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doc
10页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标题注释】作者对徐枢、李临定在课题研究中所给予的热情指教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当代语言学》匿名审稿人的艰辛劳动和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 者】杨国文 【作者简介】杨国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者通讯地址:100732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内容提要】汉语的“被”字式有其特殊的语义功能本文基于150万字的语料,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过程分类,对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作一全面的考察分析,给出“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语法特点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动词及其连带成分进入“被”字式的潜势和条件,为汉语计算机处理提供规则依据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被字式/系统功能语法/过程分类本文基于150 万字的语料(注:本课题研究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源于小说、报告文学、及翻译作品,包括:《金光大道》(浩然著,45.5万字),《晋阳秋》(慕湘著,41.5万字),《红镜头》(顾保孜撰文,31万字),《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著,辜正坤等译,25万字),《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著,10.3万字)。
统计分析过程为完全手工操作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过程分类,对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作一考察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类动词及其连带成分进入“被”字式的潜势和条件,使计算机汉语生成系统在生成“被”字式时有据可依文章分为三部分:“被”字式的语义功能;“被”字式过程分布的数据考察;“被”字式在不同种类过程中的语法特点 1. “被”字式的语义功能汉语的“被”(口语中常用“让、叫”)字式有其独特性被”字式中的“被”字虽然看起来好象是个“被动”标记,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形态标记意义在汉语中,“被”字式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与“把”字式相比,“把”字式的使用频率约是“被”字式的4倍在150万字的语料中,“被”字式句例仅为479个尽管汉语的“被”字式与英语的“被动”式有相同之处,一般情况下可以互译,但二者并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许多“被动”句不能用汉语的“被”字式来表达例如,在英语中可以说The wrong characters should be corrected first,但在汉语中我们不说“错别字得先被改了”,只说“错别字得先改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过程具有某种“计划性”意义或表示祈求、命令(肯定句)时,汉语不用“被”字式表示;同时还因为在汉语中像“错别字得先改了”这类以“宾语”为主位的过程说明句式(注:这类句式通常被称为“无标志被动句”(王还1983,吕文华1987,杜荣1993),也被称为受事主语句(龚千炎1980)。
本文将其称为过程说明句过程说明句的语义功能是,说明针对主位成分所展开的过程的进行方式、程度、可能性、或结果杨国文2001))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所谓“被动”意义本文所说的“主位”以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为依据按照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言谈围绕信息起始点展开汉语与英语相同,主位通常在句首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句式也可能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如:无主语句,“受、挨、遭”等动词构成的句子,主要动词为“加以、得到”的句子,“由”字句,“是……的”句(王还1983)汉语“被”字式与英语被动句不对应的主要原因是,汉语的“被”字式有其独特的语义功能汉语语法学界对“被”字结构一般作如下解释被动式所叙述,若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引起不利的结果等等王力1985)“在现代汉语里,被字句表示中性以至褒义,有扩大之势,但总的情况还是以贬义为主李临定1980)薛凤生对“被”字式和“把”字式作了描述性语义解释,将“被”字式定义为“句法结构:A被B+C;语义诠释:由于B的关系,A变成C所描述的状态薛凤生1994)根据语料分析,笔者认为,对“被”字式的贬义性解释与对“把”字式的处置性解释一样不能全部否定。
本文将“被”字式分为三种类型:“A被B V+(Asp)”(Asp为表“态”助词,括号表示该成分可以不出现),“A被B V+C+(Asp)”(C为补语成分),和“A被B V+(C)+(Asp)+D/E+(Pat)”(Pat为句尾助词,“/”表示“或”关系)第一种类型称为过程-非预期性“被”字式(“过程”泛指动作、行为、关系,见下节);第二种类型称为结果-描述性“被”字式第三种“被”字式称为事物-得失性“被”字式过程-非预期性“被”字式的语义解释是:在B的作用下, 展开某种过程,该过程对于特定事物A或与A直接相关的某事物具有非预期和不可自主的性质非预期”在此主要还是指“不如意或不企望”,并非指“不可预见”如:“他被保安部门扣押了”、“他被疾病折磨着”、“我的数学书被他卖了”在过程-非预期性“被”字式中,动词本身处于句尾,即无标记信息焦点的位置,是给予强调的成分结果-描述性“被”字式的语义解释是:受B的影响,展开与特定事物A相关的某种过程,该过程带来C所描述的结果 结果-描述性“被”字式所强调的不是过程本身,而是过程的结果C如:“他被雨淋病了”, “大家都被他搞懵了”事物-得失性“被”字式的语义解释是:在B的作用下, 展开某种过程。
该过程或使某特定事物A转移至D,或使与A相关的某事物E产生、消失或受益、受损事物-得失性“被”字式可以由“双宾语”结构转换而来如:“那些东西被我送人了”、“咱们的事被他告诉了村长”、“他被人偷了两万块钱”事物得失性“被”字式中动词的后续名词成分还可以与主位成分之间保持领属关系(包括整体部分关系和数量修饰关系)、使成关系、工具关系或定义关系如:“他被石头砸伤了一条腿”、“我被说动了心”、“书被他撕了两页”、“他们被编成小组”、“乳胶漆被他涂了墙”、“他被人当成疯子”和“它被命名为蠕虫” “被”字式中的成分B经常不出现, 因为该成分或是从上下文中可以找到,或是不说自明,或是对“受话者”来说无关紧要三种“被”字式的语义解释不同,其使用情况也不同,这将在本文第3 节作详细说明 2. “被”字式过程分布的数据考察首先,我们简单说明系统功能语法对“过程”(process)的定义和分类根据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小句(clause)是最具意义的语法单位,有表达过程的功能从语义范畴分析,一个过程通常由过程本身(动作、行为、关系等),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构成基于不同的功能,过程可以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现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Halliday 1985;胡壮麟等 1989)。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构成物质过程的动词通常是动作动词,包括较抽象的“解散、取消”等因此我们也不妨把物质过程称为动作过程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主要由“是、在、有”等关系动词构成心理过程是表示“感知”(看见、听见)、“反应”(喜欢、害怕)、“认知”(知道、相信、以为)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存现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或出现的过程,通常以存现句式表示,如“河边有棵柳树”、“门口坐着个小孩儿”、“远处飘来一朵云彩”行为过程是兼表生理活动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构成行为过程的动词包括“呼吸、咳嗽、哭、笑、听、看、思考”等言语过程是通过言谈或书面形式交流信息的过程构成言语过程的动词有“说、问、告诉、赞扬、诽谤、建议”等根据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小句可以表现三种不同的功能,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这三种功能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构成语义层的三个部分(Halliday 1985;胡壮麟等1989)区分不同的过程, 明确其参与者及环境成分,与表达概念功能相关;选择不同的语气,实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与表达人际功能相关;而确定主位成分和焦点成分,则与表达语篇功能相关。
由于在过程-非预期性“被”字式、结果-描述性“被”字式、以及事物-得失性“被”字式中,主位成分和焦点成分不同,反映出它们在表达语篇功能上的区别譬如,结果-描述性“被”字式所强调的是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这与小句表达概念功能并不直接相关,过程的性质及其参与成分都不因信息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根据对语料数据的分析统计,我们得到如下结果在479个“被”字式实例中,属于物质过程的是343个,为71.6%;言语过程52个,为10.9%; 心理过程51个,为10.6%;关系过程25个,为5.2%;行为过程8个,为1.7%;存现过程没有这一结果可用图1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 物质过程在“被”字式过程分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远远高出其它类型的过程所占的比例那么,“被”字式在不同类型过程中的语法特点如何呢?在下一节我们对此作一考察 3. “被”字式在不同种类过程中的语法特点 3.1 “被”字式在物质过程中的语法特点“被”字式在物质过程中的特点主要和过程的“目标”成分和“范围”成分有关(注:参见杨国文(2001)Halliday对“范围”和“目标”作了如下定义:按照西方传统的及物性理论,(1 )每一个过程都有动作者。
2)有些过程还有另外一个参与者,我们将其称为“目标”范围”成分的主要功能是说明某一过程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Halliday 1985)如Mary sailed the boat(玛丽驾船)中的the boat(船)是“目标”成分;Mary climbed the mountain(玛丽爬山)中的the mountain(山)是“范围”成分范围”成分可以是独立于过程的实体;也可以根本不是什么实体而是过程的同义语,如have a bath(洗个澡)中的bath(澡)和do a dance(跳个舞)中的dance(舞)目标”成分是物质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它依赖于过程而存在‘范围“成分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过程的参与者关于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英语和汉语有所不同第一,在类似上面的have a bath(洗个澡)和do a dance(跳个舞)结构中,汉语和英语不同英语中的bath和dance 是由没有实质性词汇意义的have和do引出,而在汉语中不是用其它没有词汇意义的动词引出过程,而是将动词与“范围”作为一个分离受限制的整体动词与“范围”之间可以插入表“态”助词、数量短语,或用以修饰“范围”成分的修饰语。
如:“洗了一个澡”、“睡了两天觉”、“打了个漂亮仗”第二,英语的动词与“范围”成分之间经常有一个介词,而相应的汉语结构中却可以没有介词,动词和“范围”成分直接组合在一起如climb aboard a car(上车),go to school(去学校),play on the piano(弹钢琴)第三,英语中一些用副词或介词短语实现的环境成分(方式、工具、目的、原因等)在汉语中不仅同样可以表示为环境成分,而且它们还可以直接跟在动词后面表示为“范围”成分如wrap it with a piece of paper(用纸包上/包上纸)、have a fixed deposit(按定期存/存定期)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和“目标”成分更加难以区分为了明确区分汉语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和“目标”成分,我们不得不对Halliday对“范围”的定义进行引申而将其表述为:汉语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是对动作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目的、原因、角色、工具、方式等作解释性说明的成分我们根据徐枢(1985)、李临定(1990)和孟琮等(1987)对动词宾语的分类,考察了物质过程中宾语的“范围”属性和“目标”属性,确定了10种“范围”成分,两种“目标”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