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1036650
  • 上传时间:2018-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4.2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雨过偶书①王安石需然②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④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竹席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15.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D15.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

      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解析】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D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考核尾联的情感,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中“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

      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韦应物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E.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15.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4.AE15.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解析】14.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正确。

      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所以表述正确选项E.“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豪放,而是清新自然所以,选项E错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悲 秋杜 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E.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15.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DE15.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 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所以D项分析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E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5.试题分析: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凉风万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15.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BE15.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E项,“语言含蓄蕴藉”错,诗歌后两句表达情感已经非常明显直露。

      15.试题分析:题干问“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作答时结合诗句分析,着重于情感与手法的结合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戎马不如归马逸”,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疲劳;“千家今有百家存”,用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而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