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22春《新闻评论》在线作业三及答案参考24.docx
30页南开大学22春《新闻评论》作业三及答案参考1. 《京津泰晤士报》(名词解释)《京津泰晤士报》(名词解释)本题答案: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2. 某一世界著名城市发生地震,配合此消息,你认为可从哪几方面组稿,可配发哪些稿件?某一世界著名城市发生地震,配合此消息,你认为可从哪几方面组稿,可配发哪些稿件?可配发图片,最好是直接选用此次地震的照片,如果实在没有,也可以选用此城市以前地震或其他著名城市地震的照片 可配发背景资料,如此城市过去发生地震的日期和后果;近年来世界著名城市发生地震的日期、后果等;我国有哪些城市发生过地震,何时发生,有何后果以上资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一种,具体视版面容量而定 可配发科学知识,简要说明地震发生的成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测地震发生等 3. 1769年日本人平贺源内受托为一种新产品命名和写出宣传文稿平贺将新产品起名为“漱石香”这种新产品是( )1769年日本人平贺源内受托为一种新产品命名和写出宣传文稿平贺将新产品起名为“漱石香”。
这种新产品是( ) A.香水 B.牙粉 C.肥皂 D.咖啡B4. 如何理解新闻媒体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何理解新闻媒体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本题答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由社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所决定的2)提高经济效益,使新闻媒体自身发展和壮大的客观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逐步发展和加强媒体的经营工作3)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4)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5. 选择一篇最近的新闻报道,配写一篇文前按语或编后选择一篇最近的新闻报道,配写一篇文前按语或编后一)新闻报道 惠及千家万户 渝中区老房换新颜 (本报讯记者唐彤)给老房子“美容”,让城区靓丽起来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办公室昨日发布,去年,渝中区拿出5000万元进行建筑外立面改造,并进行违法建筑拆除、垃圾清理等,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面积达96.05万平方米。
去年完成96.05万平方米 去年,我市大规模启动了主城区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涉及1.2亿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让92万户家庭、285万人受益 渝中区的一些地段,也有建筑虽然年限不太长,但外立面显得陈旧,住户的防盗网、空调外机、遮雨棚五花八门,影响了城市景观;小区周边的环境也不好,违法搭建、乱摆摊点等情况也随处可见 渝中区以“完善基本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居住环境、规范小区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重庆”为目标,进行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外观破旧的要“穿衣戴帽”,甚至进行节能改造;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的“筒子楼”,给每户增加配套、更换一户一表等,周边的环境也要治理此外,渝中区还对老城区进行了管网改造 这是“宜居渝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去年,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目标计划为91万平方米,实际完成面积达96.0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6% 8处大楼进行了“美容” 居住在上清寺中山四路的“老渝中”张伟军说,“现在街道两边的大楼比以前漂亮多了,看上去像新的一样 去年,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实施了13个项目,分为工程治理类、综合执法类。
其中8个工程治理项目,包括中山三路(机电大厦)、中山四路、上清寺路、大坪正街沿线、人民路(上清寺至市第八人民医院段)、宏声巷、重庆市儿童医院、煤炭设计院设计大楼外立面整治,让街区景观优美、风格协调 5个综合执法项目,包括大坪渝州新都、嘉华鑫城、菜园坝新民花园、康德糖果盒、解放碑华庭锦园拆除违章建筑32户,清运建筑垃圾近150吨;拆除违法广告、规范了店招店牌,整治100余处“三乱”现象,并取缔各种游摊 通过综合整治,不仅美化了屋面、外墙、楼道、门窗,还更换了雨棚,整治了空调位、防盗网、护栏等.,改造一户一表667户,水电气管线3226米,有的地段还增加了绿化地块、健身设施等通过综合整治,改变一些居住区脏乱差、蚊蝇乱飞、污水横流的状况,变得整洁、舒适、规范、宜居,让17000余户居民、28767人受益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居住区整洁有序、环境舒适,受到了辖区住户的赞誉,真正让群众得实惠 保护历史文脉和风貌 渝中区悠久的历史,让它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中,也注意把历史文脉保存了下来并注重把居住区综合整治和打造特色重点街区相结合,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人、区房管局副局长陈全顺介绍,针对渝中区居住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房屋住用功能不齐全、小区管理不规范、部分重要街区的住宅区与城市景观不协调等,在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中,充分结合渝中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当前“一区一基地”建设、打造“内陆香港”城市理想以及渝中新一轮城市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推进重点街区的综合整治为契机,着力解决重点街区的住宅区与城市景观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特别是渝中区人民路和中四路综合整治项目,由于位于主干道和核心区域,正按照“注重保持城市历史文脉,体现具有渝中区特色城市景观,留存历史记忆”的理念,精心设计、重点打造,再现“陪都文化”和“抗战文化一条街”的原有风貌 三地试点引入物业服务给老居住区当“管家” 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人、区房管局副局长陈全顺介绍,居住区综合整治之后,要建立综合整治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并尝试引入物业服务,来给小区居民当“管家” 2009年,渝中区结合居住区综合整治工程治理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向部分整治项目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辖区居民广泛征集实施准物业管理意见,尝试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具备一定条件的居民,推行不同等级的专业化准物业管理服务。
对收入水平较低、未能引入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共同负责以住宅区的保洁、保安和维护为主的管理模式试点工作 在充分了解住户需求,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具有渝中区特色的综合治理项目后续管理实施意见目前,渝中区已制订了《渝中区推行居住区准物业管理试行办法(试行)》、《关于开展居住区综合整治推行准物业管理意见(试行)》,并着手细化《渝中区准物业管理服务细则》由渝中区房管局牵头此项试点工作,并暂由其垫付推进试点项目的准物业管理前期补助资金 . 目前,已选择在解放碑街道、上清寺街道、石油路街道三个街道,涉及已完成综合整治的宏声巷片区、石油路片区、人民路片区、上清寺片区等四个片区推行后续准物业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街道牵头、社区组织、有关部门参与、专业单位提供菜单服务”的准物业管理新模式 试点后,将提出在全区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地区推广准物业管理的具体方案和补贴资金配置办法,从而形成渝中区居住区综合整治完成后的后续管理长效机制 (二)编后 真正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让城市更宜居 渝中区把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惠及民生、凝聚民心的民生工程抓好抓落实,把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相结合,着力打造“宜居”环境。
这种从住户实际需求考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做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注入一些人文因素和设计理念,真正做到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相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市区规划、建设、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各项目业主单位、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分工要求,各司其责、相互支持、协同配合,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性格局 注重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创造整治效益相结合,确保综合整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并对照“修缮房屋、改造管线、整治环境、配套设施”的工程治理要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科学合理制定各项目工程整治方案和设计方案 如今,渝中区经过“穿衣戴帽”后的建筑,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重庆晨报》) 6. 劣势(名词解释)劣势(名词解释)本题答案:转瞬即逝、选择性弱、不易贮存7. 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正确答案:(1)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r\n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人获得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急剧增加。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逐渐垄断中国的报业;并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在整体的外文报刊系统中外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并取代传教士报刊而成为报业主流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活动日益拓展出版面向中国商人与普通消费者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已成为外人在华开展商贸活动的迫切需要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刊\r\n (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发展\r\n ①19世纪60年代的商业报纸以刊载商贸信息、为商业服务为特点本身并不一定赢利;且多与外文商业报纸联系密切作为外文报馆的附属出版物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它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r\n ②19世纪70年代后办报已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出现一批以赢利为目的的报纸这些报刊以其在经营方式、报刊业务、内容拓展诸方面的崭新态势标志着外人办报高潮的来临其中《申报》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
《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等人合资创办《申报》以盈利为目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r\n a.针对当时订阅报刊者多为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特点《申报》聘请熟谙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文人学士如蒋芷湘、何桂笙、钱听伯、吴子让等担任主笔或编辑拉近与读者的距离\r\n b.《申报》采用廉价纸张压低报价\r\n c.《申报》重视论说每期必载一篇置于首页涉及新闻观念、自然科学知识、反对传统陋习、提倡封建伦理等许多方面\r\n d.《申报》注重新闻报道新闻量多、面广尤其是社会新闻已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社会黑暗\r\n e.《申报》注重新闻时效早期用快车快船传递信息1882年1月该报刊发由驻京记者拍发的一条清廷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专电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r\n f.《申报》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它的必备栏目1872年11月《申报》出版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r\n g.《申报》的广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r\n 字林洋行出版的《上海新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败北停刊。
\r\n ③《申报》后上海又出现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首先是1882年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