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坏境保护研究.doc
14页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坏境保护研究第三章三峡库区蓄水后的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态势第一节 三峡库区蓄水后发电、航运、防洪的效益分析3.1.1三峡库区蓄水后发电效益分析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没有烟尘、废渣、废水、废气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发电 是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效益,三峡电厂的投入使用能改变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增大 对水能的开发利用,根据三峡电厂的设计方案,三峡电厂装机容量为18200MW,装26台700MW 的发电机组,分设左右岸两个厂房,左岸厂房14台机组,右岸厂房12台机组考虑以后的 增容扩建,在右岸的百岩尖山下预留了6台机组的地下厂房位置下图为三峡T程完建后, 三峡电厂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预计发电量表3-1三峡T•稈建成后(26台机组)丰、平、枯来水代表年电站月、年电量表(单位:亿KW- h)月份 代表年、'678910111212345全年丰水年99.1121.4122.711&5104.481.543.337.133.537.135.9101.7936.2平水年103.1119.6111.4115.96& 570.940.337.133.537.135.979.3852.6枯水年85.3123.6115.370.459.549.449.337.133.537.135.968.8765.2图表來源:《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实际的发电量情况又是如何?三峡大坝蓄水后,三峡电厂开始发电,2003年三峡电厂 发电86亿千乩时,2004年发电391.4亿千瓦时,2005年发电491亿千瓦时,2006年发电492.5 亿千瓦时,2007年发电616亿千瓦时。
截止2007年11月27 H,三峡工程投产发电的机组 为19台,总装机容最为1330力千瓦2007年來水偏枯,假设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2007 年发电佔计最为616*26/19二842. 95亿千瓦时,与上图所预测的发电最相养无几由此表明, 三峡电厂的发电量是能够实现预期H标,实现其经济效益三峡电厂的发电,可以替代火电站煤的使用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北煤南水” 的特点,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约占全国的70% ,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其 中西南地区占了约67%在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以水电代替火电,一则可以减少煤的 消耗,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川于其他行业;二则减少煤炭运输所占的运输最同时,川水电替 代火电,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火电厂平均1千瓦时供电煤耗 量为360g标准煤,也就是说lkg标准煤能发电2. 78度电,三峡电厂2007年的发电量就替 代了火电站2217. 6万吨标准煤在火电的发电过稈中存在能耗,能量不能完全转化,因此 实际上替代的煤的数量大于2217. 6万吨三峡电厂发电后,向华中、华东、川东电网送电,缓解了华东、华中、紧张的局血,为 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
三峡T稈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距上海市1180公里,合肥市 720公里,南京市880公里,全部在经济输电范用以内,是未来国家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 是向华东、华中地区供电最经济、最合理的电源开发方案三峡工程对改善这两个地区的能 源结构具行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可促进全国跨大区联合电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实现水电跨 流域补偿调节和水火电联合运行,可获得巨大的联网效益,并且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 益三峡工稈建成后,滔滔江水为三峡电厂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 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发电,还可充分提高葛洲坝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同时,三峡工稈又是长江流域水能资源滚动开发的基础中国对水力能源采取流域“梯 级开发、滚动发展”的方针,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流域六大水电基地z—,对长江上游干流水 能开发起着关键的作用长江干流从石鼓至宜宾段(此段长江干流又称金沙江)长约1330 公里,落差1560米,多年平均流量4920立方米/秒,可规划8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570 万千瓦,其水力资源占长江流域总量的30%左右,是实现“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对西 南部地区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3.1.2三峡库区蓄水后航运效益分析索有“黄金通道”Z称的长江,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
重庆以 下的川江航道H古以来险峻而闻名于世,风景虽独特却不利于船舶通行,从丰都至坝址,在 白然状态下窄深河段比较多,水流乂急乂险,对通行的船舶航行构成威胁,少量的淤沙浅滩 在枯水期又因水深不足而造成航行困难在2003年6刀三峡工稈蓄水以前,通过葛洲坝水 利枢纽多年(1981年——2003年)平均货运量为958刀吨,最大的货运量为1800万吨三峡工程蓄水后,川江航道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一段航道水深有了大幅度增加, 重庆长寿以下的涪陵、力州等港口都变成了深水良港在枯水期刀州水深增加近40m、巫山 增加近70m蓄水后,宽谷河段最小航宽已增至200m以上峡谷河段因受岸壁约束,航宽增 幅不大,一般为40〜100mo航道的弯Illi半径有些段落在建库前仅为750m,建库后普遍增加至 1000m蓄水后,因水位抬高,过水断面增大,水流平缓,无论是汛期还是枯水期,水流流 速均有明显降低在白然状况下,汛期水流流速一般在餉/s以上,局部急流滩可达5m/s以 上;在枯水期,平均流速虽小,但局部急流滩也可达4〜5m/s0三峡工程蓄水后,观测到的 汛期流速也只有2. 0-3. 5m/so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航道的水深、航宽、弯曲半径、水流速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同 时也改善了下游荆江河段的航道条件。
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可增加宜昌以下的枯水流量, 由天然情况下的3000〜4000m7s提高到5860it)7so蓄水后,通过三峡丁•稈的年货运量逐年 上升:2004年,通过三峡的年货运量为4039 Jj吨;2005年通过三峡的年货运量为4394 )] 吨,比上年增长8. 79% ; 2006年通过三峡的年货运量为5024 )]吨,比上年增长14.34% ; 2007年通过三峡的年货运量为6056. 5 Jj吨,比上年增长20. 55%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知, 蓄水后的货运量逐年增加,长江航运的优势也逐渐显示出来要保持长江航运的优势,还需 要对长江航道进行管理、疏浚,减少泥沙淤积,堵塞河道到三峡丁•稈完建时,库区正常蓄水位175m,汛期水位145m,川江航道的单向通过能力 将提高到5000 Jj吨(2030年,设计水平年)三峡T稈的通航设施永久船闸和升船机也是 根据这个通过能力来设计的三峡永久船闸为双线设计,五级连续船闸,每天通航时问为 22小时,设计年通航天数为335夭,年通航保证率为91.78% ,设计单向通过能力达5000 刀吨,船闸通过的单体船只最大为3000吨,力吨船队可以直接通过船闸。
永久船闸是以大 吨位的货运为主,而升船机是以客运为主,兼顾小吨位货运升船机设计LI平均运行39闸 次,客运通过能力为494力•人次,货运为626力吨三峡工稈的通航设施,把货运和客运区 别开来,有利于提高过坝效率,提高过坝的货运量和客运人数从三峡永久船闸的设计来看, 要达到设计的通过能力,需要统一现有船型、船队的标准,提高船只的吨位,大吨位的、标 准的船只能提高船闸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每次通闸的能力而航道条件的改善,也有利 于大吨位船只通航三峡蓄水后,水运能力提高,加上库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 水陆联运输网络,库区的运载能力大大提高,见下表表3-22005 年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客运量区县(万吨)(万人次)2005 年同比+-%2005年同比+-%重庆市392007.963425 -0. 1库区15区具合计1244710.630906 17.7库区12区具合计9231122325216. 1万州147821.9538414.7涪陵144629.825813.6渝北1759271343100.4巴南713.9-17. 1345520. 1长寿27988781531. 7丰都388616364武隆2603.64624. 1忠县17334111319.3开县646-10.91020-1.3云阳31015.7150516.8奉节5287.85499.6巫山5943.34640.9巫溪1566. 131410.6石柱45420. 14097. 1江津743-328566.2表3-32006 年全社会货运量 全社会客运量区县(万吨)(万人次)2006 年同比±%2006 年同比土%重庆市428079.2612281. 3库区15区县合计131845.93561515.2脖区12区县合计98827. 12617012. 5万州区164811.554080.4涪陵区1397-3.426904. 2谕北区1392-20.9190541.8巴南区90126.2439027. 1长寿区30308.3999227.9江津区100935.8315010. 3丰都具43512. 1184012. 5武隆具253-2. 78424. 3忠县19110.41106-0. 6开县6571. 710311. 1云阳县36517. 7175316.5奉节具5738.56019. 5巫山县6163.74956. 7巫溪具1563274. 1石柱县56123.6445& 83.1.2三峡库区蓄水示防洪效益分析三峡工程作为一个水利工程,防洪是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历史上,长江流域就是洪水多发的流域,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在隋朝以前居住的人I」较 少,虽然发生多次洪水,但是经济损失较小,有洪水而无洪灾;到唐朝以后,长江中下游沿 江居住的人口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洪灾也越来越 严重据史料记载H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长江中下游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 10年一次,且有逐渐频繁的趋势根据中国水文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一1840年)记载:长江流 域洪水次数为22次,其中,长江上游3次(占13.6%) >中下游地区19次(占72. 7%)近160年来, 长江发生特大洪水8次,其中3次发生在上游(I860年、1870年和1981年),5次发生在中下游 (1849年、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可见中下游发生洪水的概率远远大于上游历史上,云梦泽是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云梦泽消失后,荆江南岸的洞庭湖代替云 梦泽的功能,但是随着泥沙淤积,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萎缩,滞蓄长江洪水的能力LI益削弱 荆江河道的改变,湖泊体系的滞蓄能力下降,当发生大的洪水时,将对沿江地区产生极大的 破坏,包括经济损失、生态损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