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名人黎玉个人详细资料.docx
13页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您工作顺利!近代名人黎玉个人详细资料 黎玉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六十年如一日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具体理解下吧 黎玉人物简介 黎玉别名李兴唐,于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指导山东抗日武装,参与解放战斗,担当过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上海市委秘书长、农机部副部长等职位黎玉长期主见山东,为当地抗日事业、建国后的经济进展建立做出了宏大奉献文革中,黎玉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直至1986年他逝世前才得以平反 黎玉生平经受 早年经受 黎玉1906年5月12日生于山西省崞县陈赵野庄 (今山西省原平市大牛店镇东野庄),原名李兴唐儿时在家乡读私塾后读小学,考入崞县中学后,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黎玉在崞中组织指导同学上街游行,下乡宣扬,主动参与反帝爱国活动在学校,他和同学们组织成立了"读书会、"协进社,办墙报、搞专栏宣扬进步思想;在校办刊物《撼阴报》上撰写进步文章,同时还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这使黎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进步 1926年7月,中共崞县中学地下党支部建立。
黎玉于这年9月经刘保粹、冯汉瑛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黎玉、李毓珍等根据上级指示以个人身份同时参加国民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又被推举为国民党崞县党部和同学会主席,同年7月黎玉任崞县中学党支部书记1928年3月,黎玉组织中学党支部进展校内外活动,引起地方当局的亲密留意,被"国民党崞县清党委员会将地下党员黎玉等7人开除出国民党党籍并逮捕关押在太原第一监狱1929年4月黎玉被保释回家,同年,黎玉考入北平大学法政学院在北平大学法政学院黎玉几经周折,最终被中共法政学院党支部承受了组织关系黎玉最终回到了党的怀抱,连续投身于革命事业 大革命时期 1930年10月至1931年初,黎玉任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工作委员会书记、职工部长其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中共河北省石家庄中心县委书记,直中特委书记1933年春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负责重建被破坏的唐山党组织1934年初指导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总同盟3万余人反帝大罢工后任中共河北省委直中、直南巡察员,直南特委书记,冀鲁豫边特委书记 1936年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东,复原和重建屡遭敌人严峻破坏的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
抗日战斗前夕,在山东省委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后,黎玉转入山东济南,靠拉黄包车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指导工作,成为复原和重建山东地下的党的元勋 抗战时期 抗日战斗爆发后,黎玉指导山东省委发动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并亲自指导了徂徕山起义,兼任起义部队政委1938年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 1939年夏,齐鲁大地已有三支主力武装部队,总兵力达七万人一是由原地方起义武装为根底,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纵队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辖八个支队,活泼在鲁中、鲁南及胶东地区,兵力4万余人;二是由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为根底,组成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始了冀鲁边平原依据地,掌握了15个县的地域,兵力2万多人;三是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五团由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与地方武装合编后为苏鲁豫抗日支队,兵力8000人左右 1940年,任山东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主任,参加指导创立山东抗日依据地在抗日战斗最艰辛的时期,指导山东纵队与进入山东的八路军115师部队并肩战斗,进展反"扫荡、反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中央军委针对山东人多枪多,进展潜力比拟大的特点,要求山东把进展武装力气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争取在1940年内,将八路军正规部队和骨干游击队进展到15万人枪,地方武装达100万以上,以便准时向华中推动为到达这个目的,黎玉和徐向前、朱瑞、罗荣桓、张经武等一起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一,抓部队质量的进步第一一五师是从山西进入山东的,大局部干部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在罗荣桓的率领下,军政素养、管理训练、战斗作风等方面都继承了红军的荣耀传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但由于新成份大量涌入,条件艰辛、战斗频繁,也使部队面临如何进一步稳固和进展的问题 山东纵队是黎玉指导的山东地下党自力更生,土生士长进展起来的,部队扩大快与干部培育训练跟不上的冲突比拟突出,在政治工作、党的建立、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为促进山东两支主力部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行了干部和战斗骨干相互沟通的方法第一一五师2000多名战斗骨干调到山东纵队;黎玉指导的山东纵队为保证第一一五师完成繁重的作战任务,一次就拨给他们3万多人枪两支部队相互沟通,并注重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到达了快速进步质量、增进理解,共同战斗的目的。
到1940年上半年,山东纵队由2.5万人猛增到5.1万人,第一一五师1940年初为5.8万人,到9月份就进展到7万多人 黎玉对山东纵队施行整编整训,将所属部队正式编为五个旅,四个支队,可谓迈开了正规化的步伐千万百计改善八路军的物资供应老八路刚到山东时,由于政权建立是个薄弱的环节,7万大军的物资供应极匮贾乏后来,由于黎玉任的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事实上行使山东省政府的职权)主任委员,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筹粮、筹款、做军衣做军鞋支援八路军,供应比过去改善了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军民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共进展大小战斗2000屡次,毙伤俘日军松井山村中将以下近2万名,伪军2.5万余名,破坏大路1.2万公里,铁路500公里,击落敌机3架,击毁敌舰一艘、汽艇7只,击毁汽车86辆、火车头36个、列车车厢162节这些成功显示了山东军民的坚强战斗意志,使日寇的"新扫荡屡遭惨败 1941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军委打算,山东分局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四人组成,朱瑞为书记将山东纵队及一一五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一个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首长指挥黎玉就是在抗战的艰辛环境中与徐向前、罗荣桓等共同开拓和稳固了山东抗日依据地。
1943年起任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 1944年至1945年,帮助罗荣桓指导山东军民对日伪军进展部分反攻和全面反攻,解放了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以外的山东广阔地区 解放战斗 抗日战斗成功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北移山东的战略决策,并在1945年12月将山东分局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由饶漱石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饶漱石到山东不久,即在1946年1月去北平参与军调部工作,后又赴东北,直到1947年1月才返回山东在饶漱石分开山东期间,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主管土改工作的副书记和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根据《五四指示》的精神,主持制定了《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简称"九一指示)和《山东省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的布告》、《山东省土地改革暂行条例》,指导了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黎玉指导的山东土改运动却成了饶漱石批判他的打破口 1947年1月,饶漱石回到山东,开头主持华东局工作为了到达在山东称王称霸的目的,饶漱石和康生勾结在一起,将锋芒指向了以黎玉为代表的山东地方干部 1946年底,依据解放战斗形势进展的需要,毛泽东产生了将《五四指示》中"区分对待的政策,转变为"平分土地的想法。
当时在延安的康生,得悉了毛泽东的这个想法,为了批判黎玉及山东地方干部,饶漱石和康生打算将黎玉主持制定的《九一指示》作为打破口 饶漱石和康生一到山东,就说《九一指示》是错的,说山东党是"富农党,山东土改搞的是"富农路途黎玉不同意饶漱石的看法,当面质问饶漱石,说:"过去白区工作中,王明就是以富农路途整人;苏区土改中反对毛泽东同志正确路途的人,也是以反富农路途为口号的你们说山东搞得是富农路途,那么,你说的这个富农路途毕竟是什么?但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华东局还是在1946年2月21日发出了《关于目前贯彻土地改革、土地复查并突击春耕的指示》(亦称《二二一指示》)《二二一指示》正式把山东土改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夸张为"富农路途倾向,并要求订正接着,在五、六、七三个月,华东局又连续发出了一系列反对"富农路途的指示在1946年7月7日华东局发出《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亦称《七七指示》)后,山东土改的"左倾错误进展到顶峰《七七指示》全盘否认了依据《五四指示》精神制定的《九一指示》,认为《九一指示》"实行了与中央完全相反的方针路途来作为土改的指导原那么,存在着3点原那么上的错误:方针上的非阶级路途,执行方法上的非群众路途,指导上的自满自足放松土改,造成山东土改在新区大部流于形式,不能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七七指示》还宣布停顿执行山东省政府的土地法令,重新作了13条规定 在山东土改问题上翻开打破口后,饶漱石、康生就将锋芒指向了黎玉6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在诸城县寿塔寺召开扩大会议,开头对黎玉以在土改中推行"富农路途的罪名进展错误的批判在会后发出的《七七指示》中,饶漱石说:"黎玉同志犯了富农路途的错误富农路途的表现:"就是地主多留地、留好地、富农自耕地未动,干部与军工烈属普遍多分土地,多得果实 事实上,《九一指示》是完全根据中央《五四指示》的精神制定的所以说,黎玉在山东进展的土地改革绝不能被说成是"富农路途 寿塔寺扩大会议后,华东局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又连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黎玉进展批判饶漱石、康生又先后给黎玉扣上了"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富农路途和"右倾时机主义等帽子,全盘否认山东工作的宏大成果,否认黎玉等对山东党、山东省政权建立、军队建立的重要奉献 面对饶漱石的无端指责,林浩等很多被"搬了石头的山东地方干部要求黎玉坚决顶住,甚至要求黎玉到中央把官司打清晰,而不要和稀泥但黎玉只是在华东局负责人的小组会议上进展过申辩,在公开始合,反而违心地作了检查,悄悄地承受了不公正的批判。
黎玉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后来回忆说:"首先,是战斗大局的要求当时,正值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攻击,关系到全国战局胜败的关键时刻,必需全力以赴共同对敌,不允许我们内部有任何摩擦产生;其次,我当时担当华东局副书记、山东省主席、副政委,山东野战军政委(以后是华东军区副政委)并兼管财政、粮秣、支前等多项工作,我只能从一切服从战斗,服从指导班子的稳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第三,我长期在山东工作,山东的同志对我更为熟识和信任,我的言行会挺直影响下级的心情;第四,饶漱石对我的批判并非是同志式的、好心的,他们根本不讲道理我也曾几次试图在华东局小组会上通过说明、说明、沟通思想来到达相互理解、团结共事的目的但是都被回绝了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假如我公开和他们斗争,势必会引起从上至下的内部斗争,甚至导致山东和华中两个地区间干部的对立毫无疑问,这将会对战斗极为不利,必定会带来更加严峻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古人有"相忍为国的道理,我为了避开内局部裂,确保战斗的成功,也只有牺牲个人以维护党的最大利益 就这样,在"一切为了成功的大局下,黎玉以蒙受不白之冤为代价,以牺牲自己和一大批老部下的政治生命为代价,保证了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的进展。
大鲁南会议后,黎玉除分管的支援前线工作外,其他的事情都被迫停顿了但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成功的大局下,黎玉主动工作,没有怨言,尽一切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