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浪鼓精神历史拨浪鼓.doc
4页拨浪鼓精神历史 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拨浪鼓流行于甘肃省卓尼,云南省中甸、 维西、丽江,四川省盐源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拨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历史悠久说起拨浪鼓的产生,它的历史很悠久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1978 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长形,木制,类似今天的腰鼓这件建鼓的形态绝似一只巨大的拨浪鼓,只是未装双耳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架鼓”,鼓身极扁,两面蒙鼓皮,鼓皮用两排互相交错排列的鼓钉固定,类似现代“大鼓书”说唱艺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属环拴挂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艺完成,双凤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双虎。
这些鼓的出现,为拨浪鼓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 ) 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 礼乐之用拨浪鼓古代称之为“鼗” 鼗本是一种古乐器,多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 《书经·益稷》上说:“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证明鼗经常与鼓、柷、敔等礼乐一起演奏 《书经》注释中又说:“鼗属堂下之乐”,即在乐曲后半部演奏 《周礼· 春宫·小师》上说:“掌教鼓、鼗、柷、敔、箫、管、弦、歌”可见拨浪鼓与箫管弦等乐器具有同等并列的地位 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流传的卓尼鼓,形制与藏族各地常见的柄鼓相同,只不用钩形鼓棰演奏,是一种形制较大的拨浪鼓卓尼鼓有大小两种两鼓的鼓面均绘有藏族风格的彩色图案装饰,鼓腔两侧装有金属小环,环上系有用皮革包而成的鼓坠演奏时,转动鼓柄,使鼓坠左右敲击鼓面发音,音响洪亮多用于藏族民间舞蹈伴奏在鲁西南的嘉祥县,曾流行一种串鼓,是将多面大小不同的小鼓串于一根鼓柄上,用于演奏传统祭祀套曲拜鼓曲 商 业 之 用鼗 流 入 民 间 后 , 失 去 了 礼 乐 的 功 用 , 演 化 为 民 间 音 响 器 具 。
古 代 的 货 郎 也 常 常摇 动 着 拨 浪 鼓 招 徕 顾 客 南 宋 李 嵩 《 货 郎 图 》 中 货 郎 的 手 里 就 拿 着 一 具 颇 为 考 究 的 拨浪 鼓 在 他 的 担 子 上 挂 满 了 各 种 儿 童 玩 具 和 小 百 货 , 后 面 的 货 架 上 还 斜 挂 着 一 个 特 殊 的拨 浪 鼓 , 由 四 个 逐 渐 增 大 的 小 鼓 叠 在 一 起 , 相 间 转 向 9 0 度 , 四 个 小 鼓 上 各 有 双 耳 弹 丸 , 鼓 下 设 光 滑 适 握 的 手 柄 这 件 精 致 的 拨 浪 鼓 挂 在 货架 上 , 与 其 它 玩 具 在 一 起 , 想 必 是 待 出 售 的 货 物 一 般 地 说 拨 浪 鼓 的 鼓 面 越 大 所 发 出 的声 音 越 低 沉 , 鼓 面 越 小 声 音 越 高 , 这 里 的 四 面 小 鼓 由 小 渐 大 , 大 小 不 同 , 摇 动 时 一 定 会发 出 高 低 错 落 的 音 响 , 设 计 得 非 常 巧 妙 通 过 这 只 拨 浪 鼓 可 以 看 出 南 宋 时 拨 浪 鼓 做 为 民间 玩 具 已 十 分 流 行 , 并 达 到 了 很 高 的 水 平 。
小 商 品 之 都 浙 江 义 乌 , 便 是 由 货 郎 拿 着 拨 浪 鼓 走 街 串 巷 发 展 成 为 今 天 的 “世 界 超市 ”, 义 乌 人 将 之 称 为 “拨 浪 鼓 文 化 ” 据 《 义 乌 县 志 》 记 载 , 早 在 清 乾 隆 年 间 , 就 有 当 地 农 民 从 事 “鸡 毛 换 糖 ”的 行 业 货 郎 的 糖 担 由 两 个 箩 筐 、 两 个 山 货 盒 、 一 个 拨 浪 鼓 、 一 根 扁 担 构 成 , 箩 筐 用 来 装 鸡 鸭 毛等 物 品 , 盒 子 里 装 着 红 糖 制 成 的 糖 饼 和 生 姜 糖 粒 , 是 货 郎 进 行 交 换 的 资 本 后 来 , 糖 担 里 的 货 色 慢 慢 增 多 , 有 了 各 种 生 活 必 备 的 小 商 品 , 货 郎 肩 挑 糖 担 , 手 摇 拨浪 鼓 , 走 街 串 巷 , 以 清 脆 而 富 有 节 奏 的 鼓 声 招 徕 顾 客 义 乌 人 认 为 , 是 “鸡 毛 换 糖 ”的 拨 浪 鼓 催 生 了 闻 名 世 界 的 义 乌 小 商 品 市 场 北 京 人 则 认 为 , 拨 浪 鼓 是 他 们 的 宝 贝 , 他 们 珍 爱 拨 浪 鼓 就 如 同 珍 爱 天 坛 。
很 多反 映 老 北 京 市 井 民 俗 的 书 中 都 有 关 于 拨 浪 鼓 的 描 述 如 《 燕 京 风 土 录 》 , 其 中 一 篇《 打 小 鼓 》 这 样 写 道 : 打 小 鼓 就 是 收 旧 货 的 这 种 名 称 的 由 来 , 大 约 是 因 为 他 们 出 来做 买 卖 的 时 候 , 手 里 拿 着 一 面 小 鼓 打 小 鼓 的 一 共 分 两 种 : 一 种 是 打 硬 鼓 的 ; 一 种 是 打软 鼓 的 打 硬 鼓 的 本 钱 比 较 大 , 同 各 个 古 玩 铺 都 有 相 当 的 往 来 , 他 们 自 己 也 开 着 小 旧 货铺 打 软 鼓 的 正 与 打 硬 鼓 的 相 反 , 他 们 专 到 穷 人 的 家 里 、 小 的 胡 同 里 去 收 买 破 旧 无 用 的东 西 儿 童 玩 具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 如 今 的 拨 浪 鼓 主 要 用 途 便 是 儿 童 玩 具 了 拨 浪 鼓 这 种 玩 具 之 所 以 得 以 广 泛 流 传 , 主 要 它 的 音 响 效 果 与 娱 乐 效 果 共 同 发 挥 了 作用 。
如 同 叫 卖 者 的 吆 喝 声 要 有 腔 有 调 一 样 , 拨 浪 鼓 可 奏 出 富 于 变 化 的 响 动 , 能 吸 引 注 意力 ; 造 型 特 点 又 增 强 了 观 赏 性 , 即 使 是 货 郎 手 上 实 用 性 的 拨 浪 鼓 也 不 可 避 免 地 具 有 娱 乐色 彩 , 在 招 徕 顾 客 时 总 能 体 现 着 欢 快 、 轻 松 与 优 美 的 气 质 现 代 工 业 玩 具 中 已 停 止 了 拨 浪 鼓 的 生 产 , 原 因 是 双 耳 弹 丸 如 玻 璃 珠 、 酸 枣 核 等 物 极容 易 被 儿 童 吞 食 , 给 孩 子 的 人 身 安 全 造 成 威 胁 但 是 , 在 广 大 农 村 拨 浪 鼓 仍 很 有 市 场 ,不 同 材 料 、 不 同 式 样 的 拨 浪 鼓 仍 在 不 断 制 作 纵观拨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时期鼗鼓诞生直到今天,拨浪鼓这种乐器与玩具的形态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历代绘画、图案中的拨浪鼓,与今天的拨浪鼓大都大同小异一种乐器与玩具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改初创之型,真是难以置信小小拨浪鼓,摇一摇,很轻松,听一听,很清脆,折射着深远的城市文化和经济文化内涵。
廿三里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拨浪鼓之乡廿三里人做生意,几乎都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鸡毛换糖就是廿三里人的一项传统改革开放后,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的换糖人,摇身一变成了经营小百货生意的商贩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就是在廿三里上世纪70 年代就有了廿三里“山货市”换糖歌百样生意两肩挑,一副担子四海跑东南西北都是家,酸甜苦辣自逍遥母爱(诗) 文章来源:《圣洁的母爱》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