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化学石油的分馏2.pdf
8页●备课资料一、百年石化:踏破荆棘与强争锋站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回望,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之路,留下了一串改革、创新、发展的足迹,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为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屈辱的“洋油”时代年岁稍大的人都有这么一种记忆:在旧中国,煤油叫作“洋油”,用石蜡做成的蜡烛称作“洋蜡”,这种记忆深深地烙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永远也抹不去的痛苦其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从汉代开始,就有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宋朝以前,人们就把石油用于照明、润滑、防腐、医疗、制墨和制作火箭清朝末年已经开始了石油提炼1907 年,新世纪的曙光初现清政府聘请了10 多个日本技师和技工到陕西延长进行钻井和采油,并生产出灯油450 公斤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批石油产品随后,国民党政府、伪政府、日本侵略者先后在玉门、大连、锦西和抚顺建立炼油厂,进行天然石油和人制石油的炼制,生产车用汽油、灯用煤油、柴油、润滑油和石蜡等油品可惜的是, 这些装置大多规模小,生产工业落后, 且在新中国成立前遭到日本人的严重破坏到 1949 年,我国炼油厂的原油加工能力只有17 万吨,原油加工量只有11.6 万吨;石油产品品种只有12 种,产量仅为8 万吨,其中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油品的产量3.5万吨,国内消费品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进口。
那时, “洋油”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的石油市场据资料记载,1867 年, “洋油”开始进入中国,随后进口量逐年增加,到1907 年,年进口量约合57.6 万吨,耗白银超过2500万两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只能在“洋油”的包围中忍受屈辱废墟上自力更生新中国成立后, 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构画发展蓝图时,把恢复和发展石油化工工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开始在旧中国留下的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自力更生1949 年 10 月 1 日,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 个月后,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制定出“大力勘探石油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新中国把第一个人造石油基地建在了抚顺1949 年至 1960 年,该基地共生产原油478万吨,加工各种油品300 万吨,为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天然原油炼制工业的恢复发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949 年 9 月新疆解放时,独山子炼油厂年加工能力只有几千吨,可到了1955 年元月,该厂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7 万吨,实际加工量达4.8 万吨据统计, 1949 年到 1959 年的 10 年间,我国先后改建和新建了8 个以天然原油为原料的炼油厂,全国原油加工总量提高了33 倍。
在恢复的同时, 中国石化工业开始踏上现代化的征途作为国家 156 项重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 年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和第一座大型化肥厂——兰州化肥厂相继建成,兰州成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摇篮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辉煌日子1959 年 9 月 26 日,大庆油田松基3 井喜喷工业油流当时正值苏联专家撤走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4 万石油大军通过三年的会战,使大庆油田建成了年产600 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时刻1963 年 12 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那一年, 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已达400 多种,自给率达 97.6%,中国人使用“洋油” “洋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克拉玛依、大庆、辽河、大港等油田的发现,兰炼、抚顺、大庆、胜利等一批炼油企业相继建成,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石油化工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石化工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以提高规模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石化工业建设的重要经验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的龙头,标志着一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
60 年代初,美国乙烯产量达247 万吨时,我国乙烯生产能力才5000 吨为了加快乙烯工业的发展,1973 年,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大型石油化工装置——30 万吨乙烯在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破土动工与乙烯工程同时动工的还有18 万吨高压聚乙烯、8万吨聚丙烯、 4.5 万吨丁二烯等4 套装置,统称“四烯工程” “四烯工程”的建成,初展了我国乙烯工业的风采1976 年 9 月,我国引进的首套以油田气为原料的30 万吨合成氨和48 万吨尿素落户大庆石化,掀开我国化肥生产史上的新篇章随后,12 套大化肥装置相继在辽河、齐鲁、巴陵、金陵等地破土兴建这13 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化肥装置投产后,我国的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近1/3,为我国化肥、棉花、粮食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布票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缓解“穿衣难”的问题,70 年代中期,我国引进了4 套大型合纤装置,并率先在上海石化建成投产,辽化、川维、天津化纤的合纤装置也相继建成这4 个合纤基地的建成,共增加合成纤维能力39 万吨,全国的合纤产量由原来的不足世界产量的万分之一提高到4%以上,为我国结束纺织品凭票供应的历史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也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化纤生产国。
70 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超过1 亿吨为了综合利用好宝贵的石油资源,国家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按照“大型、先进、系列、集约、深度”的发展战略,先后对抚顺、锦西、锦州、大连、兰化、兰炼等老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对燕山、镇海等七八十年代建成的一批炼油、化工、化纤、化肥装置也不断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进行了技术改造,特别是燕山乙烯从30 万吨到 45 万吨的改造工程,被誉为“工业技改的一面红旗”为了扩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又先后引进建设了大庆、齐鲁、扬子、上海、茂名等大型乙烯工程,扩建了上海辽化等大型化纤基地,建成了镇海、乌鲁木齐、宁夏、九江等大型化肥工程,扩建和改建一批炼油和深度加工装置改革中益壮益强循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脉搏,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改革这个主旋律的跃动,看到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在改革中益壮益强从石油化工管理体制来看,改革开放后, 我国先是撤销石油化学工业部,成立化学工业部;接着又将全国重要的炼油、化工、化纤、化肥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实体——中国石化总公司;后又将石油工业部撤消,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化学工业部撤消, 成立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局至此,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实现了由工业部管理体制向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也在发生:—— 1997 年 8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南京地区的金陵、扬子、仪征、南化等石化企业以及江苏石油公司联合起来,组建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益,防止了重复建设,为下一步改革作出有益的探索—— 1993 年 7 月,上海石化率先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境内外上市成功的企业随后,仪征、镇海、燕山、齐鲁、扬子等石化企业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上海、深圳、香港和纽约等股票市场上市,累计募集资金212 亿元,有效地改善了资本结构, 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镇海炼化发行2 亿美元可转换债券,首开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先河,茂名炼化紧随其后,15 亿元可转换债券也发行成功—— 1998 年,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厂和石化厂成为全国第一例最大的兼并案随后,广州石化兼并广州乙烯、九江炼油兼并九江化肥等在全国引起震动的兼并案也相继完成,加快了石油化工工业资产重组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1998 年 7 月, 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分司的基础上,按地域划分,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重组后两大集团实现了政企分开,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增强了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就在这一年,中国石化作为中国传统产业的代表,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列第 7 位——今年 2 月中国石化集团通过重组改制成立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并于今年10 月成功地在香港、伦敦、纽约三地上市——去年11 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通过重组改制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并于今年4 月成功地在香港、纽约上市——去年 8 月,中国海洋总公司通过重组改制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境外上市工作正在积极的准备之中如今, 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已经今非昔比: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 2.6 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50 万吨,居世界第六位从“洋油”“洋蜡”到世界500 强,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石化工业踏破荆棘,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身影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化工工业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改革为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每次改革都是对旧体制的扬弃,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发展步伐,每一次改革都将石油化工工业和企业朝着更优更强的方向推进了一步。
摘自:《经济日报》何振红 ) 二、蒸馏、分馏和干馏蒸馏、分馏和干馏(有人称之为化学实验的“三馏”)是用于不同目的的实验操作蒸馏是将液态物质加热到沸腾(汽化 ),并使其冷凝(液化 )的连续操作过程蒸馏的目的是从溶液中分离出某种(或几种 )纯液态物质它要求溶液中的其他成分是难于挥发的或沸点与馏出物相差很大的物质如用天然水制取蒸馏水,从烧酒中提取酒清等分离沸点比较接近的液态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则难以达到分离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另一种操作——分馏分馏的原理跟蒸馏基本相同,也是加热使混合液体汽化冷凝的连续操作过程,只在实验装置中添加一个分馏柱(工业上称为分馏塔盘),被加热的混合蒸气进入分馏柱,与内壁上已冷凝(空气冷却 )回流液体发生对流而交换热量,使其中沸点较高的成分放热被液化, 回流液体中沸点较低的成分吸热又汽化在这种反复液化与汽化过程,沸点较低的蒸气成分上升进入冷凝器(水冷却 )液化而分离出来干馏是将有机物(如煤、木柴等)在密闭装置内(隔绝空气 )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其装置和原理都与蒸馏及分馏有很大区别干馏属化学变化,蒸馏和分馏属物理变化三、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出炉煤气、炼厂气、裂解气、发生炉煤气的区别名称来历主要成分主要用途天然气蕴藏在地层内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为 CH4作燃料、制碳黑、合成石油水煤气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炭层CO: 40% H2: 50%CO2、N2、CH4共 5% 作燃料,合成NH3C+H2O(g)高温CO+H2发生炉煤气将限量的空气通过灼热的炭层体积比 N2∶CO=2∶1 作燃料焦炉气煤干馏H2、 CH4、C2H4、CO 化工原料、燃料出炉煤气煤干馏焦炉气、粗氨水、粗苯、煤焦油作化工原料、农药、医药、炸药、染料等高炉煤气炼铁的余气CO、CO2、N2、O2还 有矿尘可作燃料炼厂气石油炼制的副产气气态烃混合, 主要为丁烯、丙烯、乙烯等化工原料、燃料裂解气裂解石油得到气态烃乙烯、丙烯、丁烯、少量 CH4、C2H2、H2等石油化工原料石油气又叫液化气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的总称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及少量戊烷化工原料、工业及民用燃料四、煤与煤的综合利用煤是蕴藏在地下的可燃固体矿物,是地球上能得到的最丰富的化石燃料,它是由古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及其残体,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生成的。
在地球的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迭纪、侏罗纪和第三纪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1)煤的形成煤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植物残体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下转变成泥炭,这一阶段是在地面上的泥炭沼泽中进行第二阶段是煤化作用阶段,生成的泥炭由于地壳的运动下沉被粘土、泥沙埋藏,在温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作用下转化为褐煤、烟煤、无烟煤根据成煤植物和生成条件的不同,可将煤分为腐植煤、残植煤和腐泥煤三大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