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济安早期的译述活动.docx
6页夏济安早期的译述活动孙连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由于资料的匮乏,学界关于夏济安青年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甚少据研究发现, 1937年至1943年,夏济安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从教吋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 文,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夏济安早期创作活动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 是夏济安参与编辑《西洋文学》月刊为他以后创办《文学杂志》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二是夏济安早期的译作虽然大部分与文学无关,但却体现了他在翻译上的起 步,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为他后来跻身翻译界、成为箸名翻译家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夏济安;译述活动;佚文;作者简介:孙连五(1988-),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收稿日期:2017-03-05Received: 2017-03-05目前,学界关于夏济安青年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还很少,夏济安虽有志于文学 创作,但他的目标却是“成为全国英文写作的第一人” Ill理,他极少以中文写 作,因此资料的匮乏造成了夏济安早期研究的空口据笔者研究发现,1937年 -1943年,夏济安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从教时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文、评 论,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夏济安早期的创作活动很有价值在此之前,关于夏济安早期的译述活动仅有几位学者简略提及。
夏志清在冋忆文 章中说,“在未办《西洋文学》前,济安即以夏楚’的笔名在《西风》杂志上 发表过不少译述的文章《西风》是模仿美国《读者文摘》较俗气的刊物,济安 为它撰稿完全是因为可以领到些稿费,否则要看电影,买旧书,身边都没有零 钱⑵115至于夏济安开始发表译作的具体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陈子 善教授认为,1940年夏济安从光华大学毕业后在该校英文系任教期间,“先后 向《西风》、《西洋文学》投稿,并主编过光华大学《文哲》半月刊 [3]200 台湾学者许俊雅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她认为,“济安就读光华大学时,开始 走入文坛,以笔名夏楚在黄嘉德、嘉音两兄弟创办的《西风月刊》、《西风 精华》(季刊)上译述些介绍欧美人牛社会的短篇文章 [4] 15夏济安投 稿的杂志有很多,但只有《西洋文学》月刊引起了较多的关注陈子善最早从《西洋文学》中发掘了夏济安的佚文,“从创刊号起,儿乎每期都有夏济安的翻译或 书评刊出,他和同学宋悌芬(宋淇)、吴兴华成为《西洋文学》的年青中坚夏 济安在《西洋文学》上翻译了《罗素自述》、《我的父亲 汤马士 •曼》和《谈写信》(Alpha of the Plough作)等文,评介过《法文研究》、《爱人归 来》等书。
[5]201许俊雅也对夏济安在《四洋文学》月刊的译述进行了详细 的考辨,“在该刊创刊号译有《谈写信》(Alpha of the Plough) 一文,署名 夏楚;在三期上写有评介《法文研究》月刊之书评一篇(目录上署名济安,内文 上署名尉迟速);在六期上写有评介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的《书与足下》书评一篇,署名夏楚;在八期上写有评介托玛斯•曼 (Tuomasi Man)的《爱人归来》(一名:《绿蒂在威玛》)书评一篇,署名夏 楚⑹15但是,上述学者的研究介绍中都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陈子善教授认为,夏济 安1940年毕业留学任教后向《西风》、《西洋文学》投稿,这并不准确据笔 者考证,夏济安早在1938年5月就以“夏楚”为笔名在《西风》发表了一篇译 文《美国电彫明星克拉克盖博的理想妻子》,这可能是夏济安发表的第一篇译作, 这一年,他才读大学二年级另外,陈子善还谈到了夏济安译的《我的父亲 汤马士 •曼》,此文在《西洋文学》第1期、第2期连载,正确的篇名应 是《我们的父亲 汤马士曼》,署名“马津”,原文系托马斯•曼的子女所作夏济安在“译者识”引林语堂在“国际笔会”中说过的话,“世上有汤马士 曼其人,暴君不得安枕”,并评论此文“描写真切,自与一般传记不同”。
许俊 雅的介绍也存在几处问题:(1)她提到夏济安在《西风月刊》、《西风精华》(季 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这两个刊物的名字都错了《西风月刊》应是《西风》 月刊该杂志1936年9月创刊于上海,1941年12月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曾停 刊1944年7月在重庆复刊,1945年12月起迁至上海出版,1949年5月停刊, 共出118期黄嘉德、黄嘉音曾任主编和发行人,1一107期由林语堂任顾问编 辑《西风》以“译述西洋朵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主要介绍欧 美文学作品、家庭、社会风俗、科技等,尽力将欧美社会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栏目有“冷眼旁观”“科学自然”“心理教育”“长篇连载”“妇女家 庭”“传记人物”“国际政治”“游记冒险”“军备战争”“艺术戏剧”“社 会暴露” “小品幽默” “书评”等《西风精华》(季刊)应是《西书精华》季 刊该杂志创办于1940年3月一1941年9月,林语堂任顾问编辑,黄嘉音、黄 嘉徳任编辑以“译述西书精华,介绍欧美读物”为宗旨,主要选择一些有价 值、有意义的西书,去芜存精,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主要栏目有:“西 书精华” “读书随笔” “西书通讯” “西书介绍” “西书译记” “西书摘译” 等。
2)对于夏济安在《西洋文学》所发译述文章的具体篇目,许俊雅的考辨 也存在缺漏,她没有将夏济安以“马津”为笔名翻译的《罗素自述》、《我们的 父亲 汤马士曼》囊括其中3)许俊雅还把托马斯•曼的英译名“Mann,Thomas”搞错这些问题说明对夏济安早期译述活动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陈子善、许俊雅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对夏济安早期的笔名及佚文进行了 再考证,并有了新的发现对于夏济安早年使用的笔名,除了上述学者所提的“夏楚”、“马津”、“尉迟速”之外,他还以“温和”为笔名发表了数量颇多 的译述笔者还发现夏济安早期发表译文达近百篇,遍及《宇宙风》《西风》《西 风副刊》《西书精华》《新东方杂志》《沙漠画报》《新亚》《光》等杂志经 考辨梳理,笔者认为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值得探讨第一,《宇宙风》(1936年第12期)刊发了一篇《肉感电影与儿童》的文章,讽 刺了电检会为顾全所谓儿童身心健康,限定某些“肉感电影”禁止16岁以下儿 童观看的虚伪心理此文署名“夏楚”,是夏济安常用的笔名从文章所谈的主 题来看,很符合夏济安的审美趣味他年少时就喜欢听戏曲、看电影,FI记、通 信里记载观看美国电影的次数颇多由此推断,这篇文章的作者应是夏济安。
虽 然该文略显稚嫩,却也不乏幽默,比如,“至于成人之所以看得,因为成人和 电检会诸公大家都已在十六岁以上,身心发展均以臻健全,略看些准予放 映’的肉,就是感,总会感到金华火腿上去的,绝不会有伤风化此 后,夏济安又常以“夏楚”为笔名在《西风》、《西风副刊》上发表译作,这些 刊物都与林语堂有很大关系夏济安从《宇宙风》“崭露头角”到《西风》“得 心应手”,再到翻译林语堂的《辜鸿铭 最后的儒家》(1941年《西风副刊》第32期),可以看出,夏济安在上海时期的译述活动基本倾向于林语堂的 文化理念第二,夏济安在光华大学时期的阅读趣味对其文化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潜在的 影响这一时期夏济安所发表译述文章大部分译自美国杂志,主要对欧美社会文 化、教育、心理学、战争形势等进行介绍,这些译述内容各异,篇幅有长有短,从 中可以看岀夏济安的阅读范围之广泛他先进金陵人学、中央人学哲学系,因病 休学一年后,转入光华大学英文系,苦学英语,用心颇多,大量浏览西洋杂志、 书报这时期的经历不仅提高了青年夏济安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还极大 地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更加深了他对西洋文明的深度理解后来,他在谈美国 散文名家时强调,“美国民族文学的产牛不是一蹴即得的;美国经过一大段学习 吋期,苦心研究别人的长处和自己可能的长处,然后自信心渐渐建立,利用本 国特有的材料,发挥本国特有的天才,最后才有纯粹的受人尊敬的美国文学产 生。
[7] 1夏济安认为,美国人的学习和创作经验是值得中国新文学参考的而夏济安对美国文学的初步理解也始于这一时期对夏济安的日记、书信进行考 察不难发现,他的阅读视域基木以英文书籍为主,西方文化体验加深了夏济安 对人文主义传统的认同感,这种文化心理或许也可以诠释他在1949年所做岀的 人生选择第三,在夏志清看来,夏济安发表于上海光华大学时期的大部分译述,目的是 为了换取稿费,并无多少价值但笔者以为,其中有一些文章对于夏济安研究很 有意义例如,夏济安在《西书精华》发表的书评《摘果记》(署名“温和”), 对美国左翼作家斯坦贝克(夏译约翰•史坦培克)的《愤怒的葡萄》(Gmpesof Wrath)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摘果记》“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上的严重的问 题,可是文笔又是这样的优美和矜持,绝没有一般自命普罗作家的扭捏之态” 从这篇介绍就可看岀夏济安的评论已经显现岀“同情的批评”,这种批评观对 他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牛了深远影响,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左翼文学研究、鲁迅研究 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与这种批评观念密不可分夏济安在《西书精华》第3期发 表书评《乔哀思的梦境小说》(署名“温和”)也不容忽视,此文对乔伊斯的小 说《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进行了详细介绍。
同年,《西洋文学》 (1940年10月,第2期)刊发了吴兴华的两篇文章《菲尼根的醒来》、《乔易 士研究》(署名“兴华”),也对乔伊斯的小说进行了评点夏济安和吴兴华都 是《西洋文学》的重要组稿、撰稿人,他们对乔伊斯小说的看法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乔伊斯的小说语言怪,大量运用俚语;小说语言意义的双重性等值得关注 的是,夏济安对乔伊斯小说中的梦境语言(也即“意识流”)尤为重视他说,“这在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作”后来,乔伊斯亦成了夏济安进行文学评判的 一个重要标杆他在谈到中国文坛之所以缺乏伟大作品原因时说,“现代文学为 内向与外向之各自发展,向内者尽向内心发掘,成了 James Joyce (乔伊斯), 向外者拼命喊口号闹革命,成了左派作家,两种倾向不得平衡,各趋极 端 [8]28在与夏志清的通信里,他也提到,“有一个写小说的叫废名,据说 有Joyce作风,周作人很捧他,很多人说看不懂,凭你现在的学养,来评这一 个中国近代号称艰深的小说家,应该顶合适的了⑼163钩沉夏济安早期的译述活动,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意义不容忽视第一,夏济安参与编辑《西洋文学》月刊为他以后创办《文学杂志》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
在台湾学者许俊雅看來,夏济安所创办的《文学杂志》与抗战前朱孟实 (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1937. 5-1948.11)名字相同,她据此认为两份 杂志之间存在某些关联朱氏此刊登载创作与评论为主,兼及对中外古代文学 的研究其编辑方针主张维护艺术良心,提倡自由主义文艺认为中国 新文艺应该有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从而提岀自由生发,自由讨 论的发展新文艺的原则夏济安沿用此名,从其致读者编后记,大致可以 肯定他企望能提供非战斗文艺的文学园地 [10] 18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笔者以为,“夏济安到台湾后主编《文学杂志》,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当年《四 洋文学》的复活 [11]73关于夏济安与《西洋文学》刀刊的研究资料并不多, 夏志清谈到,“宋奇和张芝联毕业后主编了一种杂志叫《西洋文学》,济安也是 编辑委员之一,常常撰稿 [12] 115张芝联冋忆创办《西洋文学》那段经历吋 谈到,“编辑同人六人,除我之外有夏济安、柳存仁、徐诚斌、林葆园、林憾庐; 后二者是挂名的 [13] 126据笔者查证,两人的记忆都有误《西洋文学》月 刊挂名编辑有很多,其中林语堂任顾问编辑,叶公超、郭源新(郑振铎)、李健 吾、巴金、赵家璧几人任名誉编辑,月刊主要编撰有六人,其中并无张芝联所谈 到的夏济安,张芝联所记错的是周黎庵,周黎庵后成为汪伪政权刊物《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