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制度效率--提高管理能力PPT课件.ppt
16页注重制度效率 提高管理能力 一、制度效率-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 向后看-制度效率是历史进程成败之剑 向外看-全球竞争核心是制度效率之争 向内看-发展挑战源于低效率的制度安排 向前看-提升制度效率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关键二、制度和制度效率(一)制度相关概念 1.制度的涵义 制度是人类竞争合作的基本规则;是个人构成“类”的组织平台;是人类实践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由非正式约束 (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 诺斯《论制度》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据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7-228. 柯武刚和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北京,第1页): 2.制度的功能 3.制度分析模式 制度环境——自然、人文、技术条件; 制度结构——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 制度主体——制度的参与者(制定者、实施者、受影响者) 核心——利益问题 4.制度的构成 ——体制、制度、机制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5.制度的表现——显规则、潜规则 (二)制度效率 1.制度效率的涵义 定义——指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比率、组织运作绩效和系统发展速率。
关系——制度效率与组织系统制度安排所带来的合作剩余大小有关 意义——制度效率表现了组织系统整合资源、适应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2.研究制度效率的三重理性 正当性——价值理性:制度必须具有公平正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道德 功利性——经济理性:追求资源投入的最大产出效益 可行性——工具理性:一是程序公正——合法;二是技术合理——实用 三重理性的内在统一,才能建构高效率的制度; 单纯强调某一方面不能说制度具有较高的效率 3.制度效率的表现 核心:提升制度资本,降低制度成本 1)制度的供给效能 制度生产的质量——满足现实需要 制度生产的节奏——防止制度滞后 2)制度的执行效能 防止制度失效: 制度失效原因—利益不平衡、系统不配套、操作不落实 3)制度的改进效能 有效的制度能够推进帕累托改进(三)研究制度问题的理论视角 1.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结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模型 2.政治学 ——国家的制度建构、社会的规制秩序 3.管理学 ——经营管理——资源整合的制度安排 4.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特殊制度、制度演变、制度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条线索:对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研究,对产权、契约、企业和国家等特殊制度的研究,对制度变迁和演化的研究。
诺思:“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制度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中译本序三、提升制度效率,提高管理能力(一)确立制度思维方式 制度思维方式定义: 从组织的制度规范和创新出发,研究和解决组织系统资源整合与行为协同问题的思维方式 制度思维方式特点:从不同的思考维度研究制度效率,以提高思维主体的制度创新能力 1.以超越思维推进规则创新,扩张制度的效率限度 2.以整合思维促进资源互补,增进资源的合作剩余 3.以趋利思维引导激励因素,强化制度的内生动力 4.以竞争思维激发资源潜能,减少要素的功能冗余 引入竞争机制 善于矛盾思考 强化制度博弈——纳什均衡 5.以运作思维做好制度操作,提升制度的运作效能 注意制度的细节(二)合理运用制度假定 制度的核心是人,制度假定的关键是对人的假定有了这些假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制度 科斯:“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美] 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 上海三联书店,1990.132) 诺斯:“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美] 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1991.2) “实际的人”是研究制度效率的逻辑起点: 经济人—————自利最大化 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 机会主义倾向——搭便车 局限存在物———理性和非理性统一 实际的人应着重理解为恶人——制度设计应从限制防范恶人出发(三)认真做好制度设计 立足对人的假定,为发挥制度五大功能,设计制度应有效整合资源并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激发要素的最大潜力为此应做好两个必须: 第一,必须系统考虑制度三要素: 制度环境 制度结构 制度主体——人—利益——恶人假定 第二,必须遵从制度三个理性的统一 1.价值理性——正当性 2.经济理性——功利性 3.工具理性——可行性 1.权责相符-设置高效的组织结构 要求:机构精简;权责对应;协同有力;功能放大 建构强力的问责-纠错机制 2.利益到位-定位合理的利益结构 约束不当利益和隐性利益——公地悲剧 提供公平的利益博弈平台 3.信息对称-形成通畅的信息结构 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对人们行为选择的负面影响: 信息不对称易滋生“搭便车”行为; 信息优势一方的行为后果,要由信息劣势一方来承担 4.流程有序-打造高效的运转结构 提供有效程序确保制度公平正义 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制度运作效率 5.内容合理—符合基本的制度规范 合理确定制度规范: 公平性——无差别待遇,对所有人事一视同仁 简约性——无多余环节,约定例外并防止烦琐 确定性——无歧义表述,易于理解能准确操作 有效性——无失效缺陷,约束条件下满意决策 6.监控有效-建构强力的制约结构 监控前置——预防重于惩处 监控到位——杜绝监控真空,废除免检特权(四)努力降低制度成本 降低制度成本: 制度对资源的整合效率=收益/制度成本 提供可靠预期、降低交易费用、实现有效激励 1.降低运行成本-创造低成本的制度运行模式 安排不当提高制度运行成本 、 执行变通推高制度运行成本 2.降低决策成本-在二难选择中保持必要张力 在民主和集中之间保持张力 把握可观性和可控性的平衡 可观性:知——信息完备问题 可控性:行——能力对称问题 3.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组织协同的摩擦系数 交易费用——整合资源付出的制度成本 ——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 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制度安排中不必要的环节和成本 4.降低代理成本-寻找可靠的“守夜人” 防范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创新制度的设计实现激励相容 5.降低风险成本-寻找低成本制度变迁路径 制度变迁成本: 新制度进入成本——学习成本、机会成本、实施成本 旧制度退出成本 (五)有效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定义:制度创新是推进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破规矩另成方圆 制度创新: ——向往成功而行走在悬崖边的生存之道 ——努力探索既有约束条件下的制度创新之路 推进制度创新应做好三个立足: 1.从昨天走向明天 ——立足制度路径依赖,审慎推进制度创新 2.从现实走向理想 ——立足资源约束条件,提高制度供给效率 3.从特殊走向普遍 ——立足主体独特优势,推进个性化制度创新 (六)持续激发组织激情 目的:运用非正式制度提高组织系统的运作效率 领导者、管理者要善于激发背水一战、自强不息的超越激情,以组织愿景凝聚团队人心,让“今天超过昨天”成为组织成员的生存信念。
事业上弘扬党性激情 发展上强化征服激情讲课内容概括: 1.制度效率-21世纪核心竞争力——制度成就管理 2.制度和制度效率 ——制度开拓思路 3.推进制度创新,提高管理能力——制度提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