即缺乏戏曲的艺术感染作用,从而提出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决定戏剧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演员表演艺术是至关重要的[17] 张伦所著的《秦腔唱法研究》对秦腔的唱法,由感情到技巧,由呼吸控制到声音的完成,以及咬字吐字与声音的融合,行当声型的区分和念白技巧等,从感性到理性,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在戏曲声乐艺术这一领域里,它可能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在目前秦腔唱功著作不多的情况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可贵资料[18] 李增厚在其《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一文中,探讨了秦腔表演中一直存在的语音问题,提出了语音对秦腔的重要性,探索出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秦腔语音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其出路[19] 四、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 戏曲的表演需要艺人,艺人需要按剧目要求来演,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集体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那么,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它的艺人、剧目和剧团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 1、秦腔艺人 关于秦腔艺人的研究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世家杨居礼的《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一文研究的天山脚下一个两辈人在同一剧团的秦腔世家出现的比较早通过对和强与熊月玲家庭两代人痴迷秦腔事业,和秦腔结下不解之缘说起,谈到他们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对作为老一辈以老带新、扶掖后辈给予很高评价[20] (2)知名艺人卢巍的《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中,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来研究李小锋,从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研究其内心世界以及对秦腔表演造成的影响,深刻剖析了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21]张世忠的《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李正敏、杨凤兰、刘毓中、任哲中、端正恭、肖若兰、郭明霞等几位秦腔界已故前辈一生的气节风骨,他们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令人钦佩[22] 2、秦腔剧目 秦腔剧目繁多,研究起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王志直的《秦腔剧目源流谭》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这个问题,该文献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秦腔剧目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剧本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纵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发展演变、创作过程和方法;从题材横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创新与扩展同时重点总结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秦腔剧目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和成果,学术价值较高[23] 在王东明的学术论文《浅论秦腔剧目》中,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作者本人研究易俗社秦腔新编剧目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现代戏方面也有新的观点,值得玩味[24] 在一鸣《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究戏曲的兴衰存亡原因,结合秦腔自身特点,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了剧本是秦腔发展的根本对戏曲创作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25] 根据焦文彬先生的研究,按戏剧故事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