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docx
5页一代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作为著名的分析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在测定原子量的同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新方法、新试剂以及新仪器应用到矿物分析中,使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和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获得空前提高他对各种分析操作有过细致的研究和改进他曾指出,漏斗的锥角60度时过滤速度最快,而且滤纸不能高出漏斗,否则溶剂在滤纸边缘会很快蒸发,使沉淀难以洗净他又认为,物质分析中样品用量应尽可能少,靠少量的物质可达到较高的精确度,而被分析的物质用量越大,则所用样品的体积就越大,过滤、蒸发、洗涤所需时间将随之增加,这样往往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精确度贝采里乌斯在其名著《化学教科书》的附录中,对当时所使用的主要化学仪器,如烧杯、各种漏斗、水浴皿、蒸发皿、灼烧炉、连接玻璃仪器的橡皮管等的使用方法作了作了详细的说明下图是他使用的分析天平和一些化学仪器:1827年,贝采里乌斯出版了《无机物分解教程》一书,详细论述了固体、气体物质的分析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初期的分析化学的成就这里举一个例子来窥见贝采里乌斯的分析才能,铂系元素有6种,总是以共生态存在,由于它们彼此性质相似,因此铂系元素的分离是技术上的一大难题1827年,贝采里乌斯收到俄国乌拉尔山区的铂系矿石后,以极其巧妙地方法将其伴生物铑、鈀、锇、铱(当时钌尚未发现)彼此分离出来,并测定了它们的原子量,且数值与现代值相差不大。
在分析各国的矿物中(当时欧洲的化学家都有互相赠送矿物的交流习惯),贝采里乌斯相继发现了铈、硒、钍三种元素1823年,他用硅氟酸钾与过量的单质钾共热,首先制取了单质硅(无定型硅),确认了硅元素的存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K2SiF6 + 4K 6KF + Si贝采里乌斯是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1806年,他首先提出了“作为植物和动物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这一概念1814年,他证明了有机物同样遵守定组成定律、倍比定律等化学计量定律然后,他把在无机化学领域中所向披靡的电化学二元论推广到有机物中,提出了复合基学说:有机化学物是复合基的氧化物,复合基是这样的一些原子团,它们不含氧,能够不变地从一个化合物转移到另一个化合物中,并能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元素化合贝采里乌斯给许多有机化合物提出的化学式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以复合拉瓦锡的以氧为中心的二元论物质体系在他看来,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包含的是简单的基,后者包含的是复杂的基他还设想可以将有机物的复合基游离出来,只是目前的实验条件尚未能办到而已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贝采里乌斯用无机化学的分析方法去开拓有机化学领域,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植物和动物作为有机物质,最重要的特点是不能用无机元素在实验室合成它们。
1828年,他的高足、德国化学家维勒人工合成了尿素,他虽然逐渐摆脱了“无机元素不能合成有机物”的观点,却始终挥不尽这种阴影,对“生命力论”(在有机化学篇再详述)仍平抱有希望但是,尿素与氰酸铵这两种化学组成一样而性质迥异的物质启发了他,他想到自己曾发现过的雷酸银和氰酸银,加上后来发现的酒石酸和葡萄酸也有类似的情况,于是他提出了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同分异构”的概念,表示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物质同分异构现象的发现,是物质组成与物质结构理论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前奏 贝采里乌斯还是研究“催化理论”的先驱19世纪初期,已积累了一些关于催化现象的实验资料例如,在1811 年,基尔霍夫发现了淀粉在稀酸中变成葡萄糖的反应;1814年,他又研究了在麦芽的影响下,淀粉变成葡萄糖的反应戴维在1820 年发现了铂黑能使酒精在冷却中酸化成醋酸,但它自身不起任何变化后来又有在硫酸参加下酒精变成醚的反应的研究报告他提出了对催化作用的看法:它们能引起这个反应物质的组分变成其他组分,同时它们自身根本不需要参加这个过程,尽管有时候它们也参加了令人赞叹的是,他认为催化作用在有机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在预感催化作用对生物化学的巨大意义时写道:“在活的植物与动物的躯干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组织与体液之间的催化过程这种远见卓识在现代生物化学中获得完全证实,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在酶的催化下,机体的新陈代谢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临近结束本节之际,要谈谈作为化学教育家的贝采里乌斯了,这是他超越了前辈化学家的重要原—培养了一批极有作为的化学家他曾编著了三卷《化学教科书》,这是当时最全面、最系统和最通俗的化学教科书,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多所大学的标准教科书在该书的第三卷中,贝采里乌斯因发表了精确地原子量表和阐述电化学二元理论而名闻遐迩他被瑞典国王提升为贵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贝采里乌斯的弟子众多,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比较著名的有:发现同晶型定律的德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人工合成尿素的德国化学家维勒,发现锂元素的瑞典化学家阿尔费德森,发现钒元素的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唐姆(又译为:塞夫斯唐木、塞夫斯脱隆、塞夫斯德郎等,马甲真多),发现镧、铒、铽三种稀土元素的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提出热化学中的盖斯定律的俄国化学家盖斯……或许是贝采里乌斯擅长化学分析,其弟子逾半数是分析化学家贝采里乌斯不仅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决不掠人之美,表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宽广胸怀。
阿尔费德森发现锂元素就是在贝采里乌斯的指导下完成的,当时他才25岁,“锂”的名字也是贝采里乌斯帮他取的,锂的原子量也是贝同学测定的而阿尔费德森成了锂的发现者,贝采里乌斯却不将自己的名字加进去塞夫斯唐姆在分析瑞典某地的铁矿时发现一种黑色颗粒,他认为是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并将新元素命名为“钒”他将这种黑色颗粒带到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研究,却中途因故离去,贝采里乌斯则独自继续分离钒的氧化物后来,他要“塞夫斯唐姆将其提交到瑞典科学院,使他独享发现钒的荣誉这两件事情在化学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1822年,贝采里乌斯为了繁荣学术,促进交流,及时反映欧洲各国最新学术进展,创办了《物理和化学进展年报》这一国际文集刊物,前后共出版了27卷,合计12000多页,最厚的一卷达800余页《年报》不是简单的文摘,贝采里乌斯几乎对每篇文章都加以分析和评论,指出正确的研究方向,鼓励有才干的青年化学家,批评错误倾向,很长时间各国化学家都认为他的评论是公正无私的,具有极大地权威性,被誉为“化学共和国的最高法官”化学研究一旦遇到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大家不约而同都送到这位最高法官的手中裁决,或者看看他持何种态度 贝采里乌斯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总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智慧,抓住关键给予公正不阿的分析评论。
他在给李比希的信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讨论科学问题时候既不应该是敌人,也不应该是朋友如果你起来反对你认为错误的东西,那你就不要考虑持这种错误观点的人是谁.人们的意见并不是这些人本身只有当明显的剽窃抄袭现象时,才可以使用尖锐的措辞;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礼貌,要使得这种责备尽量少带个人感情用事的成分,因为聪明的读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让人们听一听另一方面的意见偏袒和不公正只能引起人们对偏袒者得怀疑作为化学法庭的“铁面包公”,自不免会得罪人,曾尖锐地批评了当时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戴维,指出他常常使用“about”(大约)一词正是这个词,使得这位颇负盛名的科学家测定的数据不准确!”贝采里乌斯一生孜孜不倦地专注于化学事业,除了生病外,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一边做实验,一边写作化学文献,他的一生充满了创造性的劳动长期的紧张工作以及接触化学有素药品,早年患上的偏头痛越来越厉害,身体每况愈下1821年,他到波希米亚的卡儿斯巴德去疗养,结识了大文豪歌德当时歌德已经72岁,却对矿物分析颇感兴趣,而这正是贝采里乌斯的拿手好戏,两人相处得很愉快在这次旅行的归途,他还去探望了早已回到德国安居的继父艾克马克,即那位曾经像亲生父亲般疼爱过他的人。
父子团聚,相拥而泣,互诉离别之情当贝采里乌斯刚踏上北国之途的第二天,艾克马克就离开了人间没想到这一次见面时临终一别,永无再见之日!1834年的盛夏,斯德哥尔摩流行了霍乱当时贝采里乌斯被推选为防疫委员会的会长,工作很劳累,老毛病发作更厉害,加上经常见到人生悲剧(每一次疫情不少人都染疫而亡),他似乎感到需要家庭了,好友也一直善意地力劝他结婚1835年,56岁那年,贝采里乌斯与时任瑞典国务大臣的波皮乌斯的一位年仅24岁的女儿喜结连理举行婚礼那天,瑞典各界名流云集贝采里乌斯家中,瑞典国王也发来贺信,并授予他男爵爵位昔日的疲困孤儿,成了瑞典王国的骄子晚年的贝采里乌斯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但他在化学界伟岸的身影却渐渐消失他曾试图用电化学二元论把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统一成为和谐的整体,有机化学的突飞猛进却无情地打击了电化学二元论昔日为他带来无限荣誉的理论却引来了晚年无尽的悲哀,眼看着花费了毕生精力建立的化学理论大厦即将轰然倒塌,贝采里乌斯内心的痛苦是不可名状的他甚至以权威的身份撰文指责新一代的化学家,如杜马、罗朗、李比希等,他无法重拾以往的睿智去看待有机化学的新事物了,每一次争论都变成了互相攻击,徒增烦恼。
也许贝采里乌斯在晚年不再涉足学术领域反而对其身心健康有所裨益,但他对化学的那份专注却使他不愿离开这片耕耘了一生的领地话又说回来,贝采里乌斯是幸运的他是集19世纪上半叶所有化学知识大成以及与化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独一无二的化学全才1836 年,就这一点贝采里乌斯写道:“我活过的那时代特别有利于我所献身的科学研究,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我开始自己的事业时,化学差不多是在摇篮中;人们有能力掌握它的范围,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在全部范围内研究它然而现在,经过40 年的进步以后,它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项如此浩瀚的海洋,以致于用尽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也只能掌握它的一部分,而它的全部也许是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的68岁那年,贝采里乌斯双腿瘫痪了,无法继续进行化学实验,甚至连提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未能亲自完成《化学教科书》最后一卷的修订工作,于是请他的学生维勒帮助完成这一巨著那时候,只有莫桑德尔仍然留在贝采里乌斯身边,在他看来,贝采里乌斯永远是最敬仰的老师1848年4月18日,莫桑德尔写信给维勒,信中表明,他已预感到贝采里乌斯将不久于人世,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大师的崇高敬意这位科学大师不久恐将进入另一个世界,但在我们后辈的心里,他的名字将受到永远的尊崇和爱戴。
他在世所成就的一切工作—你和我知道的一切—并非为了徒博虚名,而是出于对真理和文化的纯真热爱,他做研究工作的动机,总是从春节的源泉陈升的,因此,在尚未撒手人世以前,在他智慧的力量尚未消散而仍能贡献于科学的最后一刹那,我们怎能不让他有保卫科学和他自身的权利呢?”在莫桑德尔这封信发出后100天,即1848年8月7日,一代化学巨星贝采里乌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院、他自己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他的学生亨利•罗兹在纪念他逝世3周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发表的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贝采里乌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研究工作中表现了极不寻常的品质,他用很多实际和理论上的重要发现同事也用忠告的数据丰富了这门学科的所有分支,他哲学精神总结了他的整个工作他使他的学科系统化,用批评的力量为它开辟了前景他是无与伦比的理论和实用化学教师,教导和鼓励了大批学生这个人在如此巨大的范围内履行了科学的最高要求,以至他的人格在很多世纪中都将是光辉的榜样而光芒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