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20962906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6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 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

      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情境中诗意的气氛涂抹得更加浓郁,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迷人的春景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而且将诗人渴望去扬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要注意的是,“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同时,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由此也可见目送时间之久 “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描写的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 三)阅读测验 1.背诵古诗,在田字格里默写“孟”、“浩”、“陵”、“辞”和“唯”几个字,注意其注音和正确写法(每个字写2遍);2. “之”的意思是(); 3. “广陵”是现在的(); 4.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之情 5. 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小李杜”是哪两位诗人的合称?篇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 “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五、说教法、学法、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

      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

      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