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险源辨识、评估与管理制度.doc
5页危险源辨识、评估与管理制度 1. 目的为有效识别、控制、管理危险源,保障公司财产及员工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XXXXXXXX有限公司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管理工作3. 职责3.1. 总经理、副总经理职责3.1.1. 负责全公司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的领导工作3.1.2. 负责全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的批准3.2. 安全保障部职责3.2.1. 本制度归口管理部门3.2.2. 负责全公司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准备、协调工作3.2.3. 负责监督公司所属各部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策划3.2.4. 负责汇总并审核所属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辩识、评估表》,组织确定重大危险源,组织策划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的制订3.2.5. 负责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的更新工作3.3. 其它各部门3.3.1. 各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划工作,负责后续管理工作3.3.2. 制订本部门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3.3.3. 配合安全保障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修改、补充、更新4. 定义4.1. 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2.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5. 内容5.1. 总则:5.1.1. 下列情况进行危险源辨识、更新:5.1.1.1. 开展新的活动之前(如新建工程等);5.1.1.2. 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5.1.1.3. 采用新的物质;5.1.1.4. 在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5.1.1.5. 发现新的危险源时;5.1.1.6.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5.1.2. 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5.2. 危险源辨识、评估、管理流程:5.2.1.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危险源备案→危险源管理5.3. 危险源辨识范围5.3.1. 危险源的辩识范围包括人、物、环、管理参照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5.3.2.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所有正常工作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异常情况下的活动、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5.3.3. 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
5.3.4. 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5.3.5.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5.4. 危险源辨识步骤、5.4.1. 安全保障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危险源的辩识,提出工作要求5.4.2. 各部门按安全保障部要求进行对所负责范围的危险源的辩识工作,及时将辩识结果填在《危险源辨识、评估表》上报安全保障部5.4.3. 安全保障部负责对的辩识结果进行修改补充、整理和汇总5.5. 危险源辨识:5.5.1.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5.5.1.1. 六种典型危害:5.5.1.1.1.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5.5.1.1.2.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5.5.1.1.3.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5.5.1.1.4.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5.5.1.1.5.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5.5.1.1.6.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5.5.1.2. 三种时态:5.5.1.2.1.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5.5.1.2.2.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5.5.1.2.3.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会产生的危险因素5.5.1.3. 三种状态:5.5.1.4.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5.5.1.5. 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5.5.1.6.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5.5.2. 辨识方法:5.5.2.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5.5.2.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5.5.2.3. 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顾客的要求等)和咨询专家获得的信息5.5.2.4.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5.5.2.4.1.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5.5.2.4.2. 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工艺管理人员、动力维护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5.5.2.4.3.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5.6. 危险源风险评价5.6.1. 评价人员采用定性判断法,对公司危险源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如下:评价内容高度危险危险一般危险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不符合符合符合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预料有可能极不可能与操作者的接触时间上班时间连续接触每周接触每月接触事故后果造成数人死亡、财产损失10万以上或公司停产造成重伤或财产损失3万以上造成轻伤或财产损失1万以上相关方关注程度极其关注,强烈要求整改一般关注,要求整改一般关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整改5.6.2. 安全保障部组织危险源的评价,并将结果填在《危险源辩识、评估表》上,评价为高度危险的,属于公司的重大风险,填在《重大风险控制清单》上5.6.3. 安全保障部将《重大风险控制清单》下发至各部门,要求各部门将其作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有关运行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的依据5.7. 制定风险控制方案:5.7.1. 各部门完成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方案制定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5.7.2. 对一般风险危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有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5.7.3. 重大风险不能立即解决的,需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并做好如下管控措施:5.7.4. 重大风险不能立即解决的,需采取专门措施控制:5.7.4.1. 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5.7.4.2. 应制定应急预案5.7.4.3. 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5.7.4.4. 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5.7.4.5. 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5.7.4.6. 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5.8. 危险源备案:各部门对部门内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并制定完整的控制方案后报安全保障部备案5.9. 危险源管理:5.9.1. 危险源日常管理:各种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归各相关部门负责各部门按照相关规范严格落实执行5.9.2. 安全保障部负责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5.10.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5.10.1. 对公司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部组织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填写《重大危险源辨识表》。
5.10.2. 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公司应登记建档,对其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检测,并向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5.10.3. 建立重大危险源有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一年至少一次)开展演练5.10.4. 安全保障部及各部门应妥善保管与上述活动有关的记录6. 相关文件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7. 附件《危险源辩识、评价估表》《重大危险源辨识表》《重大风险控制清单》文件编码: 页码:Page 5 of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