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部分诗歌复习(3).pdf
12页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复习第三单元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解释下列词语将:青丝:会须:钟鼓:馔玉:恣:谑:径须:沽:二、解读下列诗句的意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钟鼓馔玉不足贵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三、赏析,填空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将进酒》 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也即“劝酒歌”, 作者当时与岑勋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作者正值怀才不遇,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与“”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接下来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使诗歌节奏突变既是生逢知己, 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钟鼓馔玉”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古人“寂寞”, 也表现出自己“寂寞”这里, 诗人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 作代表,之所以偏举“陈王”,是因为作者看来自己与陈王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是同样爱酒,二是同样有才,三是同样写出了满纸不平之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中那种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一幅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2 跃然纸上,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样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四、阅读全诗回答后面问题(1)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2)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阁夜 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一、解释下列词语阴阳:短景:霁:星河:野哭:夷歌:卧龙:跃马:人事:音书:漫:二、解读下列诗句的意思岁暮阴阳催短景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三、赏析,填空“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无边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 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这两句虽然无一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心境已蕴含其中催”和 “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时光的流逝让人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长夜无眠,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的情怀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人听到“五更鼓角” ,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带给人民的痛苦,就仿佛听到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听到从四处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3 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两句是作者面对家国苦难无能为力而自我慰藉之语杜甫想到了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李白、严武、高适都去世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就是这样寂寞苦闷,而这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和苦闷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的感悟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来写战争,颔联和颈联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 手法含蓄, 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这首诗还善于, 如“卧龙跃马终黄土”用诸葛亮、 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够有更深的体会四、阅读全诗回答后面问题(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2)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李凭箜篌引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解释下列词语引:吴丝蜀桐:张:江娥啼竹:素女:中国:十二门:紫皇:石破天惊:逗:吴质:露脚:二、解读下列诗句的意思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老鱼跳波瘦蛟舞三、赏析,填空《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4 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为前四句这四句先声夺人,意象突兀奇险李凭在明净清远、秋高气爽的境界中演奏,“高秋”既点明了演奏,又写出了演奏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空山凝云颓不流”紧承上句,写音乐,空旷山野上的流云听到这夺人魂魄的乐声都为之凝神驻足、忘记了流动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江娥啼竹素女愁”巧妙地点出了音乐的情感——“愁”,音乐幽怨低回,仿佛湘夫人对竹挥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仿佛善鼓瑟的神仙素女愁容满面。
此时,音乐的节奏中才有了一个小小的间歇诗人趁此机会交代了演奏者的情况: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城弹奏箜篌第二段为中间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采用和的手法,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和情感 “昆山玉碎凤凰叫”描写音乐时而清脆激越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时而空灵哀婉如凤凰的叫声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芙蓉泣露”承接上句,以露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香兰笑” 写音乐情感的变化, “笑” 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描摹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 “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摹出乐音的流畅鲜明十二门前融冷光”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清冷的乐声仿佛使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二十三丝动紫皇”承接“十二门”句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 “紫皇”一语双关,主要指天上的皇帝,兼指人间的皇帝,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最后六句为这首诗的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曲终人寂,但诗人还没有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逐浪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像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了,化无形为有形诗中的通感往往具有复合通感的性质,在动作中表现感觉,以听觉来涵盖各种感觉无论是“芙蓉泣露香兰笑”,还是“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五音繁汇,听觉中有视觉感受,视觉感受中还有动感这首诗的手法也很成功,通过大肆渲染音乐产生的效果烘托演奏技艺的高超绝伦李贺喜欢用手法指称事物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如用“吴丝蜀桐” “二十三丝”指代竖箜篌,用“十二门”指代长安城李贺诗中色彩意象繁多密集的特点在本诗中也有所表现,如“冷光” “紫皇”,以及暗含色彩的“玉”“芙蓉”“补天石”等语汇,都显得富艳高贵四、阅读全诗回答后面问题(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请比较本诗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时所用手法的不同2)写出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