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基本范畴的深度分析看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共建的辩证法.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733456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7.02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基本范畴的深度分析看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共建的辩证法    安维复摘 要:社会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后现代世界中的哲学、社会、政治、教育、国际交往等领域的重要思想规范但由于脉络交织思想庞杂,学界对社会建构主义歧见重重,因而有必要从基本范畴的层面重新审视建构”、“哲学的社会维度”、“社会建构”等范畴的思想内涵揭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深层本质:一种共建的辩证法Key:社会建构主义;合理重建;建设性的辩证法:B089 :A :0257-5833(2009)10-0099-11M.马图斯(Michael Matthews)指出,“从后现代主义或后解构主义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和神学教育从总的情况看,建构主义已经成为热点问题”①仅从我国情况看,社会建构主义已经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尤其是国际关系理论)和社会学等领域形成了学术热点有些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政府的教育教学改革②、科技政策制定③和社会发展战略④等公共决策目前学界对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解存在种种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理解例如,教育学理解的社会建构主义往往动摇于社群主义和发生认识论之间,而政治学则“强调了社会实践性和观念的共有意义”⑤。

      究竟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从学理看,有人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解为新康德主义,有人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解为方法论的相对主义,还有人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解为社会-文化决定论,等等⑥为了准确地理解社会建构主义以便更合理地利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资源,我们必须从基本概念的层面澄清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实质一、何谓“建构”?“建构”这个概念源远流长且纵横交错、寓意深刻哈金(Ian Hacking)认为“建构”概念根源于柏拉图,但形成于康德,“所有的construc-ism都是关于柏拉图提出的现象与实在之间的问题的,都是由康德赋予确定的形式尽管社会建构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大势中崛起的,但它却具有非常深远的传统”因此,“康德是建构的伟大先驱”康德之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赋予“建构”新的意义罗素曾经写到,“只要有被推论出来的实体,就可以被逻辑建构所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素被称为建构主义者(constructionalists),因为他在真正意义上把“建构”当作building(建筑)来理解怀特海和罗素写出了数目“1”的建构并在逻辑的框架内推论出其他数目在罗素之后,卡尔纳普(L. Karnap)的《世界的逻辑建构》创造性地发挥了罗素的纲领。

      在英文翻译中“Aufbau”被看作是“结构”,但“Aufbau”意味着建构(或相当于英语中的“building”),这才是卡尔纳普的真正意思他希望确立这种信念:世界是由要素建构起来的,这些要素包括感觉经验,或者物理学中的基本术语冯契先生曾对“建构”范畴对当时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数学的影响做过精彩总结,并较详细地总结了爱尔兰根学派的建构论思想爱尔兰根学派(Erlanger schule)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哲学家卡姆拉(Wilhelm Kamlah)和洛伦琛(Paul Lorenzen)创立的哲学流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第一次思想运动,因地处爱尔兰根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洛伦兹(Kuno lorenz)、希韦默(Oswald Schwemmer)、第尔(Chritian Thiel)、雅尼西(Peter Janich)、密特西特拉斯(Jürgen Mittelstrass)、希奈德(Hans Schneider)等1962年,卡姆拉和洛伦琛开始合作,并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设想1967年他们合著的《逻辑初阶》和希韦默于1973年发表的《建构逻辑、伦理学和科学理论》提出了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的哲学大纲。

      爱尔兰根学派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如建构、重构、根据、形式合理性、建构逻辑、对话逻辑等)和基本原则(如超越主体性原则、需要原则、合理性原则),对逻辑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伦理学、文化哲学作出了独特贡献,并影响了一大批德国哲学家因此,“建构”是以柏拉图为起点、以康德为思想中轴,通过逻辑经验主义传播的哲学范畴但客观而论,对上述哲学家而言,“建构”仅仅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并不具有独立的或决定性的意义这或许是因为现代主义的当务之急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其思想实质还是理论优位的认识论中心主义进入后现代世界以来,理论优位的认识论中心主义逐渐让位于实践或行动优位的建构主义,“建构”范畴逐渐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哲学范畴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建构”范畴获得新的思想生机,以至有人专门对这个概念进行梳理西斯芒多(Sergio Sismondo)1993年就撰文指出,“社会建构”这个术语有非常不同的用法:“(a)建构,通过角色、制度的相互作用,包括知识、方法论、研究领域、人类习惯和有规则的观念;(b)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及科学解释的建构,这种建构意味着科学理论的结构取决于科学数据和观察;(c)在实验室中利用仪器和物质性材料对科学对象的建构;(d)在新康德主义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思想和表述对客体的建构”。

      但1996年,西斯芒多又把这个术语的含义从4个扩展为6个 ④ ⑤ ⑥ 建构,由于角色和制度的交叉作用,包括知识、方法论、研究领域、习惯和有规则思想的建构这个意义上的“社会建构”源远流长,“社会建构背后的基本思想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至少从马克思开始,社会建构的基本思想就有了,在马克思很久以前也有某些思想家具有这种思想” ④但是,Berger和Luckman(1966年)的“实在的社会建构”是‘社会建构这个术语的最近来源,同时也是这个术语强调社会建构过程的最近来源我从Berger和Luckman的这部著作谈起,是因为这部著作说明了建构的一种形式——制度的建构我认为,对于S&TS的修辞学而言,制度的建构不仅是主要部分,也是它的核心在这部著作前两个重要部分中,Berger和Luckman讨论了两个重要的社会过程,制度化和合法性问题现在看来,Berger和Luckman所讨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其中心论点是制度具有实在性特别是,社会建构这个术语,通常被用于关注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过程,其重点在“社会”而不是“建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建构”仅仅意味着“社会根源”(social origin)。

      例如,建构主义的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早期性别(gender)研究之中实际上,“一旦人们够在最近的文本中理解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别,人们就能够理解性别是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具有历史性,被社会知识所制约(reinforced),并在与其他制度安排的联系中被规范,性别角色是不能被清除的,就像女性主义在150年的持续研究所表明的那样”⑤异质建构”(Heterogeneous constructions)这个术语关注科学家用不同的资源建构稳定结构的方式,导致对某种制度的建构过程的深层描述自从Bruno Latour 和Steve Wooglar合作《实验室生活》后,他们的研究纲领就分道扬镳了Latour的工作集中在把科学描述为网上纽结的马基亚弗里主义,即把科学看作是各种资源的凝聚Latour的研究纲领不再是清晰的建构论者,因为她偏离了这个标签,宁愿把她的研究称之为‘角色-网络理论尽管如此,评论者依然认为,Latour及其相近的工作是一种‘异质的建构主义,一种展现科学家利用各种资源建构合力网络以表述知识、技术和其他建制⑥科学家们建构理论或解释的意义在于,在材料和观察之上必有结构这种社会建构主要来源于Van Frassen的建构的经验主义。

      他说:“我使用‘建构的这个修饰词来表明我的经验论的特点按照建构论的经验论,科学活动是建构的而非发现的,科学活动就是建构能够与经验相符合的理论模型,而不是关于不可见之存在的真理 ② 对此,弗拉森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给我们的经验提供合适的理论,而理论的接受本身就包含着理论在经验上适当的信念这就是我所倡导的反实在论观点的命题,我将把它称之为建构的经验主义”②通过物质中介,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构成人工物塞蒂纳(Knorr-Cetina)的建构主义的经验主义根源于弗拉森(Bas van Frassen)反对实在论的证据但与弗拉森不同的是,塞蒂纳对理论的历史有更大的兴趣,希望表明科学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是如何可能的在Knorr-Cetina著作中,一个重要的大前提是科学实验室被误解为检验科学思想,并时而创造科学思想的地方相比较而言,Knorr-Cetina想把实验室看作科学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在科学的生产过程中,她强调效果的产生、技术的纯化和仪器的校准等对于Knorr-Cetina而言,这种建构主义使她走向或把她同对科学家进行人种学和人类学研究联系起来在她的讨论中,这种联系是不能分开的,因为她认为人类学研究是建构主义纲领的最好工作方式。

      这种人类学研究关系到‘对科学工作(通常为科学实验室)现实场景的直接观察,以便达到考察知识的客体是如何在科学中被建构出来的目的 ④最后,在新康德主义的意义上,科学家被说成是建构思想和表述的客体这种观点属于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这种建构主义认为,表述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客体←表述若以科学为例,则有:科学知识←自然但是,“Wooglar不同意一般意义上的表述与实体之间的这种关系,主张通过调换上边的箭头以‘扩展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的激进的可能性: 科学知识→自然调换箭头意味着表述构成或建构了它的客体,其意义在于Wooglar想说的是,世界是建构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建构论者”④从西斯芒多的总结不难看出,“建构”范畴具有不同的意义:从激进的新康德主义到现代唯名论,从方法论的相对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翻新但我们以为,“建构”范畴主要是一种哲学态度,一种从理论优位的认识论中心主义转向实践优位的行为中心主义正如K.K.Cetina所说:“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如何生产和再生产他们的知识,是本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我借对科学事业的建构性和与境性的评论,已广泛地介绍了这一主要论题‘如何的问题是这里所倡导的知识人种学将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G.德兰蒂进一步指出,“科学作为一种产品,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建构,这种建构带有使其发生和被建构过程的印记如果不分析知识的建构,也就不能理解知识本身”二、后现代哲学中的“社会维度”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哲学的社会 (学)转向”随后,著名的科学哲学家Mario Bunge预见了这样一种趋势:“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学转向(logical turn)、‘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历史学转向(historical turn)和‘社会学转向(sociological turn)后,将出现哲学转向(philosophical turn)Mario Bunge,玃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獶ordrecht anol Boston:Reidel Press 1985,Preface X.拉图尔则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社会转向(social turn)后的更多(再)转向”(one more turn after social turn)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在本质上就是哲学研究从理性维度(the rational in philosophy)转向社会纬度(the social in philosophy),或可称之为“哲学的社会研究”。

      P.恩斯特(Paul Ernest)指出,“回顾哲学和认识论的历史,存在着一个忽视或否定社会维度的倾向传统认识论将话语和知识客观化,既关注作为个人的认识者及认知主体,也关注被客观化的知识传统认识论将知识与它的认识者分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