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b版,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专题23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试题.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6760229
  • 上传时间:2019-08-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23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12.(2012浙江会考,4,2分)下列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黑藻 B.金鱼 C.酵母菌 D.蜗牛12.答案 A 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选A13.(2011浙江会考,38,2分)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鱼、虾、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鱼 B.虾 C.浮游动物 D.藻类答案 D 鱼、虾、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藻类属于生产者,故选D考点2 生态系统的功能7.(2013浙江会考,35,2分)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⑤、⑥表示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7.答案 D 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⑤、⑥表示呼吸作用 ,A错误;一般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B错误;甲→丙构成捕食食物链,丁是分解者,C错误;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8.(2011浙江会考,4,1分)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之间的流动形式是(  )A.碳酸盐B.单质碳C.CO2D.含碳有机物8.答案 C 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故选C。

      4.(2016四川理综,9,11分)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4.答案 (11分)(1)样方 S(2)二、三 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解析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实验数据可知,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但由于利马豆的数量有限,且存在天敌蝉大眼蝽的制约作用,所以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应呈现S型增长。

      2)因为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蝉大眼蝽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动物摄入的有机物所含能量=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流向分解者)+消化吸收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同化量)3)根瘤菌与利马豆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应为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由此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2012浙江理综,5,6分)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3.答案 D 此题考查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由植物、旅鼠及其天敌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此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三种生物都生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都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并且种群数量都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食物和天敌的变化引起的,C正确;在这三种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4.(2014浙江6月学考,36,6分)一片水稻田可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斑蛙可取食稻飞虱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3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     ,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     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这种演替称为     演替 (3)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可构成的食物链是            ,在此食物链中,稻飞虱处于第   营养级 (4)若在稻田中放养浮萍等浮游植物,养殖河蟹、鱼类等动物,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      答案 (1)种群密度 (2)群落  次生 (3)水稻→稻飞虱→黑斑蛙 二 (4)稳态解析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30株左右,这是为了控制水稻的种群密度,以提高水稻产量2)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群落;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水稻田中水稻是生产者;稻飞虱取食水稻,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黑斑蛙取食稻飞虱,属于次级消费者。

      4)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该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稳态5.(2013浙江会考,38,6分)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1)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位于       营养级 (2)在食物链“草→鼠→狐狸”中,草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鼠流入狐狸体内,不可逆转,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若人类大量捕杀狐狸,猫头鹰的数量将     停止捕杀后,狐狸的数量将遵循      增长方式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即在     上下波动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5.答案 (1)第三、第四 (2)单方向流动 (3)增加 逻辑斯谛 环境容纳量(或K值) 自我调节解析 (1)食物链草→鼠→猫头鹰或者草→兔→猫头鹰中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中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2)草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鼠流入狐狸体内,不可逆转,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3)若人类大量捕杀狐狸,由于缺少竞争者,猫头鹰的数量将增加;停止捕杀后,狐狸的数量将遵循逻辑斯谛(“S”形)增长,最终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即在K值上下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2014山东理综,27,12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率降低,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从最初没有生物到被多种生物附着,这个过程为群落演替3)分析图乙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4)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很难恢复考点4 人类与生物圈12.(2013浙江会考,1,2分)引起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A.SO2 B.O2 C.N2 D.CO212.答案 D 引起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CO2,故选D13.(2011浙江会考,18,1分)大气中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下列关于地球温度升高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永冻土将融化B.海平面将下降C.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D.北方干燥地区将更干燥答案 B 地球温度升高将导致永冻土融化,海平面将上升,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北方干燥地区将更干燥,故选B4.(2017北京理综,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分析能力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樟树和楝树树苗株高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雨对楝树株高影响(抑制生长)明显,对樟树影响不大,A正确;从该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酸雨对樟树及楝树种群密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B、C、D错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