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10页精心整理比拟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开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拟优势的根底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旧具有比拟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根底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拟较优势分析我国贸易出口构造、农产品比拟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对发觉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接着保持中国劳动力比拟优势的对策关键字:比拟优势理论 对外贸易 启示一、比拟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 比拟优势理论是在肯定优势理论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开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开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开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肯定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肯定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肯定优势的产品,并最终到达使全部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产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肯定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肯定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肯定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拟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拟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拟本钱说是对亚当·斯密的肯定本钱说的继承和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比拟本钱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展分工的依据不再是肯定优势,而是比拟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肯定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肯定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那么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拟优势比拟优势的重要原那么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利用这种比拟优势就可以进展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产也会有所增加总之,比拟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提醒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本钱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本钱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始终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根底。
是重要的、至今仍旧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开展了李嘉图的比拟优势理论,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缘由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肯定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干脆缘由,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确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应比例不同确定的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那么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当出口密集的运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运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主见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构造变更前抢先行动,同时在即将出现的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这正迎合了很多政府的产业政策具有现实的生命力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拟本钱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因而更能有助于我们分析,判定和预料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本土的贸易政策,驾驭主动权 〔四〕比拟优势理论的新开展 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拟优势理论进展了开展和完善,比拟优势理论的新开展主要体此时此刻三个方面:动态比拟本钱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拟优势理论。
动态比拟优势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将传统的比拟优势理论动态化,将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而一国经济的开展出了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通过对无趣产业的扶持,将比拟劣势转化为比拟优势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变更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者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了这三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技术进展也确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拟利益,该理论总的来说是对俄林赫克歇尔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扩展对国际贸易比拟优势作用,事实上也是强调“探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内生比拟于是理论由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0年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的是比拟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就是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和积累人为的缔造比拟优势,这种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比照拟优势的转换作用 比拟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说明白国际贸易理论开展的缘由,也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根底理论,指明白一个国家的贸易开展开展方向。
尤其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比拟优势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遵循比拟优势原那么,利用劳动力优势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开展,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构造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构造相相同的比拟优势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劳动力已经上升到9.2亿,不仅总量上升,劳动力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将来的对外贸易战略仍旧应建立在遵循比拟优势根底之上,动态分析中国具备的比拟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开展二、中国对外贸易开展的现状及问题探究〔一〕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传统出口模式遭遇国际市场的逆境 在以往的传统出口模式中,企业主要运用了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国际营销战略模式,采纳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虽然这种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增加我我国资本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开展,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已经起先成为阻碍,单凭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的廉价来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无法使我国获得漫长的比拟优势 表1: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商品名称单位数量比上年增长%金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煤万吨1903 -15.0 23 -5.2 钢材万吨425673.036865.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77128.4服装及衣着附件————129520.9鞋类————35627.1家具及其零件————33030.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万台16672427.4164034.0手持或车载无线万台7578930.046718.2集装箱万个250263.772274.9液晶显示板万个22497616.926537.7汽车〔包括整套散件〕万辆5453.26232.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尤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占必须比重。
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仍旧是服装类产品,高达1295亿美元,机电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反映我国目前出口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即便是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这反响我国出口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尤其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未提高的前提下,过度依靠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依据WTO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其中又以美国“油井管”和美国“轮胎”特保案为典型代表,涉案金额分别高达32亿美元和18亿美元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和印度最为显著,涉及行业已从传统的化工、钢铁、原材料行业向整个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扩散,导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产品屡遭限制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属于被影响的“重灾区”二) 农产品比拟优势呈下降趋势 利用显示比拟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农场品的比拟优势,显示比拟优势指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全部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全部产品出口中的份额比率。
一般认为,假设RCA指数值大于2.5,说明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假设RCA指数值小于2.5而大于1.25,说明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假设RCA指数值小于1.25而大于0.8,那么说明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且处于不稳定状态;假设RCA指数值小于0.8,那么说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表2:2001—2007年我国局部农产品显示比拟优势指数〔RCA〕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谷物2.061.991.961.521.180.840.65小麦0.020.0040.010.000.000.000.00玉米2.972.682.241.511.461.281.13大豆2.351.521.221,080.930.780.56肉类1.531.411.261.010.960.750.53大米2.912.532.011.631.421.251.08棉花0.640.120.872.431.791.100.89蔬菜水果1.391.302.061.881.701.401.25农产品1.591.261.070.960.790.650.58资料来源:2008年3月联合国《统计月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表3:中国四种主要农产品指标占世界比重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05200620072008稻谷产量36.3536.0036.9531.6928.8128.5928.7028.23小麦产量12.1312.5416.5817.0015.5517.4618.1016.3玉米产量14.2415.8120.1117.9219.4920.8219.3620.18大豆10.099.8310.159.557.636.977.226.73资料来源:海关统计网: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总体比拟优势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具有极强谷物竞争力到2007年竞争力一般。
谷物和大豆的显示优势从20世纪90年头就起先下降,到2006年后RCA指数已经低于1;大米和玉米优势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RCA指数仍旧保持在1以上,说明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果和蔬菜是我国新兴的就有较强比拟优势的产品,其走势比拟稳定;小麦始终是处于比拟劣势的产品;棉花比拟优势由于受政策、价格、需求的一些影响,RCA数值波动较大同样的,从我国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