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连接器耐冲击性测试方法.doc
10页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电子连接器耐冲击性测试方法(摘自EIA建议标准NO.3411,是在EIA CE-2.0国家连接件标准协会的组织下提出的﹒本测试程序曾印于EIA建议标准RS-364中TP-27A)1. 目的 本程序是说明一种标准方法﹐该方法是用来评估电子组件承受指定的机械冲击的能力﹒2. 综述此测试是用来指导定义连接器或连接器的装配零件受到冲击的适当程度﹐类似于那些被认为是不小心装卸﹑运输和操作环境等条件而造成的冲击﹒此测试与其牠冲击测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冲击机的设计没有详细说明﹐但是半正弦和锯齿形冲击脉冲的波形是随连接器的耐冲击性而被规定的﹐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也是如此﹒3. 定义除非在细节说明书中另作说明﹐否则在此测试的过程中﹐坐标轴将采用如下的定义﹒3.1 轴 图1对坐标轴的定义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如果与图1中的状态不同﹐细节说明书将会说明所需的固定装置或者坐标轴的定义﹒对称的﹑方形的以及任意形状的连接器的坐标轴的定义应在细节说明中被定义﹒3.1.1 X轴 沿着测试样品纵向的长度﹒3.2.2 Y轴 垂直于样品纵向长度的坐标轴(横向)﹒3.3.3 Z轴 垂直于贴着测试台固定底座平面的坐标轴﹒4. 准备样品4.1 除非另作说明﹐否则测试样品应是布满导线而且紧密接合的﹒4.2 测试样品应按照连接器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被放置﹒如果测试样品被放置在振动绝缘体上﹐那么在测试过程中﹐绝缘体应是从使用的观点出发而设计的﹒当可能时﹐为了使不均衡负载的影响为最小﹐测试负载可以均匀地分配在试验平台上﹒5. 测试方法5.1 测试装置5.1.1冲击机 冲击机应是能产生指定的如图2或图3所示的合适的输入冲击脉冲的机器﹒冲击机可以是自由落体﹑resilient rebound﹑nonresilient﹑液压机﹑压缩气体或者其牠活性化的类型﹒ 5.1.1.1 冲击机的校准测试实体或者由一个废品或一个rigid dummy mass构成的一个仿负载﹐可以用来校准冲击机﹒当用到一个rigid dummy mass时﹐牠应与测试实体具有同样的重心及相同的体积﹐应类似于欲测试物体的安装方式﹒冲击机的校准应与指定波形一致﹒应用到校准负载上的两个连续冲击应产生如图2或图3所示在耐冲击度范围内下降的波形﹒随后﹐校准负载将被移走﹐并且对实测物体实施冲击测试﹒如果所有的条件都保持原样﹐除了测试实体中校准负载的替代品﹐校准试验被认为达到了波形的需要﹒注意﹕这并不是暗示当测试中用的是测试实体而不是校准负载时﹐由冲击机产生的波形会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由校准负载而测得的波形符合要求﹐则最后得到的波形也被认为是符合要求的﹒5.1.2 测试设备 检验传感器应以±2%的精度来校准标准传感器﹒为了满足测试过程中的强度需要﹐用来测量输入冲击的测试设备应有一定的特性﹐这在后面将作详细说明﹒ 5.1.2.1 频率响应 完整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包括在器械读数过程中的变频器﹐应如图4中的说明﹒ 5.1.2.1.1 测试设备频率响应的测量 变频放大纪录系统可以由变频器来校准﹐变频器的波形应是按要求的量程﹐以已知的频率和振幅作正弦曲线的振动﹒这样则可以获得灵敏度的曲线﹐对灵敏度曲线进行标准化使其频率均等于整体的频率──100Hz后﹐曲线应如图4所示在限定的范围内逐渐下降﹒ 5.1.2.1.2 辅助设备的频率响应 如果由加速计给出的校准因素是与相关设备一起使用而得出的﹐这不会影响系统整个的频率响应﹒但是只有放大纪录系统的频率响应可能被定义﹒它将以下面的方式被定义﹕ 断开加速计与它的放大器的输入端子﹐在这些端子上接入一个信号电压源﹒通过放大器观察到的信号电压源的阻抗应与通过放大器观察到的加速计和相当回路的阻抗相等﹒将信号电压的频率设定为100Hz﹐调整电压的大小使其与加速计灵敏度的结果以及在测试环境下所期望的加速度的大小相一致﹒将系统增盈调整为一个近似值﹐依靠持续脉冲﹐保持一个连续输入电压﹐同时﹐为具有实用性﹐撤掉范围在1.0至9000Hz或者4至25000Hz的输入频率﹒如图4所示﹐从dB方面来说﹐频率响应应在限定范围之内﹒ 5.1.2.2 变频器 当加速计被用来作冲击感应器时﹐加速计的基础谐振频率应大于30000Hz﹒ 5.1.2.3 变频器的校准 保持校准方法的精度应提供至少±5%的强度及范围在2Hz至5000Hz的频率﹐被校准的变频器的振幅同样也应有强度(±5%)及范围在4Hz至5000Hz的频率保证﹒ 5.1.2.4 变频器的安置 当需要与5.1.3的条件一致时﹐应绝对信任检验变频器﹐将其放在尽可能地接近样品的接触点附近﹐但不能放在样品本身上面﹒ 5.1.2.5 线性化 系统的信号级应是有选择性的﹐这样加速脉冲就可以运用到系统的线性部分﹒5.1.3 冲击测量测试设备的应用 利用冲击测量测试设备来定义是否在测试样品上运用了正确的输入冲击脉冲﹐这对于进行一个多样品测试试验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不论在建立测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动﹐冲击脉冲都应被检验﹐例如﹐不同的测试装置﹑不同的组件(物理特性的改变)﹑不同的重量﹑不同的冲击脉冲(脉冲的形状﹑强度或持续性有了改变)或者不同的冲击机特性﹒并不是每个单独的冲击都要被检验﹐在5.1.1.1中说明的冲击应用的重复性已经作了规定﹒5.1.4 冲击脉冲 已对两种类型的冲击脉冲作了说明﹐一种是半正弦冲击脉冲﹐一种是锯齿形的冲击脉冲﹐脉冲的形状及强度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一阶自由系统来说﹐如果锯齿脉冲的冲击频谱至少与正弦脉冲一样大﹐那么﹐可以假想一个锯齿脉冲有一个至少与一个半正弦脉冲一样大的破损电势﹒ 如果在所有的频谱范围内﹐锯齿脉冲的加速度峰值是半正弦脉冲的加速度峰值的1.4倍﹐则上述条件将会存在于相同持续时间的两种脉冲中﹒ 5.1.4.1 半正弦冲击脉冲 半正弦冲击脉冲将在图2中给出﹒脉冲变化速率应在期望冲击脉冲变化速率的±10%以内﹒变化速率可以由下面的方式被定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或者在被测加速度脉冲之下的集成(图像地或电子地)区域(平滑的加速脉冲可以由图形来表达)﹒当半正弦加速脉冲的持续时间小于3微秒时﹐应运用下面的强度﹕ 被测脉冲平滑振幅的最大值应在指定理想脉冲的振幅的±20%以内﹐牠的持续时间应在指定理想脉冲持续时间的±15%以内﹐与被测脉冲相关的速率变化应在Vi=2AD/π的±10%以内﹐这里A是加速振幅﹐D是理想脉冲的脉冲持续时间﹐如图2﹒ 被测脉冲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普通振幅和持续时间的普通的半正弦脉冲﹐牠的振幅和持续时间等于对应的理想半正弦脉冲中的个别值﹒被测脉冲的持续时间应表示为Dm=D(0.1A)/0.94﹐这里D(0.1A)是平滑被测加速脉冲上0.1A点之间的时间﹒ 5.1.4.2 理想半正弦脉冲 一个理想半正弦加速脉冲应是连续曲线﹐如图2﹒被测加速脉冲应在不规则线段的边界以内﹒另外﹐冲击脉冲实际的速度变化率应在理想速度变化率的10%以内﹒实际的速度变化率可由直接测量或从被测加速曲线的下面的区域来定义﹒理想的速度变化率等于Vi=2AD/π﹒ 5.1.4.3 锯齿冲击脉冲 锯齿冲击脉冲如图3所示﹒平滑的被测脉冲的速率变化应在理想脉冲的速度变化率的±10%以内﹒ 5.1.4.4 理想的极限峰值锯齿脉冲 一个理想的极限峰值锯齿加速脉冲是一个连续曲线﹐如图3所示﹒被测加速脉冲应在不规则线条的边界以内﹒另外﹐冲击脉冲实际的速度变化率应在理想值的10%以内﹒实际的速度变化率可由直接测量或从被测加速曲线的下面的区域来定义﹒理想的速度变化率等于Vi=PD/2﹐这里P是加速度的峰值﹐D是脉冲的持续时间﹒5.2 测试步骤 沿着三个相互垂直坐标轴的每个方向上采用三个冲击(共18个冲击)﹒指定的测试脉冲(半正弦或者锯齿脉冲)应分别与图2或图3一致﹐并且应有一个持续时间及峰值与表1中所示的一个测试条件相一致﹒表1—测试状态数值:测试条件峰值加速度正常持续时间(D)(ms)速度改变(Vi)(m/s:ft/s)(m/s2)(g’s)锯齿脉冲半正弦H29430112.07:6.8I29430111.62:5.3A49050113.44:11.3E49050112.68:8.8B7357562.81:9.2F7357562.20:7.2C98010063.75:12.3G98010062.96:9.7D294130035.61:18.4J490350013.11:10.2K980610000.53.11:10.2L1470915000.54.69:15.4注意:对于测试条件D,J,K和L,多个样品的重量和数据超过68公斤(150lb),会产生此问题:振动脉冲是否会适当地转移到所有的样品。
按给定条件进行测试治具的设计以确保振动力能输入到每一个样品5.3 测量 除非另作说明﹐否则测量应在接合在一起的连接器上进行﹐可以在所需要的一定量的冲击之前﹐也可以在冲击之后﹐如果作了说明﹐也可以在测试过程中进行﹒5.3.1 除非特别说明﹐电学加载条件对所有连接件应为100Ma﹒5.3.2 除非在细节说明书中另作说明﹐否则应允许1ms或更长周期的连续﹐应采用一个功能为检测指定的不连续现象的探测器﹒6. 细节说明 以下细节将在细节说明中说明﹕6.1 安置方法及附件﹐wire clamps的位置(见4.2)6.2 测试样品(除非另作说明﹐否则为闭合状态)6.3 测试条件(见表1)6.4 电学加载条件(见5.3)6.5 如果需要不同于1微秒的情况6.6 冲击期间不连续性的测量(见5.3)6.7 在冲击前﹑后测试或测量(见5.3)6.8 如可行﹐配备监测设备(见5.1.3)6.9 如可行﹐检测变频器的位置(见5.1.2.4)6.10 固定轴线(见栏3)7 参考文件 数据窗体应包括﹕7.1 测试题目﹔7.2 如果可行﹐进行样品描述-包括固定装置﹔7.3 使用的测试设备﹐最近调校日期和调校间隔﹔7.4 测试条件﹔7.5 测试图表数值和观察﹔7.6 固定轴线(见栏3)﹔7.7 测试日期和操作者姓名﹒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