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夜》读后感2700字.docx
11页《寒夜》读后感2700字 《寒夜》读后感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这是我能想到所有的词来形容汪文宣,看完《寒夜》后,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巴金将一个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束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描写得淋漓尽致一、简介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简简单单的一个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矛盾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二、汪文宣与汪母《寒夜》中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人之间的纠葛首先想说的是汪文宣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然而她在整个悲剧过程中扮演着悲剧催化剂的角色。
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超越了溺爱在她眼里,她的儿子是最宝贝的,受不得半点苦,所以有错也一定是儿媳的错,有苦也一定要她来受,有病也是累的一定会好而汪文宣对她也是一种“愚孝”,就算母亲做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一直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想在母亲面前为妻子说好话,但是他却没意识到这恶化了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汪母虽然保守、固执,但是她爱她的儿子,所以我觉得只要汪文宣拿出强硬的态度,母亲一定会听他的话更深入地思考,汪文宣与他母亲之间的矛盾不正是这个社会普遍所存在的矛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汪文宣是那个时代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善良、老实、正直、不会阿谀奉承,这是他性格中美好的一面,然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无法生存下去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汪文宣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被那个时代的社会毁灭了三、汪文宣与曾树生其次是汪文宣与他的妻子曾树生之间的关系他们曾经很相爱,或者说一直很相爱,但他们的爱在汪母眼里不值一提,或许说实在这个依然封建保守的社会里不值一提他们曾经为了共同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天真的认为即使不结婚他们也能够一直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事成了母亲厌恶她的原因。
曾树生在故事中一直是纠结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开明解放的女性她渴望自由,但她面对汪文宣时又很同情担心她以至于难以离开这个牢笼她无法忍受汪母,她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汪文宣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为她反驳汪母,而汪文宣一次次地让她失望,使她在丈夫的爱与自由之间选择了自由,最终她还是活到了最后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还是崇拜曾树生的,就像俗话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曾树生将这句话表现地很到位虽然她崇尚物欲,但她只是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欲望而已,她渴望自由,渴望时尚,这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就算她离开丈夫去了兰州,我觉得她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罢了而且她并没有对不起她自己的家庭,她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她没有给儿子很多的爱,但是她不怨不悔地给他最大的经济支持,最好的教育。
对于汪文宣,在他病重的时候一直努力照顾他,即使每天受母亲的冷嘲热讽她还坚持地留下来,最后在百般纠结思考后才离去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认为曾树生早就可以走了,面对这样的婆婆她也已经仁至义尽了只有离去她才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自由飞翔,实现她的梦想四、曾树生与汪母最后是曾树生与汪母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的矛盾是整篇小说的主线,正因为她们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半封建性,新时代与旧时代观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然而这一切汪母都无法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
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因此,汪母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又可恨又可悲的角色五、汪文宣与其他其实《寒夜》想要表达的还有更多,比如汪文宣与他老板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他与同事之间冷漠的关系更是表现了人性之间的冷漠,还有他与邻居之间的关系明明自身难保还要答应帮别人表现他“老好人”的性格······《寒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漫长、战火纷飞、寒冷的冬天,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夜晚死去,这就是他的悲剧人生第二篇:羊脂球读后感 4100字羊脂球读后感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好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莫泊桑不仅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而且敢于超出种种世俗偏见,把一个被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拿一个妓女的高尚行为与统治阶层人物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独到的见解和胆识这个短篇也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以“一叶尽观全树”,用逃难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一群法国上层人物的可耻嘴脸小说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描写简练而集中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时代的气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莫泊桑的语言朴实、凝练、细腻而且个性化,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小说的结尾,作者用最强音写出羊脂球内心深处泛起的巨大而复杂的感情波澜,尤为全篇高潮所在作品赏析“连接好几天,溃退下来的队伍零零落落地穿城而过,他们已经不能算作什么军队,简直是一帮一帮散乱的乌合之众……”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军队溃败,普鲁士军队侵占了鲁昂城时,鲁昂城有10个人:奸商鸟先生和夫人、资产家、政客卡雷?拉玛东先生和夫人、贵族德?布雷维尔伯爵和夫人、两位修女、“民主党爱国人士”高尼岱、还有妓女羊脂球抱着不同的目的在鹅毛大雪的寒夜同乘一辆马车要离开普鲁士占领区。
途中并不顺利,半道碰上一位瘦高个的年青普鲁士军官,因为垂涎于羊脂球,提出了要羊脂球陪他过夜的要求,否则便要把全车的人无限期的扣留羊脂球虽然是个妓女,但本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愤而不从普鲁士军官是深知人性的本性的,他紧抓着手里的王牌“他的意思是他的希望一天得不到满足,就必须把全部的人扣留一天同车的人群一开始听闻羊脂球说出来被扣留的真象时,义愤填膺当时只听见一片谴责这个无耻丘八的呼声,一片暴怒的怨声;全体团结起来抵御敌人了,仿佛敌人要羊脂球做出牺牲的这件事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份……”然而,这正是莫泊桑精心设下的一个铺垫,高潮也顺应地在此展开莫泊桑牢牢地把握读者,导引着读者在他对各人的态度、言行的转变的阐述中跟随着他思考,思考人性在环境转变中的承载能力——人群起初的义愤到被扣留后“大家对羊脂球的好像有点冷冰冰了”;“他们现在几乎有点儿怨恨这个女人了,为什么她不偷偷地跑去找那个普鲁士人……”,人群为自己的处境担心,建议把羊脂球一个人留下,让他们离开,被普鲁士军官拒绝后,他们只有改变方法对羊脂球进行说服和劝说……到最后,羊脂球屈辱地为了大家的利益,顺从了普鲁士军官而换来了放行,却遭到无耻的同车人的冷待。
在这个小说里,具讽刺性的对比手法在文中时时贯穿,如车中两次进食时各人言辞、行为上的对比、人群对羊脂球前后态度的转变对比、初上车时三位阔佬及他们的夫人的高高在上对其它人等的蔑视和最后途中在高尼岱《马赛曲》中的狼狈不堪、恼怒的心情之间的对比还有人物之间的对比,莫泊桑客观而又冷静的塑造了一组典型环境下典型的人物:卑劣下作的鸟先生、道貌岸然的伯爵、表面得体内心淫贱的几位贵妇,与之对立的是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热爱祖国的羊脂球 作者在美丽善良的羊脂球周围刻画了一群丑陋粗鄙的人他们虽然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却有着和他们的地位成反比的肮脏的灵魂用天性作对比,用语言作对比,用身份地位作对比,使我们清晰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心情也从崇敬到鄙视,从同情到愤怒同样是普法战争的受害者,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那么悬殊平时一本正经甚至受人尊敬的人,在灾难面前显露出卑劣无耻的面孔,。
